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南是美国政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之一。《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发表在《外交季刊》上,因署名X,故有"X论文"之称。X论文提出了著名的"遏制"战略,是乔治·凯南第一个公开发表的、阐述其政治现实主义思想的著述。虽发表的时间较久,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鲜为人知的马克思著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新发现马克思MEGA2的最大价值是,它发现了一大部分不为人知的、以前从未发表过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述,其中有些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未曾发表。在这方面,MEGA1作出过贡献并引起过轰动,它分别在20年代和30年代首次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随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于1939—1941年首次发表,在当时却未引起人们的关注。MEGA2继续发表鲜为人知的马克思著述,并改变了我们对马克思著述的看法。相当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和文章是在近几年得以发现,并首次发表出来的。马克思汗牛充栋的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移民权利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五一劳动节及其前一段时期,美国爆发了数百万人的示威游行,反对新的反移民立法。其规模之大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对这次争取移民权利的群众运动,国际上一些左翼组织和人士纷纷就它的性质及特征、历史背景及社会根源、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发表评论,其中包括美国社会主义平等党题为《移民的示威运动和美国的阶级斗争》的声明;墨西哥裔美国人政治协会主席及墨西哥人拉丁美洲人兄弟会会长纳蒂沃.洛佩兹题为《移民权利运动在健康发展》的记者谈话;“国际社会主义组织”成员贾斯廷.查孔在《国际社会主义评论》2006年第47期上发表的题为《向移…  相似文献   

4.
<正>吉姆·利文斯顿(Jim Livingston)发表了《左翼为什么需要美国》一文,指出因美国已经是一个自由的、民主的、参与式的、具有自我修正能力的国家,所以它不再需要左翼。这是一种典型的美国自由主义的论调。他认为,是左翼需要美国而不是美国需要左翼,麦迪逊、杰斐逊和其他的建国之父们都是伟大的,马克思则已不合时宜。与自由主义的观点不同,我认为美国需要左翼。通过写作《为什么美国需要一种左翼》一书,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0,(22)
<正>钱满素著东方出版社2010年1月版《美国文明散论》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美国文明的文章。内容涉及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创立至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文化现象,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政治理念,及其来龙去脉。正是这些思想和信念决定了美国人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何种选择,并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1990年9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一幅整版文字广告,题目是《海部俊树首相——日本为什么把美国关在外面?》,文中对日本发出了一连串的抱怨,说"美国己败于与日本这场经济战争!""要牢记珍珠港"。文章说,日本人正在嘲笑美国,日本人能卖他们所需要的任何美国东西,但他们对美国却关闭市场。又说,美国所以失掉了这场与日本的经济战争,不是因为日本工人比美国工人  相似文献   

7.
张研 《法制博览》2008,(13):41-44
1908年4月27日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召开前夕,一位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中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会刊《天津青年》上发表署名文章《竞技运动》,向中国人提出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反思马克思主义》杂志2002年夏季号(第14卷第2期)发表了贾森·里德(JasonRead)题为《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偶然基础》(Primitive Accumlation:The Aleatory Foundationof capitalism)的文章,主要运用阿尔都塞等人的理论,认为尽管马克思在其他著述中实际上认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的目的论的说法,但是在《资本论》中的《所谓原始积累》等章节中,实际上提出,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交织的结果,它依赖于国家暴力的支持和维护,这种暴力今天仍然在继续,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的存在是没有保证的,因此就总是存在改变的可能性。马克思著作本身逻辑具有多样性。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把人们生活活动的个人小天地称为“他人游乐场”,这种说法是十分有意味的。卓越的领袖人物都知道,人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应该采取各不相同的方法来对付。人与人不同之处,·存在于各人的经厉和兴趣之中。如果一个领袖人物善于发现这些人的不同之点,而且利用各人的特点,进行交谈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他就能使人心悦诚服,获得交际上的成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宴会上,面对着几位陌生人。这些人肯定是认得罗斯福的,因为他刚在俄马哈市发表过总统竞选演说,但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尚有距离,所以他们似乎对他很冷淡。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闻周刊》用了一年时间,对一个日本商人和一个美国商人进行了追踪调查,并于1993年3月22日发表了该调查报告。从这个调查报告里,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日本人和美国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下田茂夫:白领阶层的缩影48岁的下田茂夫在松下电子工业公司工作了23年,目前是乐声销售部的总经理。今年初,日本的报纸杂志以《大规摸裁员的日子已经到来》为标题,报道日本企业界厄运监头。下田茂夫的手下都在议论这件事,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1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美国企业研究所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社会学家利昂·阿伦题为《赫鲁晓夫:第一个搞非斯大林化的人》的书评,对美国阿默斯特学院政治学教授威廉·陶布曼最近出版的《赫鲁晓夫:其人及其时代》一书(Khrushchev:The Man andHis Era,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2003)作了评述。阿伦(曾撰写叶利钦传记)从肯定的角度认为,赫鲁晓夫实际上是使苏联党和国家瓦解的第一人。书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7):13-13
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最伟大的皇帝》,讲述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历史上的853个帝王,只有两个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但他们认为: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相似文献   

13.
正清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张潮的著述中有《幽梦影》一部。此书后来被收入《古今说部丛书》时,编者因其文体形式独特,而将其标目为"清供"。"清供"一般指的是案头清雅的蔬菜摆设,将其作为《幽梦影》的标目是因为此书所辑均系随兴而得的"清言隽语"。随感格言式的著述明末清初已多有出现,如屠隆之《娑罗馆清言》、陈继儒之《小窗幽记》即其中佼佼者。但是张潮的《幽梦影》却有新的创造,正如光绪21年杨复吉所言:"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以后,核武器的未来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政治家、学者们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世界上有关该问题的讨论会(包括因特网论坛)很多,也有不少的著述问世。在讨论核武器未来这个话题的时候,“回归无核世界”的主张总是引起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它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也  相似文献   

15.
台海一旦爆发冲突美国可能的军事干预一直是美国防务和军事学者高度关注的课题。3月29日,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发表了题为《深入龙潭:中国反介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意义》报告。作者罗杰·克利夫、马克·伯勒斯等人在报告中宣称,“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中击败美国”。很显然,通过夸大解放军的威胁,五角大楼急欲为美军加强军备,增强军事介入的能力寻找借口。本刊特综述评论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外交》季刊1947年夏季号登载了署名"X"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其作者乔治·凯南在该文中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政策主张,从此杜鲁门政府的对苏政策被冠以"遏制战略"或"遏制政策",凯南也因此享有"遏制之父"的称号。凯南作为美国最著名、资格最老的"苏联通",战后四十多年来在美国的政界和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大量著述、对苏战略思想一直在为人们所研究着。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日发表的《2005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称,美国在保障妇女、儿童权利方面的纪录不佳。  相似文献   

18.
南书房     
《南风窗》2014,(24)
<正>《太平洋战争》【英】道格随·福特著刘建波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1月版与大多数美国作家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著述不同,作者同等考量了所有参战国发挥的作用,整合了有关日本行动的研究,并引用了大量最近从英国和美国档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曾在上海寓居多年,对上海的世情风物了然于心。《围城》女角孙柔嘉的精明务实,另一不甚起眼的角色张吉民的崇洋和势利,就颇能代表上海滩上一些人的性格,或者说,颇为符合“外省人”对上海人的想象。近日翻看钱钟书的英文著述,意外发现了一则谈论上海人的短札,原题为“AproposoftheShanghaiMan”(《关于上海人》),刊于1934年11月号的《中国评论》杂志。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亨廷顿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著述甚多,最为著名的是他于1992年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据说,这篇文章在3年里引起的争论超过了该刊40年中所发表的任何文章,也超过了作者所撰写的其他任何文章.1996年,他又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试图从文明的冲突的角度解释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该书出版后再次引起广泛注意,被译成32种文字.2002年9月,德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血腥的伊斯兰边界"的记者访谈,亨廷顿在谈话中从文明的冲突的角度解释了"9·11"事件,并论述了文化差异和经济利益争夺等因素在冷战后世界各种冲突中的作用.现将访谈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