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人陈丹青在北京愤怒了,上海人陈逸飞累死了,上海人余秋雨先前说要“封笔”,现在又宣布即将复出了。这就是现在的上海的大事记。寂寞的上海。不由得怀念起“老上海”的多元与热闹。一说起“老上海”,许多人会立刻想起美女月份牌、有外籍侍者的咖啡馆里的缱绻情调、气氛暧昧的有轨电车、王家卫(《花样年华》其实是一个上海故事)、张爱玲等等。构筑当代中国人的“老上海想象”的元素,其实也包括  相似文献   

2.
金秋十月,第三届亚太地区法院会议在上海召开,得悉福建省高级法院前任院长、新任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方忠炳也来到上海,我们便怀着对一位“老政法”的钦敬之意,特地赶往他下榻处访问.  相似文献   

3.
美国方式     
姜华 《法制博览》2009,(16):41-41
比尔,老邻居,在纽约华尔街股票行干了一辈子,退休,丧偶,独居,满墙挂着他与太太游历欧洲的照片——“美啊!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亚洲可没去过,但我哥哥去过的!”于是他说出以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扫地出门再回外滩去年10月,当我漫步在上海外滩,偶然见到W君对着滚滚的黄浦江水东张西望若有所思。当年美国旧识,今日故乡江畔偶遇,颇有似梦非梦之感。我问他何时来的上海,他答3个月前。我又问他何时返美,他两眼避开了我,直挺挺地望着江水,吞吐了片刻说:“不瞒你说,在美国我已无家可归!”他见我陷入迷惘的状态,又不紧不慢地说:“不瞒你说,离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可口可乐”是风靡世界的饮料。1984年,这家公司突然宣布放弃沿用了99年的配方,推出新配方“可口可乐”。消息传开,消费者大量抢购老配方产品,销售量迅速增长,不久将存货全部售完。此时,公司又决定恢复老配方生产。运用“怀旧”战略,“可口可乐”被重新推上销售的高峰。实际上,“怀旧心理”普遍存在,经营者何不打打这主意?30年代初,成都有个出了名的“老八号花生米”,后来一直失传。80年代初,福利花生店抢先恢复运用“老八号”工艺配方,并运用”老八号”注册商  相似文献   

6.
耐得寂寞     
赵国勤 《工会博览》2006,(24):42-42
12年前,我所在的文化站搬迁到老乡政府的房子里办公。当时因为乡政府在公路边新建了办公大楼,人员全部搬迁到新址办公,腾出的空房给了文化站、广播站,空荡荡的老政府里只有这两个没有房子的单位在办公。我的一位爱好书法的朋友冯君怕我耐不住寂寞,为我写了一幅字,我把它贴在我的办公室里。冯君的题字是:“耐得寂寞(大字),修身养性静为先,能耐寂寞乐无穷(小字)。”当  相似文献   

7.
惟我 《法制博览》2008,(23):9-9
不论是百姓人家,还是豪宅府邸都把女婿当做“娇客”看待,并有“丈母娘疼姑爷实打实”的说法,成语里也有“成龙快婿”、“乘龙佳婿”、“乘龙之客”、“乘龙贵婿”的词汇。但估计后来这“娇客”和快婿惯的不成样了,总不能让老丈母娘给端茶递水儿的,便生出了“一个姑爷半个儿”的说辞。意思是说,该干的活,您也帮着干干,别老擎现成了。  相似文献   

8.
美国人与北京吉普公司合资经营之后,美方总经理下令拨出20万元整修公司内那58个臭气熏天甚至无法下脚的厕所。中方管理人员付之一笑,大事正忙,大家不屑一顾。中国工人议论纷纷:“20万元修厕所?还不如分了呢!真是大手大脚。”美国总经理没辙了,便责令美国专家们每人负责调查一个厕所,并限期交出整治方案。别看老美们下了班“自由主义”,上了班可都听总经理的。果然,一个个都钻进氨气熏得人睁不开眼的厕所里,半天没走出来。一位老美的调查报告写道:我负责的“宫殿”的  相似文献   

9.
巴南区积极动员“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目前.全区21个镇街和45个区级部门参与关心下一代T作的“五老”同志有2万多人。其中进入各级关工委组织和“四支”队伍(革命传统教育、校外辅导、法制帮教、科技辅导)的有2600多人,形成了以“五老”为主体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经常性开展活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兴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社会广泛关注、有“当代红娘”之赞誉的姻婚介绍所,如今状况如何呢?在毁誉参半的议论中,有人毫不客气地叫道——“红娘”老了! 冬末春初的一个傍晚,科学馆豪华的会议室内,一位老科学者读完他的论文后,和着热烈长久的掌声幽默地说,“谢谢。我老了,以后的掌声应该属于他们。”他边说边用手指着后排的一位小伙子,“成家了?”“成了。小孩刚满月。”小伙子有点害羞,红着脸答道。“真可惜。我有一个孝女至今尚未步出闺房,万望诸位同仁尽力帮忙。”老人故作幽默的笑面上布满  相似文献   

11.
<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记忆中的“老味道”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老味道”,仿佛曾经的记忆,怀旧而熟悉,它会是儿时的一道菜,也会是一段恋恋不舍的美食记忆。在回味“老味道”的同时,我们更时常想起自己记忆中那座城市的老文化、老乡土情。  相似文献   

12.
拿失学儿童少年的“活命口粮”换自家口腹餍足之后的调料,确实有些不能“推己及人”、先忧而忧、后乐而乐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一位深圳人问一位上海人:“你知道深圳有哪几位上海名人吗?”上海人脱口而出:“名人啊,一个叫祝希娟,一个叫邹德骏。”  相似文献   

14.
姚蔚 《工会博览》2005,(24):69-70
“为了两行老泪,我一直在咬紧牙关坚持着” “记得那是北京现代正式挂牌前,为了征求老领导、老专家对北京现代上马的意见,我带着当时市经委的同志走访了北京市的几位老领导。当时有冯克,他是北京汽车制造厂的第一任厂长。”徐和谊回忆道:“冯老对我们讲,北京制造出中国第一辆轿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三十而立”。不知当官算不算“立”,反正我刚满30岁,就被提拔为副科长了。 然而上任半年多,竟没找到当官的感觉。原因很简单,我只是个副职,科里大事小事都找老科长请示,我不过是聋子的耳朵。 7月24日,老科长出差,临行前嘱咐我“别忘了老传统。” 所谓“老传统”,是指“八一”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1997,(12)
上了点年纪的人,大多数会怀念五六十年代,那时候,人们对集体有一种自发的责任感,能够主动为他人着想,“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人间充满亲情和关怀。昔日“夜不掩户”,今朝即使有几道“铁将军”把门,也难防“梁上君子”。看到社会上腐败现象滋生,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和责任时,不少人感到茫然:这个社会怎么了? 现代人的责任感为何淡化了、消失了?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一些“有关问题”需要征求老省长的意见,我按响了梁灵光家的门铃。置身面积可观的庭园式会客厅,令人感觉到这显然是个“大官儿”的宅第,只是厅内的陈设却又似乎与主人的“身价”不大合拍。老式的茶几老式的柜,一排陈旧的沙发上盖着洗得褪了色的椅套,草草几件家具使客厅显得十分空旷。在时尚室内装修的今天,老省长的家给人的总体印象十分的寒伧兼“老土”。我事前已知道老省长刚住完医院回来,落座后便问:“老省长,看您这么好的气色,身体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为何要到医院转了一圈呢?”“没别的原因,是近来发觉瘦了10多公斤。”老省长苦笑了一下说:“我倒没在乎这10来公斤肉,只是急坏了身边的有心人,于是便身不由  相似文献   

18.
市委书记的美国从政与临沂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近60名来自中国各地政府部门的官员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准备在此接受为期六周的“公共管理”培训。此前,国家外国专家局的“中国高级行政人员赴美培训项目”中已有49名中国官员在肯尼迪政府学院接受过培训。而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河南、山东等地也曾经多次选派省内的政府官员前往美国各大知名院校接受“公共管理”培训。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到今天为止,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一个并不完整的故事。 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观察他们的机会。在《南风窗》耐心表达采访意愿和等候了很长时间之后,现任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先生终于接受了我们记者的采访。1999年,李群率山东省公派出国干部代表团赴美,在康狄格州纽海文大学研修“公共管理”,为期半年。其间,作为此次教学实习的内容,他被安排至康州纽海文市政府任市长助理。对李群来说,在美国的这段“从政”经历对他的影响甚至要超过大学里的学习生涯。回国后,2000年1月,李群被任命为山东省临沂市市长。他开始在临沂把他在美国实习期间所形成的一些改革思路付诸实施。2002年12月,李出任市委书记,改革者获得了更大的权威。 李群的海外学习心得已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被指对地方政府转变工作方式很有好处。其实,像李群这样,有一段从政经历,然后在国外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回国后到一个经济亟待振兴的落后地级市推动改革的例子,并非“只此一家”。前不久,《远东经济评论》就曾经报道了有哈佛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广东省云浮市市长郑利平。他们年富力强。李群出任临沂市长时仅59岁,郑利平年仅37岁。更重要的是,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和体制性障碍集中的落后地区能够结合在一起吗?这些具有新色彩的官员正在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东进!东进!我们是90年代的上海人!”自从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开发浦东以来,“东进序曲”又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响起。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以东带西,东西联动,使上海重新成为太平洋西岸的国际大都市,这是“东进序曲”的主旋律。三年半过去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东进”之歌似乎趋于沉寂,一些走马观花的人们形容浦东的进展为“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小平南巡、党的十四大后,“东进序曲”又一次高扬……  相似文献   

20.
关于胡子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做学问的年头,生了个儿子,就取名叫“学问”。后来胡子盛长了,又生了个儿子,便取名叫“胡子”。待第三个儿子出生,他差不多老了,老了还能生儿子,就把小儿子取名叫“笑话”。三个儿子长大了,老在家吵吵闹闹,烦死人了。他便打发三个儿子去捡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