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刊《国际政治》 2 0 0 4年第 41期发表了韦恩·奈尔斯 (WayneNelles)一篇题为《作为伪教育的美国公共外交 :令人质疑的国家安全和反恐工具》的文章 ,指出了美国公共外交长期以来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单边力量的意识形态工具 ,但是“9·1 1”之后它变得更具宣传性和教条主义 ,以所谓的国家安全或反恐目的为名 ,主要服务于美国导向的全球化 ,同时加强了对于弱国和潜在对手的文化、经济、军事优势 ;美国公共外交是“伪教育的” ,破坏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主张的以教育为核心价值的原则和多元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9·1 1”之后 ,公共外交作…  相似文献   

2.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年生于美国芝加哥,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职于兰德公司、美国国务院和乔治·梅森大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该校高级国际研究院院长。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1992年,在前文基础上,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历史终结论”。2003年3月17日,应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邀请,福山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9·11’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ll:Is History Still Over?)的学术讲演。在讲演中,福山教授结合“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形势,阐发了他对“历史终结论”的一些思考。本文即根据此次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供学界参考,以期引起讨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有些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为尊重作者著作权起见,本文未加删节,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  相似文献   

3.
佩洁·安特罗布斯(Peggy Antrobus)在《政治转变中的女权运动:走向另一世界的可能性》一文中认为, “9·11”事件及其反应使人们认识到极端的父权主义对妇女权利的侵犯,以及这种侵犯对人类安全造成的隐患。 “9·11”后世人对美国表现出的同情及其后的共同行动使人类有机会“创造出一个爱心多于憎  相似文献   

4.
声音     
《南风窗》2004,(11)
领奖时我太激动了,忘了感谢布什、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没有他们,我的影片怎能如此精彩?想到他们我真该热泪盈眶。--美国"左翼作家兼导演"迈克尔·摩尔在其"批判布什"的纪录片《华氏9·11》夺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后喜不自禁。《华氏9·11》因海外获奖一举摆脱本土"禁映"的命运,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国公映。  相似文献   

5.
此文年初写就,转眼间“9·11”就一周年了。关于“9·11”,笔者写过不少文章,许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过时了。但重读此文,却无过时之感。因为此文探讨的问题,关系到“9·11”究竟是如何改变了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这种改变,不是几年就可以消失的。希望这一点片面的观感,对国内读者了解今天的美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双周·反馈     
《南风窗》2001,(15)
我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有幸拜读了贵刊2001年第11期(上)的专题策划《APEC·上海》,一系列的文章鲜明地体现着《南风窗》一如既往的冷静、深刻和理性。在贵刊具体而且精确的报道面前,关于上海,我不需要再说些什么,去表达我对它的喜爱和依恋。我只是希望,在已经取得的巨大的成功面前,上海和上海人,万万不能有任何骄傲的情绪。要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市民”之间仍然存在巨大距离,毕竟我仍  相似文献   

7.
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并先后发表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政治》以及《解毒药方》等著作 ,在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反响。“9·11”之后 ,乌尔利希·贝克更是提出了“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 ,并于 2 0 0 1年 11月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发表了题为《哑口无言的失语状态———关于恐怖主义活动与战争》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 ,乌尔利希·贝克提出何为“世界风险社会”以及在这一视野中对一些概念如恐怖与战争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以及国家与主权等提出批评并重新作出诠释 ,本译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0.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新社会》2002年5月号上发表《充满机遇的时代:安全、现代化及全球化中的公正》一文,指出面对全球化,如果措施得当,世界可以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欧盟便是生动的实例。他主张“对全球化实行民主化”、“将全球化拉回到政治轨道上来”。同时他指出,如果听任新自由主义的教条泛滥,后果将十分严重,“9·11”事件便是这种恶果的表现。细心的读者会从这篇文章与本栏目及《经济·社会》栏目中相关文章的比较中发现德国社会民主党官方观点与其他左翼学者看法的差异。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2.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说,正是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标志着“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W·约翰·摩根在丹麦《社会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上发表书评,介绍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琼斯(Paul Jones)的著作《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一种批判性的重建》(RaymondWilliams s SociologyofCulture:ACritical Reconstruction,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04)。其主要内容如下。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上来看,“文化”概念是人类社会研究的核心。埃德温·泰勒爵士(Edwin Tylor)对“文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美刊《国际社会主义评论》2003年11-12月号刊登了大卫·巴沙缪尔对美国著名思想家诺姆·乔姆斯基的访谈录,题为《揭露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乔姆斯基在访谈中涉及美帝国主义的历史和当前表现,它与资源控制、地缘战略、大公司利益之间的关系,还特别揭露了其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以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意大利学者乔治·阿甘本和安东尼奥·耐格里在国际左翼学界也很有影响。意大利左翼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总结意大利近30多年来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信息化、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讨。保罗·维尔诺和迈克尔·哈特编选的《当代意大利激进思想:一种潜在的政治学》一书,收录了意大利当代左翼理论的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为我们了解意大利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概况提供了线索。这里我们选登该书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哈特撰写的题为《作为革命思想实验场的意大利》的序言部分,它介绍了意大利革命运动及激进思想的历史发展,认为它们为世界其他地方革命运动和激进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榜样。另一篇是毛里齐奥·拉扎拉托的《非物质劳动》一文,它介绍了非物质劳动这种劳动组织的新形式,认为非物质劳动正处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新的十字路口,它不仅生产了商品,也生产了主体性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媒体链接     
《南风窗》2002,(16)
在“9·11”之前很早,白宫就在辩论对基地组织的战斗。2001年1月,克林顿的国家安全顾问桑迪·伯格对赖斯说,“我相信布什政府将要花费空前的时间来对付恐怖主义,尤其是基地组织。”但冬天的提议在政府交接班过程中被耽误。等到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南风窗》2005,(11)
《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自全球公映以来,连日狂扫北美及我国进口大片票房记录。据说该片一上映,美国就因为工人停工去看电影而损失了近6亿美元。“如果你不和我站在一起,那你就是我的敌人。”影片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后,众多影迷及圈内人将影片主角阿纳金最终成为一名邪恶的黑武士的情节与布什政府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联系在一起。这句阿纳金坠入黑暗之前对导师说的台词,被认为是“9·11”之后布什发表的讲话“要么你和我站在一起,要么和恐怖分子站在一起”的“星战版”。  相似文献   

17.
“9·11”之后,美国经济专家皮特·恩卡迪尔(Pete Engardio)在10月8日的《商业周刊》指出,“不确定性(Uncertainty)、风险是美国和新世界局势的重大标志。”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是一条明线,国内反恐怖战争是一条暗线。在美国国内,超限战的怪诞、恐慌心理,源于敌手出招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左翼学者爱德华·赛义德于2003年3月17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在美Z杂志网站(http://www.zmag.org)上发表了《全球危机》一文,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认为“9·11”事件刺激了美国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巴勒斯坦要透过这种爱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美国表面上的一致性,看到美国内部存在的争端和矛盾,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21世纪美国军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1日澳大利亚http://www.wsws.org网站刊登了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平等党书记尼克·比姆斯的题为《21世纪美国军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讲演文章,分析了美国霸权演变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趋势。比姆斯认为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不平衡期,由此导致美国从遏制战略走向反攻战略。苏东社会主义失败后,美国又制定了一个取得全球霸权的时间表。阿富汗战争和准备中的对伊拉克战争在“9·11”事件以前都已经是该时间表的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同为“阿富汗人”策划实施的恐怖袭击,9·11事件是老一代恐怖袭击的登峰造极之作,11·9事件则标志着新恐怖袭击的某种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