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卢氏不是一个人。卢氏是一个地方,一个很穷的县。穷困是件不幸的事。对卢氏县来说,更不幸的事情是,摊上一个很贪的"一把手"。贪官需要土壤。而卢氏县恰恰就有这样的土壤:一曰官员的奴性,二曰群众的绵羊性--固然,这样说也许有伤卢氏县人民的感情,对他们不太公平。但难以解释的是,一个智商不高、品格低劣的贪官,何以能在此为非作歹五年之久。不要小看了贪官。贪官也能制造土壤--一种适合贪渎文化的土壤--使顽者愈顽、懦者愈懦。一个贪官,不仅能毒化一圈人,更能毒化一方水土!当然,我们的官员不会完全是奴才,我们的人民也不会完全是绵羊。我们看见,有两个人,从不同的机缘起,开始了反抗,他们的反抗始则微弱,终于成功--但我们也还没有看到真正的成功--假如多数人依然是奴才与绵羊。我们的故事,从对"贪官相"的叙述开始,延伸到对"奴才相"与"官场相"的描摹。应当庆幸,终于见着了"反贪者相",但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百姓相"的表情--让庭上的贪官,继续维持他的傲慢与冥顽,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民众从无知与漠然中醒来。--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漫画     
《南风窗》2013,(1):13-13
美容腐败插画迢迢北京市检察院一下查处13起"美容腐败"案件,除了一个是男性贪官给情人搞"美容腐败"之外,清一色是女性官员为自己搞"美容腐败"。金额少则10几万元,多则将近400万元!被称为中国女贪官第一"美女"的原鞍山市国税局长刘光明——不仅花钱美脸,而且花50万元到香港把屁股全部美容一遍。  相似文献   

3.
贪官的出身     
谢泳 《法制博览》2010,(16):8-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总体趋势向进步方向呈现,这一般没有人怀疑。这三十年中,一个特殊现象是中国贪官的数量激增,我没有详细统计,但凭感觉和断断续续看到的各种材料,大大小小的贪官加起来的总数真是惊人。我有时候也想这个问题,事情何以致此呢?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长李海自杀得很不是时候,正好赶在中国的贪官将自杀作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时候。若是查一查互联网关于"贪官自杀"的信息,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香港《文汇报》1月29日报道中引述的一组数据:"2003年上半年,中国共有6526名党员及党员干部失踪;8571人贪官外逃;1252人自杀。"1252人自杀"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贪官自杀"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已达千人之余的一群人,如果用社会学的标准来看,这已经够得上一种现象了,因而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共再掀反腐风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官落马的突然性增强,说明贪官逃避反腐败的手段越来越多。再加上腐败案件一般都牵扯广泛,没有一定的突然性,反腐败力度势必会极大弱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从美国引渡贪官的前景不断出现乐观因素。引渡贪官的乐观前景作为一名有志服务祖国的海外华侨,近25年来,笔者一直往返于中美之间,也在中国各地走动。近些年来笔者有一种感觉,也常常听到别人这样讲,在目前的商业操作环境下,不得不使用不正常、甚至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与缺乏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7.
反腐败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的斗争,腐败已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毒瘤,检察机关的反贪侦查部门是惩治腐败的一支利剑,承担着重要的反腐败斗争任务。本文试图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外交又一次迎来了金秋时节。10月22日至26日,北京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国际反贪局代表大会。这是近10年来,除世界妇女大会之外,我国承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来自137个国家和地区及12个国际组织的近千名代表,就打击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成立了世界上首个以各固反贪机构为成员的国际组织——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从而打破了“国内反贪”的思维局限,标志着打击贪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中国反腐斗争的深入开展创造了优良的国际环境。10月30日,为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的11国峰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目前的作品中看到有好人,有坏人,但看不出像朱胜文、田 凤山这样的农家孩子,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将他们推向腐败。  相似文献   

10.
新刑诉法将律师的辩护权提前到了侦查阶段,这是保护人权的需要,也是我国司法进步的表现。同时这一规定对当前反贪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反贪部门要转变执法理念、改进侦查模式、提升侦查能力,从而适应新的诉讼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腐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感觉防不胜防,乃至灰心麻木? 贪官的悔恨,为什么基本没有伦理上的自省,没有是非对错的反思,而只有对自己 悲惨结局的痛惜沮丧? 而一个具有正常道德感和基本尊严的人,又会不会挪用上亿资金豪赌、面对举报人 多次下跪、包养数十名情妇、容忍行贿的"金主"像唤狗一样对自己召之即来…… 抛开如何制度建设反腐防贪,我们需要面对来自政治伦理的巨大挑战:那种可怕 的、自然而然"想贪"思维的泛滥。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1993年喻为“世界反贪年”,这种提法似乎并不夸张、外报称“腐败已成了今天各种政治制度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冷战结束后的最大的政治问题。”一大批曾风云于各国政坛的人物,如日本的金丸信;委内瑞拉的佩雷斯等等,一个个身败名裂,一大批政客也因涉嫌贪污而朝不保夕。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年7月21日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关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反贪污腐败的决定,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反腐反贪的声势。被称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反腐斗争。有数字表明,今年1-8月,仅广州市就立贪污贿赂案178宗,涉及204人,其中百万元以上的2宗。又有数字显示,从8月1日-9月7日,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广州市检察机关就收到举报经济犯罪线索356条,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群众举报的内容很具体,而且署名举报的人数增加,占了举报人数的33%以上,这也说明了群众对于反岑贪污腐败有着充分的信心。有位举报人员说得好:只要齐齐参与,贪污腐败现象终有一日会被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反腐突围     
腐败处于高发期,这个基本判断并没有新意。奇怪的是,人们很少以腐败的易发多发为前提讨论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毕竟,长时间易发多发,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腐败的普遍化。这一点是让人尴尬的。首先必须要提出的一点是,一起腐败事件虽然是个别人得了好处,但普遍化的腐败却恶化了整个官员群体的生态环境。多少官员倒在了自己打拼出的、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益处的政绩上,多少官员想安然退休、平稳着陆而不得,又有多少官员在反腐风暴中"中枪",但内心却有不甘:出问题的那么多,为什么需要作出牺牲的是我?更具讽刺的是,腐败形势越是严峻,"官德"的调门唱得越高,这更加剧了官员群体双重人格的分化,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的道德双轨(说一套、做一套)。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能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这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一堆烂事     
张宇宏  佚名 《法制博览》2009,(6):F0002-F0002
世界奢侈品协会消息,2007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80亿美元,中国已成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相关资料显示的流向更令人大吃一惊:近半数被用于向官员送礼。10年前,一位香港记者就是从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穿名牌西服、戴劳力士表,判断这位红极一时的权力人物,是个百分之百的大贪官。倘若,监管部门连这点起码的嗅觉都没有,那么,制订再多的条例也好,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处处长秦岳,24年来始终坚守反贪侦查一线,不遗余力地将一个个犯罪份子绳之以法。仅2010年至今,他就带领各办案组查办了有震动的大要案20余件。由于业绩突出,他先后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并荣获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大凡贪腐者,多为有权有钱有势之人。其中,也不乏边贪腐边毁灭踪迹以对抗查处者。然而,这当中百密必有一疏,24年来始终坚守反贪侦查  相似文献   

17.
贪则伪     
吴昊 《法制博览》2009,(2):37-37
贪官多戴假面具,表面廉洁,实际腐败;表面耿介,实际卑劣;表面是人,实际是鬼。越大贪,越如此。 以清朝李鸿章为例。对李鸿章的评价,史家说法不一,但他是贪官,而且是个十分伪善的贪官,大概不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的忌讳,以中俄共同防御日本侵略为借口,贿赂清政府特使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条约共六条,最核心的内容即是允许俄国在我国黑龙江、吉林修筑直达海参崴的铁路。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起,我就在关注王东灵,一直觉得她像个生活在童话中的单身姑娘。其实,简单点说,王东灵就是一个做好事不愿意留名的人,这是她的选择,应该得到我们尊重。但是,贵刊文中流露出的对那些将荣誉给她的单位,有意“栽培”她的领导的微词,我觉得值得商榷。我想,媒体的追捧和那么多荣誉的纷至沓来,根本原因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像她这样有爱心、又独立无私的公民太少了。社会需要树立榜样,需要她这样的形象来召唤善良,来抵制世风日下。这也是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相比几十年前的雷锋式的榜样,已经算是莫大进步了,所以,我倒觉得,不必指责…  相似文献   

19.
反腐下半场     
《南风窗》2014,(21):32-36
<正>十八大后至今的反腐败,成绩是巨大的,威慑效果是显著的,已经初步实现了官员"不敢腐"的目标。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反腐败上半场。那么,下半场要干什么?答案也已经日渐清晰,那就是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实现清明政治的新常态。有一点是肯定是,即面对巨大的腐败呆账,一定数量的腐败大案、窝案、串案等仍会曝光。如果不把贪官落马的概率提高到一定程度,那么威慑的效果就会顿消。但事情发展到现在,我们也需要从对打老虎、拍苍蝇的先猜测,继而围观的套路里走出来。一个大国的反腐大业,绝非只靠那  相似文献   

20.
两种腐败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6):10-10
<正>在经济学家眼中,腐败必然会拖累经济发展。就像经济学上的其他很多理论遇到中国就不管用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似乎和这个规律不相符。显而易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腐败在广度和程度上都日益严重,但经济发展仍然一路高歌猛进。腐败不仅没有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发展的润滑剂,并因此被用来论证"适度腐败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