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今年8月起,北京市海淀区将每周四定为劳动争议仲裁三方合议庭开庭日,将当天安排开庭的劳动争议案件,由劳动行政部门的专职仲裁员和工会方、企业方的兼职仲裁员三方共同  相似文献   

2.
日前,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会召开的劳动争议仲裁合议庭工会方仲裁员座谈会上,工会方仲裁员就9起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逐一进行了讲解和分析,并就今后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及仲裁员提出的建议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与会人员  相似文献   

3.
新浦区人民法院少年庭是在少年案件合议庭和青少年犯行为矫治中心的基础上.于1995年5月成立的。在审理少年刑事案件,探索审理少年保护案件,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根据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为了普及法律常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新浦地区7所中小学共建法制学校,由少年庭法官担任德育辅导员,不定期地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庭校共建活动,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青海省总工会、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据介绍,青海在全省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劳动争议专业合议庭和调解工作室,由工会选派调解组织或调解员入驻,与法院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在全省县级以上地方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设立劳动争议巡回法庭,由法院选派法官开展上门服务、巡回服务,为工会协商调解劳动争议提供培训指导,推动劳动争议纠纷化解诉前过滤,端口前移。  相似文献   

5.
冼一帆 《南风窗》2014,(6):28-28,30,31
<正>以合议庭责任制为方向的合议庭改革是否符合基层法院的特点,从而解决基层法院面对的现实难题?基层法院审判权分配方式的演变谱系提供了解答问题的线索。在得知以后自己可能要"贬为"审判长的时候,张庭长看着桌面上庭里法官呈批的案卷,显得有点惘然。张庭长是珠三角某市一个基层法院的民二庭庭长,庭里的十几个法官每年人均结案250件左右,各自每天忙个不停,一般不需要向他请示汇报。但重大、疑难、复杂以及标的超过500万的案件还是要经过张庭长审批,有些还得呈主管民二庭的副院长审批。张庭长一年下来,虽然自己不办案,也得审批300多件案。  相似文献   

6.
16岁的高中学生舒某,因犯抢劫罪被起诉到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少年合议庭的法官们倾爱心挽救,使舒某重返校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真 《法制博览》2013,(11):107-108
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案件争议中,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但是事实状况是劳动关系的确认需要的证据往往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如果用人单位一口咬定不存在劳动关系或者根本不认识劳动者,那么,接下来劳动者的诉讼请求就很难得到维持,本文就从一个法官在实务中遇到的一个真实的案例讲起,结合法官在认定劳动关系确实存在过程中如何形成内心确信来探究民事推定在形成法官内心确信中的作用及法理依据,进而提出我国目前民事推定法律体系的几个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1984年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首创我国第一个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议庭起,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法律保护就已成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少年法庭作为我国专门的少年审判组织,在保护未成年人的使命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和作用。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少年庭法官积极拓展审判延伸职能,承担起一系列“非审判事务”工作,显示了少年庭法官的司法能动作用。但是,“非审判事务”作为实践的产物,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少年庭法官在“扮演”法官和社会工作者之间显得难以平衡,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当实践中难以定位之时,或许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思考创建少年司法制度的初衷,思考少年司法机构所应具备的职能。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非审判事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揭示了少年庭法官兼具法官和社会工作者的特征。第二部分试图对“非审判事务”面临的困境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有立法局限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逐年上升及现行法官职能定位、法官评价体系等都对“非审判事务”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三部分从理论上探究少年司法的独特性,对少年刑事审判的双重职能及其关系进行了论述。在明确特殊保护职能和司法惩罚职能之后,第四部分对“非审判事务”工作在少年审判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论述了我国目前由少年庭法官兼任社会工作者的现实意义,最后对“非审判事务”的未来方向也予以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胡文欣 《工会博览》2014,(19):42-42
6月5日,海淀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配合海淀区中级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了一起关于经济补偿的集体争议。在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3名资深调解员以及法官4个小时背对背的调解工作后,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4名劳动者最终达成和解.分别向人民法院提出了撤销诉讼申请,这起涉众劳动争议案件得以成功化解。  相似文献   

10.
王良东 《法制博览》2013,(11):152-153
实质推理是相对于形式推理的一种法律推理方法,是当法律或事实前提出现漏洞,或存在争议的时候,通过法官使用价值判断、社会公平正义进行案件的判决。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本文以泸州遗赠案为切入点,介绍了实质推理在法律适用中的具体运用,阐述了实质推理在疑难案件中的适用原则,分析了实质推理的核心要素,即社会利益的衡量。  相似文献   

11.
美围是目前唯一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判处无假释可能终身监禁的国家。然而,该刑罚在其国内始终争议不断,并且曰益受到废除论者的挑战。其中,联邦宪法第八修正案更是其无法回避的制度门槛。争论的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理解“残酷异常刑罚”的良好契机。本文拟对该刑罚的实施现状、所产生的争议以及其未来的走向作一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民事案件中法官泄露当事人隐私问题,分别从心理学以及法律法规等视角分析,承办法官应尊重案件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依法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鉴于法官泄露案件当事人隐私屡见不鲜的现状,提出相应的防范化解对策与建议:法院加强对法官进行有关保护案件当事人隐私的教育培训;法官放低姿态,树立依法保护案件当事人隐私的意识;法院应依法严肃处理泄露案件当事人隐私的法官;发现个人隐私被泄露,当事人应及时联系案件承办法官止损。  相似文献   

13.
刘春东 《法制博览》2015,(7):212-213
为保障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回避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于与案件有某种特殊关系、可能妨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应将其排除在民事诉讼活动以外。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适用回避制度的人主要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自然人。然而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与案件存在可能妨碍案件公正处理的特殊关系的是一个机构,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此情形下,该机构中的任何一个有资格参与诉讼活动的人均不宜再参与该案件的诉讼活动。这就是所谓的集体回避。例如,一个以某法院作为被告的案件,依《民事诉讼法》确定的管辖原则,该案件又应由该法院管辖。这就出现了我们俗称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问题。因此,该法院作为一个集体来回避案件的审理,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将以法院的集体回避为核心,浅要论述民事诉讼活动中的集体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劳动争议案件大大增加,一些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由于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了企业乃  相似文献   

15.
少年参审法官是德国少年刑事程序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不仅参与案件的初审活动,还会参与事实问题的上诉审活动。德国的少年参审法官除了应当具备教育专长与教育经验之外,在任何审理期日活动中还要求同时有男性和女性参审法官参与。尽管包括少年参审在内的德国刑事参审制度一直饱受争议,但少年参审制度除了依旧发挥着监督司法、沟通民意等普通参审制度所拥有的功能之外,尤其在教育理念和亲职教育权角度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目前,德国少年参审制度在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培训机制以及诉讼权利方面存在改革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丁琴 《法制博览》2015,(1):100-101
作为审判机关,执法办案是第一要务。法官是司法运行的人力基础,人民法院应以审判为中心,确保法官在法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保障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全方位对司法制度作了谋划和部署,并提出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目标,建立分类科学、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保障有力、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让法官享有应有的职业尊荣,有助于法官回归职业本源,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更加接近"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本文主要从改革的意义、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的角度对此次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陈琨 《工会博览》2011,(5):225-225
仲裁时效的制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诉讼时效必须受,到仲裁的时效制约,因为无限制的放纵劳动争议纠纷案当事人的延期主张权利,不仅对案件对方当事人不公平,而且容易扩大纠纷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问题的解决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建立劳动争议时效制度可以平衡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促使劳动纠纷案件的当事人积极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18.
姚骁 《法制博览》2013,(8):61+30
劳资争议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由于劳资双方立场不同,利益冲突必然存在。近些年来,我国劳资纠纷愈演愈烈,其上涨的幅度令人咋舌。本文将结合劳资争议案件分析,论述劳资纠纷之调处机制的必要性和功用性。一、劳资争议的现状剖析(一)劳资争议的现状劳资争议是劳资关系失衡所产生的冲突,由于劳资双方的立场与利益不同,意见相左或抗争对立则在所难免。①在发生劳资争议之后,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很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比如,罢工、怠工等紧急行为,不仅容易引发社会危害且会埋下隐患。如果涉及一  相似文献   

19.
从后台走向前台 2005年下半年,日本在走向“普通国家”方面接连迈出了几大步:先是在9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取得压倒优势的胜利,加上与它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在众议院居然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这就使它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地通过任何该党打算通过的方案,包括最令人关注的修宪问题;随即小泉又趁热打铁,在10月底改组了内阁,将对外超强硬派的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分别安排在官房长官和外相这两个最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形成了一个右翼政权的“铁三角”,并为后小泉时代做好了  相似文献   

20.
马秋生 《法制博览》2013,(6):169-170
"徒法不足以自行",刑法只有通过法官的解释适用于具体案件,才能获得生命力,才能实现立法目的。在我国当前法治水平下,法官释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法官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既不能破坏刑法保障机能,但也不能受制于形式主义,而应当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解释结论既合法又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