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S厂的刘秘书在“AP指挥棒维修中心”门前徘徊了好一阵,终于鼓足勇气,推门而入。“我是来修厂长的指挥棒的。”高博士问:“为什么要你来?厂长本人呢?”秘书说:“我觉得厂长指挥棒很有问题,照这样下去,我们厂非破产不可。但厂长自信得很,根本听不进下属的意见,绝对否认他指挥有误,不能想象他能亲自来修理他的指挥棒……”“唔,你具体谈谈厂长指挥棒的问题。”“我看我们厂长是在瞎指挥,这件事没干成,又干另一件;计划一改再改。比如,厂长心血来潮,要在办公室门前的那条路装暖气水管,路面填平后不到  相似文献   

2.
石破 《南风窗》2010,(20):52-55
单向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受贿者?他为什么受贿?为什么投案自首?一审宣判后,他又为什么不上诉?  相似文献   

3.
尹丽 《法制博览》2009,(19):75-75
顾闳中是五代南唐的画家。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庸后主画院的画家。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我们能够知道的仅仅有一幅作品,那就是《韩熙载夜宴图》,可谓“以孤幅压五代”。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呢?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警惕印度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对印度的印象也许还是《大篷车》、《流浪者》、大包头的印度兵、以及无休止的种族冲突。近年来,当我们放眼向洋看世界时,我们身边的这个大国却从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淡出了。但是,不甘寂寞的印度用一个“大炮仗”(核弹)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警醒:我们身边有了一个手握核武器的充满敌意的邻国。我们不搞对抗,但我们必须了解印度已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印度如何看中国?印度为什么不顾一切要搞核试?…… 四川大学周边国家关系研究室主任张力,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印度问题专家之一。印度核试前夕,他曾进入印度广泛考察。他的观察也许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印度,更准确地评价印度。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要转型?”一名在京某机构供职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山西籍青年学者透过镜片盯着记者反问,“你说为什么要转型?你以为乔家大院乔致庸的故事发生在今天?你不知道现在山西的煤商挣了钱全跑北京上海深圳甚至英国加拿大去了吗?你当记者的知不知道什么叫对未来有信心?再不转,山西就彻底没戏了。”  相似文献   

6.
骑虎难下     
第二章第二天上午11点,寒风阵阵。弗哥森驱车来到唐宁街10号,谒见女首相。“今早,我得到了法国总统的私人保证,为所发生的事保密,知道了吗?”“好极了,女士。”“准将,谈谈巴利这人好吗?为什么逮不住他。”“他是个知名度不高,却本事超人的疯子。”“什么意思?”“恐怖分子大都喜欢扬名,仿佛想让人人都知道他们有本事愚弄警方和情报机关。巴利却极少抛头露面。”“他有什么背景?”“他在北爱尔兰出生,是新教教徒,曾去过朝鲜参战。爱尔兰独立运动初期,他自称是共和党人,领着一班歹徒制造了很多麻烦。他起码参与了15起谋杀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东西正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许多不可能的事早已成为现实.正如萧伯纳说的:“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肖森舟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肖森舟的创业故事颇为励志,已为他的微信朋友圈45000多名好友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费十年涨了100倍,为什么?种十亩地养不活一个大学生,为什么?乡村出的大学生越多,经济反而越落后,为什么?到乡村义教的志愿者遇到了尴尬——他们想缩小城乡间的反差,却无形中彰显了这一反差,善心难以结成善果——这又是为什么?从记者们所做的三个调查,不难看出,城乡之间的教育状况正出现一道愈来愈深的鸿沟,这一边是人才的麇集和焦虑,那一边是乡土的枯窘和困顿。对此,我们要追问:究竟为什么?也许,要解答这么多、这么严重的为什么,我们就要追究到问题的本原:教育本身为的是什么?乡村教育要承担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本刊重发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篇旧的演讲,希望带给读者们一个新的视野:乡村教育要走出困顿,不能仅仅靠税负的减轻、财政的转移支付,光靠城里人的善心。乡村教育的改善,须依靠教育内容的转向(与乡村实际结合),须依靠教学方式的革命(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国民);还须有大量有深心大愿的同志,共同对乡村教育实施改造。这一问题并不新鲜,却沉积太久未得揭示,并被许多似是而非的改革方案所掩埋。现在,提出问题,就不能安然于现状,满足于枝枝节节的改良。我们应当尽快重新设计一个有活力的、以乡村建设为本的乡教评价体系,让更多志愿者找到努力方向,让教育来反哺我们敬爱的农民父母与伟大乡村,让人与大地不再为教育“赔本”!  相似文献   

9.
1986年5月22日上午,广州纺织路口,车来人往,热闹非常。突然,从天而降一阵“钱雨”;人民币、外汇券、美元、美国护照,一个神情绝望的青年迈着踉跄的步子将这些东西沿街抛散。不久,一辆“的士”将他送进了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他叫陈恒,男、十六岁、美国华侨,两月前回国观光。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为什么?一个美国居民要万里迢迢跑到中国来自杀。为什么?一个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要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德国《南德意志报》记者在德国社民党前主席拉封丹宣布退党并加入“选举替代”①之际,同他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访谈中,拉封丹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加入“选举替代”,他将如何与民社党前主席居西合作,他如何看待施罗德等问题。这对了解拉封丹乃至新左翼党的纲领有一定帮助。下面是访谈的主要内容。记者:在几年前的一次访谈中,有人问您:“有些同志认为您站在民社党一边。”您那时回答说:“民社党现在变得荒谬可笑了。”而您现在却要进入民社党的开放式候选人名单参加竞选。您自己也变得荒谬可笑了吗?拉封丹: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  相似文献   

11.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寒暄过后,他把一个信封递给我说:“请你把写这信封的秘书辞掉。”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我问,“这个秘书平时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他有什么事得罪你吗?”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他怎么可以把我的姓氏写错?”我说:“这种笔误难免,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粗心而已,何必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今我每天收到的许多信件中,就有十分之二三把我的名字拼错。如果对这种事情都要计较,也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相似文献   

12.
有人出轨,他人的第一反应总是: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我们把出轨看作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问题就要从反面来提出:人们为什么要服从。但是,在一个习惯了规则的社会里,服从反而是一个不需要提出的问题。那还要问吗,人天生就要服从,服从在这里又变成是人的天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这个道理。出轨的人就是因为不懂得服从才成为出轨者的。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准则里,“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听话”将面临淘汰。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回答人到底为什么服从。  相似文献   

13.
向农民学习——一种经济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为什么缺乏知识?农民真的没有知识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我们有没有给农民接受知识的机会?有没有给农民使用知识的机会?没有嘛,就是叫他们种地。第二,我们说农民没什么知识,但他们却能将有限的知识进行最有效的配置,把仅有的一点知识用到最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在有太阳的黄昏,我临窗静静地读着艾米丽·狄金森的诗,在一首诗中,她轻声问:“为什么我爱你,先生?因为他知道,而你,你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在《我从来没觉得这是家》中,她这么说:“在这尘世——在美丽的天空,我也不会自在,我知道,我不喜欢乐园。”在《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南风窗》2005,(13)
近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在与企业界的交流中提出了建立中国企业的“绿色责任”。有企业家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先多赚点钱,具备足够物质手段之后再来治理污染?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非要以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要求自己?”潘岳对此回答:“第一是我们发动工业化的时间太晚了。欧美日在发动工业化时积极进行海外扩张,通过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积累起雄厚的工业资本,他们起飞的资源环境成本是全世界买的单。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时人家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早就划分完了所有的国际规则与市场,我们的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环境容量只有欧美国家的几分之一到几十  相似文献   

16.
这个人,1968年,他说包产到户可以增产;1978年,他说中国要搞市场经济;2006年,他说不争论的时代过去了。张木生,1980年代初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跟随杜润生先生共同参与农村改革开放的设计,现为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早在1968年,他就写出了流传甚广的《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在知青中间刮起了一阵“张木生旋风”。1969年他在一场沙龙辩论中预言,“当人民自觉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会出现一个达芬奇式的时代”,后来的改革开放,印证了这一说法。20年余年一晃而过,张木生回想“达芬奇时代”,感慨万分。他说,我们今天仍然要寻找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放学时间过了许久,上初一的儿子才回来。吃饭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回家,儿子神秘地对我说,他和两个同学在商量一件大事。我禁不住有些好笑,便试探着问:“你能告诉我吗?”儿子有些犹豫地说:“这是我们三人之间的秘密。”“如果我替你保守秘密,能让我知道吗?”儿子思考了一会儿,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尔后,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18.
不怕入错行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的女人怕不怕嫁错郎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怕入错行了。”有朋友自工厂来,对我说。“我已经成事了,每月十九张‘大团结’,后天正式上班。”他原先是轮渡上的轮机员,技术考核已达到六级标准,原单位却只给三级工的钱,无论如何不再加薪。“我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却得不到承认,只好另找明主。”几个月奔波后,他终于被某合资企业聘为机修班长。“原单位放你吗?”“不放就跳。当今世界,本事就是饭碗,怕啥?”荔湾区有个姓潘的青年,从工厂跳出来后竟跑去给个体户看档口。问他为什么不干全民干个体,他说:“一样打工,在厂里时几十元,如今也‘旱涝保收’,月月150元以上,有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我们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要择善固执、固守革命时代的优秀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回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对此,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都曾对此反复强调,并将之提到不如此就有可能“亡党亡国”的高度来认识。 本刊5月(下)发表了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我在太行山的十一个寒夜》一文之后,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市委书记吕日周在长治还做了哪些工作?其工作主要方式如何?他为什么爱骑单车下乡?这样做究竟能发现、解决多少问题?——大量读者来信表示,希望更深入了解长治的治市实践。 本刊特向吕日周约来此稿,以满足读者需求,并希望着: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老传统能在新时代里,再次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20.
理由     
一个男孩偷了钱,又同时偷了几件没有用的东西。法官问他为什么要偷这么多东西。男孩一本正经地回答:“老师对我们说过,只有钱是不能带来幸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