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共执政时期,官僚阶层从出现到逐步形成和固化,其特点是成员等级化、利益集团化、交往内部化。当官僚阶层和特权扭结在一起,苏共从官僚主义发展到特权享受、特权腐败和特权繁衍,以至于执政末期出现了官僚特权异化,通过特权异化实现制度变迁,同时通过深度政治参与延续和扩大制度变迁收益。苏共的亡党在很大程度上是苏共官僚集团为了既得利益的合法延续,主观上放弃了社会主义,实现自我转轨。官僚集团的自我转变成为压垮苏共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2.
吴钩 《法制博览》2009,(23):79-79
古今中外的官场或者官僚,都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或群体。许多人把从政作为人生理想,中国自古就有把“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相提并论为人生两大快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朝政界发展,政治既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因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官场文化。  相似文献   

3.
巴黎公社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生动诠释。公社虽然失败了,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公社实施的"普选制"和"低薪制",目的是让公职人员接受群众的监督,废除官僚阶层的特权,体现了一种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执政自觉、制度自觉,是将群众观点制度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受人敦促,续写微博,于是便想到那个萦绕心头的题目——“公共恶俗之源的讨论”。当下,从官僚阶层的结构性腐败,到国民素质的集体性堕落,其颓势更不可当,换言之,尚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可以阻止这种颓势。这也是本人从事犯罪学和越轨社会学研究的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政治根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外学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偏向政策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形成有特殊的政治原因.在改革前的"全能主义决策模型"中,统治精英阶层对农民的意识形态偏见,促成了阻止农民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制度安排,为城市偏向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改革以来的"分裂式权威主义模型"中,中国城市偏向政策延续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普通市民对国家政治系统的压力,而是来自行政管理者阶层.中国的城市偏向政策将在城市-官僚主导的改革进程中,随着普通市民社会福利水平的相对下降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旧的国家机器"特指官僚政治下的官僚制和常备军.官僚制与普选制相对立;常备军制与全民武装相排斥."旧的国家机器"是一种与封建主义相联系、与专制主义相伴生的政治机构,而非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普遍形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原本是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提出来的,其目标是建立巩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防止专制主义复辟.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家们一度认为它是资产阶级无力完成而只能由无产阶级完成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见解是同他们关于"旧的国家机器"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关系,欧洲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欧洲近代专制主义的特点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等一系列复杂的理论观点相联系的.十月革命前,列宁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十月革命后,迫于现实条件的压力,列宁逐渐放弃他在十月革命前坚信不移的观点,在苏俄重建了作为旧的国家机器显著特征的官僚制和常备军.在已经实现了民主宪政的当代西方国家,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消灭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享有特权的官僚阶层的任务早已完成.作为旧的国家机器另一个显著特征的常备军仍然存在,但是,第一,它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存在于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第二,世界近现代政治史表明,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常备军制度不会导致专制主义的复活.至少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的主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政治空想主义.  相似文献   

7.
官僚特权阶层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十月革命后80多年来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关于官僚特权阶层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分析了特权阶层形成的条件、特征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论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反对官僚特权阶层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托派是最早关注苏共党内干部官僚化现象的一个群体。他们提出了苏联是“异化的工人国家”还是“官僚集体主义”、官僚集团是“特权阶层”还是“新阶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后来在苏东国家持不同政见者和学者中引起了反复的争论。然而,在判断官僚集团是否成为一个“阶级”的标准及其历史作用方面,托派又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主义国家阶层或阶级关系的讨论,涉及到对过去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时期、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及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阶级或阶层关系的观点与学说。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是一个阶级社会,以及当前在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又重构了怎样的阶级或阶层关系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具有争议的观点与学说。究其争论的根源,在于这些学说引...  相似文献   

10.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0):10-10
一个阶层完成自我救赎与造福他人,既需要社会体制的转型,也需要这个阶层集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社会正呈现出新的阶级固化过程。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令人不安的状态,这源于1989年即"转折"时期带给人们的"别无选择"的精神创伤,表现为极端个性化的阶级斗争,即原先的期望地位上升的意愿转变成一种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意愿。在这种个性化的阶级斗争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择业、教育、缔结婚姻等方面越来越早地彼此隔绝,有产阶层内部也表现出自我隔离,这甚至带有某种重新封建化的趋势。这种斗争在最好的情况下会营造双赢的局面,既造福于个人,也造福于所在的阶级。  相似文献   

12.
官官相杀     
自古以来,“官官相护”被当作官场的第一准则。“官官相护”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驱动。官僚与官僚之间拥有千丝万缕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就像同一块园地上的野草,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谁触动了某一个体,谁就等于触动了整体。 不知从何时开始,“官官相护”突然变为“官官相杀”。近两年来,连接发生官员雇佣杀手杀害同僚的事件,一件比一件触目惊心。1997年,福建省环保局原副局长杨锦生与局长杨明奕发生矛盾。杨锦生权欲膨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住房数量有限与人口数量激增的矛盾日趋激化,导致中低收入阶层无力支付高昂的房价。由此产生了与其经济能力相匹配的新的房屋模式——胶囊房。但其租金低廉能够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与其自身存在较多问题而被政府所禁止的矛盾也愈加凸显。因此,我们力求分析胶囊房自身问题,提出全新的规制办法,并探索出一个能够兼顾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与科学管理胶囊房市场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变动的规律及其对阶级斗争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为无产阶级争取和团结中间阶层、壮大革命力量、促进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层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探讨和研究这一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认识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和变动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郴州故事     
田磊 《南风窗》2007,(9):46-48
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的关系网与渗透于官僚各层面的腐败,郴州代表了另一个中国。它的故事终会在时代大潮中被迅速遗忘,或者将换—处地点重复上演。  相似文献   

16.
李北方 《南风窗》2008,(7):44-45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被广泛关注的新阶层在人大政协上所占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工农等"老阶级"在比例上的缩减。新阶层的崛起被寄予了推进政治生活进步的厚望,新阶层代表能否在为本阶层争取利益的同时,服务于推进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古老而漫长。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果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算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经历了两千一百年之久。封建专制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大了。但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特别是对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运动规律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试图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作一些初步分析,以就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尽管始于清朝晚期的中国现代化,是一种被动的、片面的、尝试性的、少数人的社会运动,但它作为一种全新方式的社会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一种思想的、人才的基础,社会精英阶层从此开始思考并实践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新中国建立,以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扫除了现代化进路上封建的、殖民的、军阀的体系障碍,开始书写全员参与、全面发动的中国现代化新篇章。我们一度以政治性统一了全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矛盾斗争的唯一标准,人的生活以及社会逐渐因失去了个性而单一化,因单一化而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我们迷惑甚至绝望,似乎难以寻求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相合点。改革开放成为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30多年的发展证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转型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韩国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发展历程 韩国将弱势群体称为"疏外阶层",其内涵与外延与我国大致相同,但侧重强调被社会主流阶层"疏远、冷落、排斥".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局部到系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一八九八年六月发生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行政立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如果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末中国的戊戌变法就是一场没有成功的资产阶级改革。就是说,戊戌变法也是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其目的也是要变中国的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敢于对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提出挑战,敢于打破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束缚,提倡民权、平等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要求变法改制,应该说是表现了极大的魄力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的。正因为如此,戊戌变法才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才受到了封建卫道士的猖狂反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新兴的资产阶阶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之间所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政治较量和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