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探索,阐述我省构建区域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性措施.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其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构成.文章从我省科技资源状况的实际出发,建议通过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体系各构成机构的作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而依托区域创新体系在我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沟通机构间,特别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主体间的互动,进而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江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炜菁 《群众》2012,(4):82-83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植入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制度安排,通常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环境等。具体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以公共部门的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众包已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模式,因此构建众包创新生态系统对促进企业创新意义重大。众包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开发群落、创新应用群落、创新媒介群落、创新合作群落以及众包环境构成,构建高效的众包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从保证各创新群落规模和异质性、增强各参与主体归属感和信任感、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发,提升众包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全球湾区借助内外资源的组合,与产业、市场、机构形成协同发展的状态,容易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顺应全球湾区科技创新复合化、联合化、网络化和跨国化的趋势,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吸引国际顶尖的创新资源,形成资源的汇集与利用以更好地抢占产业创新高地。需以核心企业聚合模式、区域平台聚合模式、新型机构聚合模式、大学园区聚合模式和新兴产业聚合模式等五大模式深度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并进一步通过持续推动湾区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多层次互联的科研机构网络建设、构建开放型创新合作机制、培育与壮大更多的创新主体和营造优质公共服务配套的宜居空间环境来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王建彤  徐刚  牟婵娟 《小康》2013,(12):23-23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主体与核心必须是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助研发,以及其它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来实现不同要素、不同主体问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创新环境和体系的效能评价,实践操作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对区域创新比较成功的英美两国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改革,也就没有改革的成功。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由管理理念到服务理念、由数量理念到质量理念、由政府主体理念到人大主体理念、由官权本位理念到能力本住理念、由人本改革理念到制度创新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6,(2):98-98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而形成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网络体系。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1.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主体性要素、资源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主体性要素是指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某些主体性要素可以缺失;资源性要素是指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人力和知识资源:环境性要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科技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钟瑛 《北京观察》2019,(3):23-23
科技创新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发展路径和规律给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及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我建议:一是加强立法对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的牵引。面对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关联日趋紧密的新形势,相关部门应加大立法调研,拾遗补漏,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缺位。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首先需要解决对资金的需求。科技创新融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银行机构、一般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不同的融资渠道对我国不同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不同,通过因子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支持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能在融资渠道上找出优化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大量科技创新服务活动从传统生产与科研活动中独立出来,催生了新兴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的兴起。科技创新服务业是通过市场机制为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专业服务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核心内容之一。科技创新服务企业或企业性质的服务机构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换,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技创新服务从科研活动中分化出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建立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阐述创新文化的涵义与特质的基础上,探讨了物业服务企业建设创新文化的重要意义,阐明大力推进物业服务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培育物业服务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核,打造物业服务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确保物业服务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邹国庆  逄晓霞 《求索》2012,(1):49-51
区域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制度分析纳入技术创新的研究框架内,以探讨区域创新引致机制等问题。产业集群、三种螺旋、创新系统及学习型区域创新理论研究表明:创新本质上涉及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来源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只有靠企业内的组织学习及创新主体间交互学习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家精神不仅推动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组织学习,也促进了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创新。制度在各个层面对区域创新发生影响,制度质量是制约区域创新的深层次因素。良好的制度结构所提供的激励将极大地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促进创新主体的集体学习,最终激励并推动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15.
周鸿 《理论月刊》2000,(8):52-53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管理观念创新,内容包括以人作为管理的主体,以知识资产作为管理的重点,以创新能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以终身教育为管理的基础和以知识产权法作为管理的法律保证。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创新支持观、创新接受观和创新风险观。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地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以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其次,要以企业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第三,构建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体制机制支持;第四,搞活金融市场,构建创业生态,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第五,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  相似文献   

17.
陈仲朝 《今日浙江》2013,(16):28-29
创新驱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集聚优化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运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强化适应创新需求的人才支撑。对宁波而言,就是要加快构筑"两城三极一高地"。两城,即新材料科技城和天使之城;三极,即推动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极,支撑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极,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环境正能极;一高地,即宁波创新型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8.
熊柏柳  王子宽 《理论月刊》2007,(10):149-151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如何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深入挖掘人才创新潜力,提高企业的持久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企业创新主体集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创新主体的特点、价值取向、集成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企业知识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伟  董玉鹏 《中国发展》2013,13(4):82-85
该文讨论了长三角区域集群创新模式下,政府管理机构在研究机构及企业科研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参与程度以及对科研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了政府促进创新主体间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协同效应要素,进而提出了强化政府参与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展》2008,8(2):F0002-F0002,F000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区域与城市生态保护研究创新基地成立于2002年6月,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批创新试点基地,主要从事区域生态保护监测、评价与规划,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评估,生态设计与生态恢复等科学研究。基地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为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副总工、生态所所长高吉喜任基地首席专家。高吉喜为致公党党员,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朝阳区委会副主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