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立法解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立法解释是立法的补充形式,对补充、完善、修改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立法解释工作几乎没有开展,对立法解释的理论和实际运作的研究也很少。本文充分阐述了立法解释的作用,并对立法解释的内容、方式和程序,以及解释技术阼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对立法解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 黄曙海在《关于起草法律草案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起草法律草案是否属于立法程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立法程序从什么时候开始?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立法程序从立法预测、立法规划开始;有人提出从准备法律草案开始,多数人的意见是,立法程序从提出法律草案开始。对立法程序从何开始,应当从立法程序的定义中找答案。立法程序是有立法权的机关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的程序。立法预测、立法规划工作只是立法前在总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立法体系的种类进行介绍,进一步分析立法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完善立法体系的途径,从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两个方面对立法进行完善,使我国的立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具有法律的基本效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立法技术、立法技术制度化的概念,并对立法技术制度化的现状作了一定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立法技术制度化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立法规划,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在一定政策与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方式、程序与技术,对立法的进程进行的系统安排与设计。立法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立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是立法政策的体现。立法规划具有政策性、非正式程序性和技术性。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公民立法”可以说是彰显民主进程的一个探索性范本。立法法中明确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这既是对间接民主的民意保护,也体现了对立法程序的民意监督。  相似文献   

7.
《立法法》是一部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法律 ,文章对《立法法》中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立法的理论基础到具体含义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关于《立法法》的调整范围 ,文章肯定了立法法将规章纳入立法调整范围的做法。认为对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规范的特点 ,尚需作新的研究。二是关于立法权限的分配。《立法法》遵循了两项基本原则 ,即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原则。文章对属于法律保留的“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提出看法。三是立法程序。《立法法》对立法程序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性与科学性。文章对立法听证会与座谈会的区别作了分析。四是法律冲突。《立法法》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法律冲突的规则、办法和程序 ,其中特别是关于请求违宪违法审查的规定 ,对于充分发扬民主 ,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立法权限的划分设定了一定层级中立法博弈的前提或限度,立法起草、立法审议和立法表决等诸环节中的程序规范既要将立法博弈及其利益裁量、价值衡量予以客观写实,又要对其可能的冲击予以适度管控.立法博弈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准则与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上,确立其中的利益甄别基准与利益调整方案.在转型发展时期,立法博弈的复杂程度致使立法中的交涉、妥协和对于法律规范的设计、表述的认同度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由此,应当进一步细化立法基本原则和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对立法博弈的深入揭示和程序引领,从而提升立法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任刚军 《政府法制》2005,(17):42-43
地方政府立法的监督体制和机制对地方政府制定规章的行为及规章规定的内容是否合法、是否适当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对立法监督概念的分析立法监督是指对立法活动全过程及立法成果的监督,包括法定的职权监督、司法监督、业界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个人监督。法定的职权监督,是指依法享有立法监督权的机关或者机构对立法  相似文献   

10.
王爱民 《河北法学》2001,19(5):73-78
有效地立法监督是保证法制统一的重要手段。论述宪法、组织法、立法法对立法监督制度的规定。主张完善我国中央对地方立法监督制度,应当实现从主动审查到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并存、以被动审查为主的转变,并在被动审查中采用审判程序或听证程序。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法密切相关,只有利用语言,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理解。立法语言是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根据一定规则表达法律法规的语言。立法者正是通过立法语言将立法意图传输给社会公众的,社会公众对立法的接受实际上是对立法语言的解读。因此,立法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立法意图的正确传达和社会公众对立法意图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到法律法规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行政立法不作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行政立法不作为,是指特定行政立法机关未依照上位法的规定,未尽到合理的立法责任,在合适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或者程序,展开立法创制、修订或废止活动的行为。行政立法不作为危及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行政立法机关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控制行政立法不作为上,应该强化授权行政立法规则的完善以及妥当地处理好立法裁量权的使用,并加强行政自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社会公众对立法不作为的监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立法行为和法律制度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立法主体和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立法研究的热点。对立法进行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推进立法改革进程,提高立法质量,创新立法研究方法,但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对立法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现实意义、理论分析和方法以及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李康宁 《法律科学》2010,(5):131-140
民事法律立法语言失范是指民事制定法的语言表述违反语言科学规律和相应规则,造成语法错误、语义分歧、逻辑失恰、分类混乱、风格失调、混合交叉等多种谬误。立法语言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立法表达技术的轻视和立法程序设计的不足。立法语言失范降低了制定法的质量,给立法活动、司法实践、法学教育、普法工作带来现实的困难与危害,损害了制定法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同时对语言科学的发展造成破坏。立法机关应当设立立法语言审查机构,清理失范的立法语言,为新法制定设计立法语言前置审查程序,在每一部法律草案提交审议前先行作出立法语言审查,保证提交审议的法律文本语言正确,能够充分表达立法意图。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些地方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大量重复中央立法或其他地方立法。有些地方立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足、对立法权限的理解偏差、立法审查体制对立法责任的忽略是造成地方立法重复的主要原因。解决地方重复立法的问题需要正确理解立法的科学原则。立法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就是要求重视立法实践中的客观规律,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立法听证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法听证效果的评估是关系到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的重要问题.利用社会学中的数据测量与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对立法听证的效果进行评估既具有复杂性也具有可行性.立法听证程序机制转换为由可测量数据和变量等因素组成的模型从而使立法听证效果的数量化评估具有可行性.立法听证效果评估的模型可以分为总体评估模型和经济性、公开性、公正性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7.
如何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效益,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立法决策是立法活动中的重要步骤,立法者在进行立法决策时除要考虑政治、社会、立法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外,也不能忽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立法决策这一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本文正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立法决策这一立法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立法决策的含义、立法的经济本质和立法决策的三种经济模型,以期对立法决策的科学化、理性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把立法听证作为一项程序制度在《立法法》中予以明确,是我国为推进立法民主化、科学化,使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所采取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但《立法法》没有对立法听证制度作进一步规范,所以,有必要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立法论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法论证是一定的主体对立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与证明,从而为立法机关的立法提供参考与决策的依据.它有着启动立法、确保立法具备一定的条件、促进立法的进程以及保障立法顺利实施的功能.立法论证的主体有立法提案人、立法机关邀请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立法起草机关.它的任务或内容是对立法的必要性、立法的可能性、立法形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及立法的可行性等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立法决策贯穿立法的整个过程之中,在立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主体对立法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决断。通说认为立法决策的主体仅仅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享有立法权的主体,事实上,在立法过程中,还有其它主体对立法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推动甚至决定作用。因此,立法决策的主体除了法定主体以外,还包括立法决策的次级主体、辅助主体和影响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