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富裕以后的农民,依然处在文化相对贫乏,文明相对落后的状态,培育和发扬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乡风,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
城市依赖农村,工业文明叫板农耕文化,构成了现代人生活疆域中的冲突和交锋。城市与农村,已成为人类文明史里两个互为联系又不可替代的隐喻活体。《我的城》是我省三代诗人陈亚冰、黎飞飞(拎风女子)、李才豪、童振诗(狂客青衣)四人诗合集,2009年11月南方出版社出版。在这本诗集里,四位生活在城市里的诗人们,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了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冲突——此问题放在现代诗史里,冲突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3.
课题组 《湖湘论坛》2001,14(1):58-59
农村社区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路,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在实践中形成农村社区文明建设的特色之路。然而,目前农村社区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观念的滞后、制度的不完善、组织机构的不得力已成为制约农村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我们认为,通过发挥村规民约保障机制的功能,走综合治理之路,就能够找到农村社区文明建设的契机和突破口。要发挥村规民约的保障机制的功能,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农村社区组织者的带头作用  农村社区组织者就…  相似文献   

4.
叶浩平 《今日浙江》2009,(11):56-57
近年来,龙游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农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2,(2):29-30
近年来,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总抓手,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文化惠农工程普及化、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经常化、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多元化等“四化”行动,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2006年以来,河北省临漳县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中,把村民中心建设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作为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要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持续发展、深度调整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在农村绿色发展方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文明制度规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面对新时代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和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8.
韦义勇 《当代广西》2009,(17):37-37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与生活中,改善和优化农村自然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二是更新农民的生态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态素质。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钱征 《精神文明导刊》2008,(4):24-25,28
2005年6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对张家港市考察后指出:“10年来,张家港市对全国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张家港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一个经验、一种精神和一条路。一个经验是精神文明创建的经验,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来说,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角度来说,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说城市和农村的文明创建,好比是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城乡文明对接,要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林干 《新东方》2002,11(4):65-68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基层的实践亟待理论上的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应服从于上一级的整体规划和寻求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1.
赵增彦 《前沿》2010,(13):116-120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与精神支撑,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内容密切相关。目前,由于一些党政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从上到下的重视程度基本呈"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态势;由于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由于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未能根本解决,致使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设施匮乏,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道德水准滑坡,集体意识弱化,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加剧;封建迷信现象、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宗教势力以及邪教和非法传教活动活动猖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薄弱,文化创新能力低下,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挑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推进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强力强村富民,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升农民素质,增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意识;完善阵地设施,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硬件平台;创新方法载体,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实效;加强统筹协调,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世纪行》2012,(5):22-22
一、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淡化。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3、农村社会风缺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4、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北辰区以乡村“五个一”建设(建设一所标准化村民学校,一座村级公园,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条文明示范街)为载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日前,全区农村已建成80多座公园,120所村民学校,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全省文明新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合力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素质。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显现出了勃勃生机,如一股文明新风吹遍希望的田野。  相似文献   

15.
光华 《群众》2023,(6):10-11
<正>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国家八部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部署要求,  相似文献   

16.
黄德林  余韵 《理论月刊》2008,(6):164-167
农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更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必要条件.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圈的农村环境保护,在发展中实现"天蓝--水青--山野绿"的生态目标,建立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实现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雪嵘 《群众》2014,(5):18-19
社会好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好载体的引领和推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太仓市“乡风文明岗”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荣获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省委大力倡导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海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美兰区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以整治农村不良风气、培育生态文明为突破口,从"抓住一条主线、抓牢两大基础、抓好三项制度、抓紧四个结合"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不断推动辖区农村道德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深化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更好地推动海口"双创"工作.  相似文献   

19.
毛晨岚  罗爱林 《求索》2013,(10):83-85
罗斯受洗前后。商旅活动是拜占庭与罗斯双边文明交往的最初形式。保加利亚则是两国早期文明交往的桥梁,拜占庭文明先在保加利亚中转,在传入罗斯前便已经斯拉夫化,使得罗斯易于接受这种被改造了的拜占庭文明。随着罗斯受洗皈依东正教,修道院逐渐成为两国直接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基地,从修道院引入罗斯的拜占庭文明是以宗教形式和宗教内容为主的东正教文明,而缺乏系统的希腊古典文明。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28日上午.山东省胶南市隆重召开了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表彰暨现场观摩大会.会议隆重表彰了首批文明信用镇、村、户.总结回顾了前段工作.对下一步工作任务进行重点部署安排.并现场观摩了滨海街道开展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的情况。青岛市领导作了发言,对胶南市开展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