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目前的民法理论认为,除自然人和国家之外的民事主体都属于团体,而这些团体又可以划分为两类: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实际上,这种划分所采取的标准是模糊的。通过比较法上的观察,并结合近些年来中国立法对法人概念在理解上的变迁,可以对法人概念重新予以界定:所谓法人,即指除自然人和国家之外的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所有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至今经历“人可非人”、“非人可人”以及“非法人团体可人”三个阶段。其间,民事主体制度呈现“范围不断扩张”的特征。我国法律承袭大陆法系传统,采用了德国传统的自然人与法人二元主体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已不符合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对之进行调整。传统民法对“理性人”假想及民事主体一律平等的构想忽略了民事主体实质上的不平等,学界和立法都体现对民法人丈回归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民事主体结构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主体与民事主体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本文对理论界研究民事主体结构的观点进行反思后 ,论证非法人组织、国家应当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类型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并列的民事主体四元结构 ,是我国民事立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将犯罪主体严格地限制在自然人犯罪主体之内。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犯罪领域内出现了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法人组织的犯罪现象。自《刑法》公布施行后,1987年以来,我国人大新增颁布了一系列刑法规范,截止目前为止,特定法人可以构成犯罪的已达四十六个罪。这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变化了的新情况,也给《刑法》修改补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遏制法人犯罪,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法人犯罪     
刑法对法人犯罪的规定前提有两个:一是现有的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的规定不足以遏制法人的违法行为,二是对刑法遏制法人犯罪有效性的确信。法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是法人自身的犯罪行为,体现了社会的非难。法人中的自然人不是法人犯罪的主体,他们基于伦理上的谴责对法人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借鉴发达国家立法体例和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编纂中的中国民法典应将民商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大类主体;按民商事组织本身是否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分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据所从事业务活动的法律性质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公益法人;依据所从事业务活动的法律性质将非法人组织分为营利非法人组织和公益非法人组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职务侵占罪主体进行多维度的法律审视,以期对职务侵占罪主体的界定寻找一个新的途径。职务侵占罪所侵害的"单位"范围应该包含法人组织和一部分非法人组织,不能简单地将非法人组织的工作人员全部排除在职务侵占罪主体之外,或者全部收纳在职务侵占罪主体之内,关键在于所侵占的财产权益的归属是法律上的组织体还是自然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挂靠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否作为职务侵占罪主体进行法律分析和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8.
公益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或资助不特定的社会成员而无偿向公益团体或其他法定组织机构捐赠资金或实物的行为。但社会主体向临时机构所做的捐赠和社会主体向特定受益人所做的资助不属于公益捐赠。社会募捐是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以救助、摆脱困难为特定目的,向特定范围或全社会不特定人发起捐赠款物,用于救助特定受益人或不特定受益群体的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快慈善立法。慈善行为的法律规制是慈善立法最为核心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新刑法确立法人犯罪是一大进步,但采用单位犯罪这一称谓是立法上的一大遗憾。概念的表述可以多种多样,但性质的揭示终归只能有一个。法人犯罪宜定义为法人或合法存在的非法人组织在决策机关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作者认为,法人犯罪的确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肯认了自然人地位的降低,一旦法人的整体行为被确认构成犯罪,法人成员即成了潜在的刑罚对象,经过法律的明文规定后,责任人员则成了现实的刑罚对象,故在我国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两罚制,事实上只存在单罚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村民委员会属于何种民事主体性质提出了见解。我国学术界将民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和国家四类,而法人又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种,非企业法人的外延涵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作者认为:村民委员会显属非企业法人,但它有其特殊性,因而宜将其单列界定其民事主体性质,称为基层自治组织。结论是“我国的非企业法人应包括四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从自然人一元主体到自然人与法人二元主体的刑法嬗变,关于单位犯罪的理论准备不充分,致使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缺乏理论的指导.在单位犯罪双罚制的根据上,刑事责任分担论较为可取.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上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认定,在处罚上也应与自然人犯罪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的特殊性在于犯罪主体是单位。单位作为我国刑法的法律用语,与法人不同,单位是经法律确认的独立的社会系统。单位的社会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与自然人并列的社会主体,其哲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人格化的社会系统。在内部结构上,单位犯罪中相关自然人的行为在主体、行为和罪过等犯罪构成要件上均具有二重性,这是界定单位犯罪和对单位犯罪实施双罚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法总则关于民商主体界分的整体制度设计因自然人与法人的不同而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标准,但都直接体现或隐含了“营利性目的”的内涵。民法总则民商主体界分制度在概念使用和标准贯彻上存在逻辑缺陷,进而导致实践中可能面临诸多难题。可行的完善思路是对商自然人的主体制度建构采取由基本法确立营业权和由单行法规定具体规则的方式;用“组织”作为主体概念统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将商组织的具体制度纳入民法典专编或者商事基本法加以规定,并且在民商主体界分时采取法律判定与事实判定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非法人团体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民事主体资格却迟迟得不到法律的承认。本文从非法人团体立法现状考察,探求其深刻的历史和法理原因,并通过审视若干民事主体的认定标准,提出我国的民事基本法律应当赋予非法人团体以民事主体的地位,进而重新构建我国的民事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上身份概念的辩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学者在界定刑法上的身份时 ,往往只注意犯罪特殊主体的身份 ,因此对身份的探讨也常常囿于仅在犯罪主体这一范畴内进行。但是 ,从身份的固有含义看 ,刑法上的身份 ,不应仅仅是指犯罪特殊主体的身份 ,还应包括犯罪对象的身份 ,犯罪对象物所有者、支配者或管理者的身份。并且 ,还应将身份的主体拓展到法人 ,而不应仅限于自然人  相似文献   

16.
打击和控制法人犯罪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反腐败法律合作的实践中,法人作为国际犯罪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法人犯罪的双重责任原则、有罪必罚原则及责任形式的多样性原则等得以承继,法人犯罪的种类、范围以及司法协助的内容得以拓展,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国内刑法的法人犯罪法律框架及责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业主委员会应当被赋予特定的民事主体资格,它既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应当界定为非法人组织;其在诉讼中享有诉讼的主体资格;业主委员会能参与诉讼的范围仅限于保护业主的共同权益.  相似文献   

18.
美国法人犯罪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经历了上级责任原理、同一原理、集合责任论等历程,主观过错认定历经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辩证发展;《组织体量刑指南》在适用对象、量刑原则及刑罚制度等方面对法人犯罪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建议加快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变革,明确单位犯罪的概念,确立单位犯罪的统一性,将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追诉体系与纯正的自然人犯罪追诉体系趋于一致,不断完善刑罚原则与制度,实现刑法保护法益、威慑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单位实行双罚制的理论根据不是一犯罪两主体说、内容形式统一说或者对立统一说,而是"报应刑与功利刑结合"理论.在处罚对构成单位犯罪负有直接责任的自然人的同时,通过将法人规定为一个承担责任的实体并使其承担罚金刑的责任,实现削弱自然人通过单位再次危害社会的能力.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规范存在着双罚制无法统一贯彻、刑罚配置不尽合理和对单位的处罚措施灵活性较差、刑罚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总则规定立功的主体是犯罪分子,其中犯罪分子应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具备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够体现自身意志,所以,犯罪单位能够成为立功主体.在立功的表现形式上.单位与自然人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