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洋书的联想     
梅桑榆 《唯实》2004,(1):93-93
洋书的内容,当然与其作者所在的国家有关,然而,桑榆读之,常浮想联翩,觉得洋人有些言论,同样可以揭示出咱中国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现特择数言,联系“国情”浅析之。  相似文献   

2.
洋书的内容 ,当然与其作者所在的国家有关 ,然而 ,桑榆读之 ,常浮想联翩 ,觉得洋人有些言论 ,同样可以揭示出咱中国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现特择数言 ,联系“国情”浅析之。其一 :从被玷污的善产生的气味最为臭不可闻。———梭罗《瓦尔登湖》善行最受大众欢迎 ,而行善的人也最能赢得大众的尊敬。因此 ,在咱中国 ,打着行善的旗号行骗 ,被一些高明的骗子作为发财的最佳途径。骗子们或是搞“义演” ,或是搞“义诊” ,或是办“义学” ,……而以“义”为幌子所获得的利 ,大多或全部下了自己的腰包。这种种骗局一旦露馅 ,最令人愤怒 ,而其“善行”也…  相似文献   

3.
《江淮》2010,(7)
<正>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新版《三国》,使曹操这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虽然新版《三国》把曹操放在了一个相对"公正"的位置,但"曹操"身上表现出来的匪气、痞气,有的人却认为难以接受。其实,在"三曹故里"毫州市谯城区(原毫县),历来就有很多关于曹操的传说,大多是说他年少时如何顽劣与机警。有关曹操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刘、孙三家在军事上斗智斗勇,导致战乱纷争;德、仲谋及后来的魏、蜀、吴之争,曹魏之所以令诸侯”的“天时”和占据中原的“地利”之外,和”优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曹操的用人思想,研者众众,高见纷纷。主题的稿件,虽切入角度不同,读来却有异曲同纷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曹、在招贤上互不相让,致使人才辈出。孟德、玄能够始终居于最有利的位置,除了“挟天子以用人思想和纳贤实践上的遥遥领先所致的“人本刊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不同省份的两篇同样工之妙。现将其一并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赵翼曾评论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在东汉末生与死、血与火的较量中,得以胜出而雄霸一方,善于选才用人  相似文献   

6.
快乐大叔 《党课》2010,(11):98-99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作为在军事、政治与文学上皆有所建树的一代风流人物。因其墓葬在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而在岁末年初红透了半边天,现在又因新版电视剧《三国》而再成热议焦点。  相似文献   

7.
李樱 《党史文苑》2006,(3):69-70
曹操的人才观主要表现为心怀天下渴求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胸襟开阔善待人才.从人才学的角度分析曹操的人才观,对今天选拔人才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礼 《党课》2011,(8):67-68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奸诈多疑、背信弃义、嫉贤妒能、狼心狗肺的小人,而事实上这是对曹操的误读。虽然曹操有他眭格阴暗的一面,但他敬重人才,爱膳人才,知人善用,敢于担当,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领导。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逐步扩展壮大,灭吕布,败袁绍,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一。  相似文献   

9.
曹操与同学     
邓洪卫 《廉政瞭望》2010,(20):47-47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曹操被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已是铁案如山。千百年来,偏见掩盖着历史的真实。毛泽东却不然,他在熟读《三国志》中《魏书武帝纪》等有关曹操的篇目时,做了不少圈画批注,认为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另一次在北戴河,毛泽东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  相似文献   

11.
曹操的人才观主要表现为:心怀天下渴求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胸襟开阔善待人才。从人才学的角度分析曹操的人才观,对今天选拔人才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治武功都不同凡响,尤以知人善任著称于史册。《三国志》作者陈寿誉其“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评价是相当高的。归纳曹操的用人思想,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以人为贵。“天地间,人为贵”是曹操在《度关山》一诗开头的话,表达了“不信天命”而对“人”的重视。《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中,他先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之句,唱出了对贤才的渴慕心情,继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语,抒发了尽揽天下贤才的恢宏气度,可以说是用诗歌形式寄出的又一个“求贤令”,而在《封功臣令》中所说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士大夫之力也,更表达了爱才重才的心迹,展示了不揽臣下之功的宽阔心襟。唯才是举。官渡之战后,适应统治区域扩大的需要,曹操从军队中选拔了一批有战功有才能的将吏担任地方长官。当时有人提出:“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他却  相似文献   

13.
蔡建军 《前线》2013,(11):82-82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三国时代,大才子陈琳奉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陈列曹操的种种“罪过”,引发各路诸侯纷纷发戈。曹操读罢,也惊得浑身发凉,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打败了各路叛军,活捉了陈琳。曹操问陈琳檄文骂他一个犹可,为什么骂他祖宗三代?陈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对。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出了他这含蓄的说辞,  相似文献   

14.
1918年6月下旬,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劝毛泽东去北大读书,还告诉他吴玉章、蔡元培等人发起并组织人到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阅信后非常高兴。8月15日,毛泽东偕萧子升、李维汉、张昆弟、罗学港、罗章龙等24名青年,启程前往北平。途经许昌的时候,毛泽东同罗章龙、陈赞周专程去了距许昌约30里的老城。老城是三国时魏国的都城。三国人物中,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诗人。在当时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的心目中,曹操是相当被看重的。老城还有一些曹魏的历史遗迹。毛泽东等三人在魏…  相似文献   

15.
具圣姬 《世纪桥》2010,(19):33-33,55
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曹操思想的主干裴传永自从晋代陈寿作出曹操“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评曰》。下引该书,只注纪传)的评断、傅玄提出“魏武好法术”(《晋书·傅玄传》)的观点以来,曹操便被归入了“法家者流”中。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由郭沫若的《谈蔡...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曹操在赤壁大败后,仓皇逃 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前面有两条路可 供选择。探子来报:"大路平坦,要多走 50里路;小路崎岖,却可少走50里路"。 曹操难以决断。探子又报:"小路山边有 数处冒烟,大路之上悄然无声。"此时, 曹操深信"虚则安之,实则虚之"的经 验,断然决定选择小路逃跑,结果,却中 了孔明的埋伏。差点送了性命。显然,这 是曹操决策的失误,因为他凭借的是古 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直觉。  相似文献   

18.
从曹操纳谏得到的启示雷登荣公元二0七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起兵北伐乌恒。大部分将领持反对意见,认为孤军深入,极端不利。曹操坚持己见,不顾劝谏,率军出征。到了距乌恒军驻地还有二百余里的地方,两军突然遭遇,情况十分危急,曹操亲临阵前指挥,这才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2013,(7):44-44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少年便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20岁举孝廉为郎官,步入仕途。初任洛阳北部尉,后曾任顿丘令、济南相等职。为官不畏权贵,雷厉风行,有政治才干和魄力。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势力,此后讨董卓、灭袁绍,削平群雄,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建都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当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为建立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共九大开过之后,开始了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1970年3月7日,毛泽东在读过周恩来送来的宪法修改草案和一封信后,明确表示:“宪法中不要设国家主席这章,我也不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这一建议,引起林彪的深深疑虑。4月11日夜,在苏州的林彪让秘书于运深给政治局挂电话,转达林彪主张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一、关于这次“人大”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