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德里亚在其早期著作群中逐步建构起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以应对当代资本主义呈现的新问题。鲍德里亚以“物”作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物体系”的符号化特征,认为“物”在现代社会存在于消费领域,由此判断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后现代转向,消费异化现象也随之而来。鲍德里亚对符号(能指)拜物教作以剖析,揭示消费社会中人的符号化生存状况,并以“符号”为核心构建起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提出以“象征交换”作为超越消费社会、摆脱符号统治的解放路径。通过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象征价值”的批判,鲍德里亚开辟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整通路。对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行反思与再批判,既要看到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开启了重识现代性的全新向度,也要正视其在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丧失实践之维的理论之症。  相似文献   

2.
消费社会理论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产生是以社会从生产社会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的结构性转变为基础的。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的双重变化:即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没落和符号价值的凸显;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异化。同时,鲍德里亚探讨了当今以广告为代表的技术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支配作用及其与符号逻辑的共谋性。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语境决定其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其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评价渗透于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媒介技术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德里亚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分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4.
吴会丽 《前沿》2011,(22):18-21
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存在着自我、休闲和消费三大悖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对三大悖论的分析和指认,深深地植根于其关于消费社会的整体思想之中的,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从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否定到视其为区分要素的符号系统再到消费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然而,尽管鲍德里亚对人们的被控制、被奴役境地给予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却没有成功地构建出真正的能动理论,原因则在于其没有沿着马克思资本的逻辑继续前行,他背离了马克思,也就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同是在面对西方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开始自己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探索。应该说,在最初介入后现代争论时,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起点。詹姆逊经历了最初与鲍德里亚的"志同道合"到最后的"分道扬镳",特别在对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上的不同态度,埋下了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走向非(反)马克思主义裂变的伏笔,找出造成这一裂变的根源正是本文对鲍德里亚与詹姆逊比较研究的旨归。  相似文献   

6.
邱晶 《前沿》2012,(23)
鲍德里亚着眼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的大众高消费现象,指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已经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围绕“符号—物”展开的消费逻辑即是消费意识形态.本文以“功能性转化的物”为理论批判的逻辑起点,通过在解放的认识旨趣上揭示消费意识形态的多重外化模式,展现了消费逻辑的实践结构与运作原理,最终阐释消费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即符号意指逻辑下的等级区划.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对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体被奴役的处境,从象征性消费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觉醒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婵 《前沿》2013,(18):64-65
列斐伏尔是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提出了享誉世界的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它已经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已然沦为异化的工具,人们已经被这个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所操作本文通过对“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这个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研究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的理论对于探讨消费社会的各种优劣,树立一种合理的消费思想,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有着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满红 《青年论坛》2008,(1):154-157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并提出了“符号价值”理论,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主张浪费与增长成为消费社会的生产力,并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这一理论还揭示了这一社会所具有的大众消费、尊重消费者权益、妇女及青年男性和儿童成为消费的主角以及追求“个性化”消费等基本属性。当然这一社会也存在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无法克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易造成生态危机和不和谐的个人满足等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9.
李怀涛  ;刘怀玉 《求索》2008,(9):105-107
鲍德里亚延续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在符码逻辑基础上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分析消费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以符号学原理为依据打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确立了一种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能指拜物教批判。他的能指拜物教解放道路终究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10.
苏月中  苏均和 《求索》2007,(11):32-33
股利消费心理理论和股利代理理论都是解释现金股利偏好的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投资者为何偏好现金股利这种收益形式。通过比较得出,政策制定者和上市公司应充分考虑不同投资者的现金股利偏好倾向,以更好地制定政策及进行财务决策。  相似文献   

11.
刘舒洁 《人民论坛》2015,(5):199-201
在马克思消费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对消费内容进行分类,还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度消费观等理论。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扩大消费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如果能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来探寻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措施,对当前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同一性"命题。该命题包含了消费和生产的转化、依存和渗透三层内涵。该命题既是马克思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理论的前提,也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前提。深刻认识该命题,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重视用消费引领生产的作用,注重将GDP与消费相结合,以消费趋势引领产业创新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顺利  王雪 《前沿》2008,(10):39-4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指出消费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的系统。无论是媒体非真实性的传播还是消费的发展,符号象征性的消费以及符号可能引起的虚拟世界,其极端化趋势必然会加速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并化,使人类走出历史局限而陷入了另一个异化世界。由此,需要人们对此引起足够警觉。  相似文献   

14.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5.
庾虎 《求索》2012,(2):74-76
消费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突出现象,西方许多学者通过对消费现象的解释形成了消费与经济全球化间关系的理论。这些理解大多是带有批判性质的。但是,仅仅对经济全球化中的消费现象进行批判仍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存的生产方式来思考其消费的本质,进而达到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解。对此,马克思作为全球化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经有过本质的透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根源于商品形式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入揭示。鲍德里亚却断言马克思的理论是犬儒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仅仅从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自然向度来理解使用价值,因而在拜物教批判中只注重对交换价值的批判而忽视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不仅如此,通过对拜物教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发现,拜物教所揭示的并非对实体的倾注,而是对符码的倾注,因此,拜物教批判还应当包括对符号或能指拜物教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并非只注重使用价值的自然意义,而是将其放置在与交换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凸显其社会意义。而鲍德里亚既强调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批判,又试图通过符号意指逻辑来消解其实物逻辑,其本身也存在着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当代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现实,安德烈·高兹在吸纳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生态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危机理论。在高兹看来,引发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安排。经济理性、异化消费、劳动分工以及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增值”的理念、方法和工具,高兹正是从这四个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全景式生态批判。高兹深刻的理论洞见对当代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的认识及化解对策思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今世界亟需在未来社会的前景预设上致力于推进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有机融合,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是对消费文化的歪曲,其实质是和消费文化背道而驰的。消费主义倡导单纯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而忽视消费的文化含量,正是消费文化所反对和批判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无穷的贻害。在对消费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要善于识别哪些是消费主义,哪些是真正的消费文化。以免把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混为一谈,不恰当地对消费文化的整体进行错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可持续消费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 《桂海论丛》2006,22(3):64-66
消费主义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生态意义上不可持续的消费,它给人类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类要走出困境和危机,就必须在批判地反思消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伦理。这种新的消费伦理从人的合理需要、从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角度出发,力求使人们的消费方式由奢侈性消费转向生态型消费,由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由贫富悬殊的不公平消费转向均衡性消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近年城市青少年消费研究的综述揭示了此类研究的问题:理论贫乏与现象、经验研究为主。并且尝试运用外国社会学者卡尔·曼海姆教授提出的代理论来分析城市青少年消费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代理论与城市青少年消费研究在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界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