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加坡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二十多年,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体系由单纯转口贸易经济逐渐演变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1965年同马来西亚分离后受到国内市场的限制,新加坡政府的工业政策从发展代替进口工业转向发展面向出口工业,这种工业化政策是和积极引进外资外技,加强扶植新兴工业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城市市场国家。缺乏资源,从进入七十年代后,国际市场上竞争日益加剧。同时本国劳动  相似文献   

2.
在1990年,与悲观的预测相反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南朝鲜、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而且,“四小龙”的经济是在主要经济伙伴(首先是美国)的增长速度放慢、波斯湾出现危机的极其不利的外部条件下发展的。积极进行有利于服务业和节约资源的高技术部门的经济结构改革,这有助于减轻不良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发展,如同经济一样,也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由基础的制造业到高科技产业,再到服务业。任何一个城市,如果基础设施完备,地理位置优越,都有潜力成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区的后勤中心,就像今天的新加坡和香港那样。对亚洲诸国预测如下。这些国家的一些城市在2010年或2015年前将显示出很大的影响力,作为长期投资地点很值得考虑。柬埔寨磅逊是柬埔寨唯一的一个港品城市,是这个动荡国家的最佳远期投资地点。它最近从亚洲发展银行争取到了200万美元的贷款用以修复到金边的铁路,其港口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建成后将使其集装箱吞吐量增…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型:进口替代替型和出口导向型。两种工业化类型仅意味着因产品的市场取向不同而设计的包含着不同财政、税收等政策的不同经济战略,而且反映着不同的政治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推行进口替代型工业化,而以亚...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外商直接投资外移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外商投资区位优势加速变迁,国际经济环境剧烈变动,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各国对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争夺日趋激烈等因素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FDI大量外移。减少FDI向国外转移,促进其向内地转移,既有利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升级,又有利于推动内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增加国内就业机会。促进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FDI内移,必须正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避免工业化进程中好高骛远,选择内地区域中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拓展产业链条,降低外商投资内地的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6.
韩宇 《美国研究》2006,20(3):93-10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东北部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以生产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部门高速发展,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本文介绍了美国东北部服务业概况和特点,重点剖析了“曼哈顿效应”和信息技术推动这两个生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现象。文章认为,从整体上看,美国东北部服务业更多以全美乃至国际市场为服务对象,新兴生产服务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服务业部门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的状况。以生产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东北部经济的后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服务业发展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根据日本太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资料,历史地概观日本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向。其次,拟根据各国接受投资的统计数字。概述日本以这些地区的制造业为中心的投资,特别是在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G5)以后飞速增长的日本投资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德国研究》2006,21(2):F0003-F0003
各分会通讯员:2006年《会刊》组稿指导思想: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全国全市“两会”精神,围绕上海创建创新型城市和经济新一轮发展,打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做好新时期的留学生工作,充分发挥海归派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言献策,服务社会,为振兴中华、繁荣上海再作贡献。一、组稿内容(围绕会员和同学会活动展开,文章融入作者自身感受)1.围绕“十一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2.自主创新与世界科技新貌3.科教兴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4.推进上海“节能”经济发展5.海归派创业事迹与成功人物推介…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受工业化高速增长过程强烈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伴随工业化任务的基本完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缓慢,面对结构变迁和制度变迁的新课题。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主要是工业化成长阶段的产物,在工业化高速增长时期,资源(主要是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为了适应高速增长的需要,企业制度和组织的建立倾向于选择最有利于聚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方式。正因为企业制度的形成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当经济发展由工业化成长阶段走向成熟阶段甚至后工业化阶段时,以有效积累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实现高速发展为目标的企业制度,就需要进行适应性变迁。  相似文献   

10.
美欧推动“制造业回归”十年已过,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但“成绩单”并不亮丽,并未改变“去工业化”的大势,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之比、占世界制造业之比仍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过于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制造业仅占10%左右,如美、英、法、加等国;另一种制造业地位高,占20%左右,如德、日、...  相似文献   

11.
5.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的数据库是利用《历史统计资料集成1949~89》中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1989年的除上海以外的其它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横断面、时间数列数据做成的。名目数值用1990年的价格进行了实质化。 首先看一下被说明变数SHAIR-SI,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与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之差是根据“社会劳动者人数”计算出的,其目的是为测出各省服务业与工业的相对发展水平。之所以选用所占比重为被说明变数是为了避免由各省经济规模的不同(生产额与就业人数)而产生的影响。 其次,理论模型中的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转让,在计量分析模型中将其分为两大组变数进行了分析。第一组的(ALPHA、BETA、RGTRANSPW、RGTRANSPP)是根据“地方财政收支总额”中“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差计算出的。所以可以认为地区间的转让是中央政府的直接财政资金再分配。  相似文献   

12.
"工业4.0"是德国版的再工业化战略,以提高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目前已经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个核心"、"2重战略"、"3大集成"和"8项举措"。从实施动因上分析,在后危机时代德国日益感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从而提出"工业4.0"方案加以应对。其中,外部挑战可区分为短、中、长期,自身动因涉及德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以及制造业规模相对萎缩的现实。展望未来,由于德国具有多次产业升级的经验、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发达的人力资源,以及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工业4.0"将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并给相关产业带来可观的收益。针对德国的再工业化,我国有必要居安思危,做到正视挑战,勇于迎接挑战,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但同时对低端制造业亦不可完全偏废。  相似文献   

13.
梁文静  彭祎飞 《美国研究》2020,34(2):104-128
位于“铁锈带”地区的美国印第安纳州中镇在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其他美国“铁锈带”城市的相似遭遇。2009年博格华纳中镇工厂关闭,成为中镇去工业化的最后一个重要事件,其关闭原因主要来自地方工会和全球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在去工业化给个人与社区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中镇各方曾经尝试各种新产业,部分中镇精英在新形势下积极寻求再工业化。它的再工业化基本由私人部门主导,政府配合,采取多元、整体的经济发展策略,大学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日本无疑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获益者,故全面考察日本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模式与地位,可为中国参与GVC分工提供可靠的经验支持。文章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利用OECD-TIVA数据库构建了GVC参与度与GVC地位指数,并从整体和分行业视角测度日本制造业参与GVC的程度、模式以及在GVC中的地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GVC参与程度而言,日本制造业的GVC前、后向参与率均呈现稳中上升趋势。(2)从GVC参与模式而言,日本制造业行业主要借助于前向参与模式嵌入GVC,其GVC前向参与率远高于后向参与率。(3)从GVC地位来看,日本一直在GVC分工中位居较高的地位。但从变动趋势来看,其GVC地位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其中,中技术制造业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低、高技术制造业次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16.
张迎红 《德国研究》2019,34(4):4-20
近年来,为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美德英三国纷纷公布了其工业战略,以便维护和重新获得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德英三国工业战略的主要问题、总体目标和实施措施进行比较,分析美德英三国工业战略的异同点以及趋势性特征,并对当前发达国家工业战略的主要理论来源——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派进行评析,认为当前发达国家主流经济理论有从新自由主义向新李斯特主义转向的趋势。美德英三国工业战略将对中国的赶超战略、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大国关系形成压力。  相似文献   

17.
在老挝微弱的工业中,电力尤其是水力发电一枝独秀。1989年发电量约7.08亿千瓦小时,1990年达到8.44亿千瓦小时。几年來,老挝工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9%,电力却占工业总产值的55%(食品加工、农机具和建材等制造业占39%,矿业占6%)。不过,当前老挝电力的分布和利用还很不合理,也不尽人意。电力充足的地区,其他工业并不发达,用电量不多;广大地区仍无电或少电,工农业、照明用电得不到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19.
普京执掌政权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俄罗斯开始进入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其特征是政治竞争极为有限、非政府组织虚弱、公共媒体缺乏真正的独立性。自2000年中期以来,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逐渐接近中国模式(特别是把中国90年代末以来的财税集中和再分配政策发展的趋势考虑进去)。对这两个国家的预期之一是会深陷腐败,这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然而,即使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依然可以支撑高速度经济增长,但可以明确的是,俄罗斯应对危机失败。这些差异可以用两国行政部门激励制度设计的不同来解释。在中国(与苏联类似),各级党委不仅在行政部门具有权威,也同样对最终结果负责(其成果通过经济指数衡量)。俄罗斯的情况有所不同,管理权威集中于总统及其代表的"垂直权力"体系,在中层与基层,并不对该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负责。行政管理与最后负责部门之间的不平衡,破坏和抑制了中层与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回归制造的发展浪潮,以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影响最为广泛。通过梳理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发现,其区域分布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研究领域侧重于与地方传统产业相匹配;组织架构范式从三螺旋模式向多螺旋模式转变,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作用。伴随着创新模式建设的日益完善,美国部分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形成开放的合作创新平台和先进技术服务中心。尖端技术量产化、跨领域技术融合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将成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