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宣传”是外来词,指一种传播行为,可以说是在国际传播中最早被讨论的一种功能和作用。然而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双方关系看,宣传更强调行为主体的意志和行为,带有主方主导的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宣传”一词是褒义词,或是中性词,至少从推翻帝制的民主革命起就开始流行,有公布、描述、推广、沟通、说明、说服、解释等诸多含义。  相似文献   

2.
正第二国际和帝国主义理论根据历史学家理查德·克布纳和赫尔穆特·达恩·施米特的说法,"帝国主义"一词是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与"波拿巴主义"一词一起被用来说明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维持其对法国统治的各种形式。马克思在其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也使用了"帝国主义"一词来阐明法国的政治体制。不过,这个词与它的现代意义并不相关,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学者中,厄内斯特·贝尔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自杀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8):96-96
<正>最近,有人问我可不可以帮个忙:他的一个朋友是个风格偏玄幻的美女作家,要办一个对话会做宣传,想请我去对话一下,因为我是他认识的唯一的"作家"。我当然帮不了这个忙,因为我根本就不是作家。这个事倒是引起了我其他的一些联想。"美女作家"这个词,已经不像数年前那么时髦了,"身体写作"或者"欲望写作"的浪潮好像也过去了;"玄幻"则正当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12)
正有些网络语言够时尚,够好玩,也够狠。但它可能是有毒的。一切都玄机重重。我们就拎"颜值"这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来分析—它在现在没有过时,好像还找不到一个新鲜的来代替它。所谓的"颜值高"、"颜值低",转换成传统的说法,无非就是一个人帅(美)或丑的程度。说一个人帅、美或丑,只是一种审美,还是把此人当成"美的对象"来看的,所以似乎比较纯洁。用康德的话说,把人当  相似文献   

5.
於兴中 《南风窗》2012,(15):96-97
知识就是抗议也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知识就是抗议"是知识人的宿命。不进不退,站在更宽厚的基础上抗议,乃是现代知识人的使命。"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言。人们经常引用它来鼓励自己和他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凭借知识,人们可以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发展科学,提高个人品味,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升官发财等等。知识不仅是力量,同时也是财富。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财富。现代社会据说是知识社会,"知产阶级"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自此也开启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从定义来看,"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其目标从而使自己得到想要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吸引性和模仿性的力量。根据约瑟夫·奈的分析,"软实力"可以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而实力则主要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人对西藏的高度关注和热情不仅是政治因素和媒体宣传的结果,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即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西藏独立"形象。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为实现在中国西藏地区的政治目的,在文化和观念上精心制造了这一虚假形象,并通过占霸权地位的文化传播系统在全球加以扩散和传播。"西藏独立"形象强烈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西藏认知和想象。辨清和破除英国人在文化和心理上制造的种种关于西藏的虚假形象和观念是国内学者极为艰巨的一项学术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唾面自干”,按照这个词的要求,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应该让它自己风干。人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受了污辱却极度隐忍。  相似文献   

9.
刘倩倩 《法制博览》2013,(7):120+107
罗马法从《十二表法》到《国法大全》,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对后世各国民法曾经无例外的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罗马法的意义极其深远。恩格斯曾经评价其说道,"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1]。在罗马法上,要作为完全的权力义务主体,需要具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当时,还不曾用现代的"权利能力"一词来概括之,而用人格权来总称这三个权。  相似文献   

10.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舆论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媒体是美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①,也是影响美国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b无论在舆论的形成、传播,还是对舆论的控制、管理过程中,新闻媒体都发挥很大作用.因为现代新闻传媒并非仅仅传播信息,还向人们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如通过创造"形象”暗示哪些是重要的、合乎道德规范的和可以接受的,哪些不是;媒体还提供重要的政治传播渠道,起到政治整合与同化作用.此外,在美国,传媒协助维护着一套政治准则并监督政府.对于那些人们不能亲历的事件,媒体塑造的故事和形象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对美国媒体国际报道特点的认识并对其舆论影响做出进一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7)
正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乌托邦",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一条平常化的轨道上,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自然地释放善意。如果说还有一点情怀,这就是情怀的来源。以前我不时会使用"情怀"这个词,而现在用得少了,因为情怀在公众认知中已被异化了,异化后的样子,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比如用古文写辞职信。以前我的乡下有一种职业—养一头大公猪,每天拿根棍子赶着它去各村各户给母猪配种,我们称为"赶猪人"。赶猪人的职责就  相似文献   

13.
古典时代以来为千夫所指的"党派",在英国光荣革命前后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政治现实。作为深深卷入现实政治斗争的政治人物,博林布鲁克是思想史上对"宗派"和"党派"进行区分、为"党派"正名的第一人,尽管这一努力并不彻底,但现代政党观念的先河由此开启,为休谟、柏克政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党派"也逐渐确立起自身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性,最终成长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支柱。  相似文献   

14.
钟岷源 《南风窗》2008,(4):42-43
在寡情薄义的逐利世界,在信任危机重重的社会氛围里,"情义"这个词成为日常美学的最高尺度。繁华背后,大量无名者要求为自己正名。  相似文献   

15.
微天下     
《南风窗》2013,(6):15-15
@苏渝:一直不关心政治,觉得那是政客的事,然而有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是政治?"突然把我问住了。带着惭愧,仔细查阅了这个词的定义和解读,得出的结论竟吓了我一跳:政治就是权力人如何用权力治理百姓。假如一个人连别人怎么整治自己都不关心,都无所谓,是否意味着自己甘愿被奴役?个何@作家陈岚:中国教育只有一种:成功教育。为了成功,给孩子技艺培训——从钢琴xx级到奥数到补习班,都还  相似文献   

16.
正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一类人,他们生来就是来体验这世界的,他们眼里只有远方的没有触碰过的事物,他们常常想着挣脱束缚,奔向下一个远方。今天的故事是关于"吃土少女"夏侯如何走上四处撒野之路的。2017年,她走了17个国家。经常有人用惊讶的语气问她,"你胆子怎么这么大?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多危险啊!"或者"你怎么又跑去危险的地方了,那里不是  相似文献   

17.
"新自由主义"是有可能吞噬掉与其词义相近的其他词汇的新词。在探索了新自由主义的根源之后,文章指出,新自由主义是不同群体出于不同的目的而提出的术语,且多次被弃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指出,"新自由主义"一词被用来指代四种不同的现象,包括代表我们时代的晚期资本主义经济、一系列思想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在我们周围并意图使我们落入陷阱的霸权主义文化。文章认为,新自由主义的身份问题是该词汇的含义过度延伸的产物。它所代表的每一种现象都有现成的名称,即金融资本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周期性政策、商品化自我与商品化社会想象的广泛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流行文化中,"吃货"一词语义中的贬义逐渐消退,进而成为美食达人的谦称,甚至有那么一点儿"能者多吃"的自豪. "吃货"的存在,即是证明自己的幸福.能够成为"吃货",那至少还有东西吃,还有力气吃. 老将廉颇用"一饭斗米,肉十斤"的超强"吃货"实力,来证明自己的宝刀未老."一骑红尘妃子笑,",因杨贵妃而超越了时代物流配送也未尝不是一个"吃货"的幸福.《烬余录》中,张爱玲写道:"我记得香港陷落后我们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淇淋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淇淋.只有一家答应说下午或许有,于是我们第二天步行十来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淇淋,里面吱咯吱咯全是冰屑子."在倾城之刻,念念不忘冰淇淋的"吃货",未尝不失为苦中作乐的达人.  相似文献   

19.
南方朔 《南风窗》2013,(21):95-95
"自由"到底是什么的确讲不清楚,但"不自由"就比较容易讲清楚,将特别"不自由"的项目消除了一项,"自由"这边就增加了一项。所有复杂的大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负面消去法"。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思考习惯,那就是当时代改变,某一种价值出现,人们就会设定出一个大概念,希望用这个大概念来谈所有的问题,像"自由"、"民主"、"平等"、"人道"、"幸福"、"文明"等就是这种大概念。在方法论上,我们称这种大概念的思考是"方法论的全体主义"。  相似文献   

20.
石勇 《南风窗》2013,(3):89-91
改革30多年,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看上去就是一堆杂乱情绪的总和:亢奋、焦虑、迷茫、追求发泄……它决定了受到追捧的从来不是打算用理性去说服人们头脑的人,而是那些用"文青"语言和思维去迎合社会情绪的玩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