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富饶 《党的建设》2002,(8):42-43
平民是个新名词,大有取代原有城市贫民称呼之势.社科词典中解释城市贫民的特点是无固定职业、收入微薄、生活贫苦而社会地位低微的人.如今有些国营企业效益不好,一些人有固定职业而收入微薄;一些无固定职业的个体户,因经商有方而不再贫困,甚至腰缠万贯.虽然同样处于社会的低层,但职业、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平民比之贫民的界定更为准确,也更具多样性.当然,人们更接受平民这个用语,是取平凡、普通之义,是从这个阶层的市民心理比较平和不易偏激的角度来说的,也是与官员、知识阶层相对应,与农民相区分.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像农村少了贫农的称呼一样(各级农村的贫协组织早已取消),城市贫民的叫法似乎也已过时.这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是好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社会救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贫困的新特点及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政府的扶贫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农村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占城市人口的比重很低,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出现了新的情况,并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新的城市贫困具有以下特点:数  相似文献   

3.
蔡志强 《理论导报》2012,(5):4-5,20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的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分化。其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分配模式的变化加剧了阶层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时间,阶层分化的速度趋缓,开始呈现固化趋势。科学看待中国社会阶层现状,对有效落实政策、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邱敏  曾向荣 《党建文汇》2007,(12):20-20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那是一个迷乱的年代。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阶层 所谓“基本阶层”是指建国以来始终存在着的基本社会力量,如属于工人阶级范畴的产业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官员阶层,属于农民阶级范畴的农业劳动者阶层等。 就工人阶级的本义而言:最典型的当然还是企业的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到90年代中期。他们总共约为12000万人。其中传统的产业工人约为6500万人。 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占农业人口的二分之一,共约3亿人。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贫富分化已经出现,并比城市严重得多。 退休职工阶层,是附着于城市的三大既有阶层的一个相对弱小的阶层。离退休职工的年增长率达20%,到1995年,总量已达到3094万人。 (二)新兴阶层 “新兴阶层”,指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伴随着新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90年代,重庆酸雨非常严重,一到冬天,整座城市便笼罩在雾气之中,“雾都”重庆可谓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7.
李薇 《理论文萃》2007,(6):37-43
一、社会保护政策的缘起 社会保护和社会保护政策框架兴起于金融市场动荡的上世纪90年代,在全世界与贫困进行的不懈战斗中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8.
“蜗居”、“蚁族”、“房奴”……2009年的流行词折射出中国人的住房之痛。过去一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购销两旺、房价飙升的背后,是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无奈和辛酸。进入2010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有媒体据此认为,今年或将成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户的圆梦之年。  相似文献   

9.
一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不禁发现:扶贫已不仅仅是农村的事,在城市同样也需要扶贫。因为,城市贫困面正在不断扩大,贫困的程度呈加剧态势,它带给城市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愈益深广。事实表明,对当前城市贫困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城市贫困大面积蔓延。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表明,1995年底全国约有占城镇居民总数8.6%的659万户、2428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如果按绝对贫困范畴推算,全国城镇绝对贫困人口和家庭分别为1242万人和332.9万户。目前由于企业“双停”发不出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就业能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来看,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动12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进入到90年代后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只增加了不到80万个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1.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建立起一个平均主义、国家包办的公共服务体系;上世纪80—90年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主导下,中国各级政府过于注重GDP等各项经济指标而忽视了公共服务,导致该时期的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而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的新时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作家杨朔及其散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地位,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变化。杨朔从1961年得到领袖的首肯而走红,进入学术视野,在文学史教材中举足轻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杨朔模式"开始被学界诟病,最终成为高校教材中被批评甚至被忽视的存在。杨朔散文的走红与衰落,体现出中国社会形势、文化氛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的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这是一种散布式的城市化战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这种战略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城市化的重点转向发展中心城市,小城镇和小城市的发展被放到了相对次要位置,这是针对城市化普遍规律和中国国情结合的合理选择。市场经济推进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国城市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我第六次去赫章县海雀村采访,1985年苗族、彝族农民居住的茅草房、杈杈房已不见踪影,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我长期在贵州农村采访,跟踪调查了解农村贫困问题,越来越觉得贫困患的是综合症,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拔穷根,而导致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基不牢。值得欣慰的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看到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力度,加强农田、  相似文献   

15.
郭焕龙 《前线》2009,(11):63-63
众所周知,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已成为我们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过去我们较少接触到社会管理这一提法,熟知的是那些行政管理、政府管理、行业管理等等管理概念。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社会管理概念开始出现在党和政府相关文件中,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强化社会管理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16.
蒋丰 《党建文汇》2010,(4):17-17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曾到非洲工作两年。由于之前电视媒体中大多报道非洲战乱、自然灾难、饥饿及瘟疫,在飞机抵达肯尼亚之前,我就做好了走沙漠、住帐篷、饮浊水的心理准备。到了其首都内罗毕,才发现这是一座有成片树林的花园式城市。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2020年是一个特别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收官、中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贫困这一难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数十年前,贫困仍然困扰着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农村人口。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访问期间的一次演讲中,回忆起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他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  相似文献   

18.
邱锐 《新视野》2003,(2):73-75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日趋扩大的城市贫困规模和日益加深的贫困程度已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生病,因生病而更贫困,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本文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专门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机制,遏制这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9.
顾春先 《学习月刊》2012,(14):116-116
现在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进入低谷,一度被抛弃,但到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注人了新的活力,现在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刚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开放、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 上世纪7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开市营业、三峡大坝建设开工、香港回归祖国;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北京奥运盛大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