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交往、文化对话、文化竞争都是这个时代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其中文化交往是一种表层的也是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文化对话则是文化交流的深化,文化竞争是当今时代深度的文化交流.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冲突,更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深圳珠海国际艺术节,于5月6日到15日在深圳、珠海两市同时举行。这是迄今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艺术节。 这次艺术节是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广东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珠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一些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的。有人说,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开放改革中起了“南风窗”的作用,为中国的四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应该走在前面。而且,也只有深圳和珠海,具有举办如此规模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8,(12)
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路"的地理学概念,而且是文化和文明的概念。"丝绸之路"是整个欧亚大陆上的文化交流之路,是东方与西方各民族的相遇、相识、沟通与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上内容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首先而且主要的,是物质文化的交流。这是整个文化交流的最初的方面、基本的方面。在各民族的接触中,首先容  相似文献   

4.
唐代渤海国作为一个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权,曾与日本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然而在文化交流的表象下,背后也隐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动因。本文拟从相关重大意义的文化交流事件入手,试分析文化交流背后的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对东北亚格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科学技术文化的产生及其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行为的冲击与改变,剌激了人类对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的时代需求与历史性思考。中国科技期刊正是十九世纪晚期中华民族的有识志士出于这种需求与思考的社会文化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又一新生儿。它作为承载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文化思想精神的文化产物,是进行科学教育与科学文化交流活动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因此,它的文化交流思想的确立和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进步而不断的丰富发展,对中国科技文化的社会交流效应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研究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的历史,将有助于期刊界…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是书籍编纂事业繁盛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日本使者来华研读汉学经典、汲取汉文化,把大量的经史子集带回日本.开辟了一条通往日本的“书籍之路”.此“书籍之路”并不是单向流布的,尤其是到了宋时期,日本历代所创造的大量“汉籍”及中国散失的典籍,也沿着同一条书籍之路逆向回流到中国,直接弥补了中国古代典藉的缺失,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瞭望》1988,(45)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记者走访了文坛老将、此次文代会筹备组组长夏衍。这位本世纪同龄人,不日就要飞赴东瀛,接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为表扬他对中国文化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而颁发给他的国际交流大奖。日本国际交流奖创始于1973年,每年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体或个人颁奖,今年获得此项殊荣的两人是: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和中国著名  相似文献   

8.
杨岩薇 《侨园》2007,(3):28-29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急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对人类显得尤为重要,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样极其重要。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音乐交流担当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国的文化贸易赤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6,(52)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年将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作为重头戏之一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形式多样的俄罗斯文化。各种各样的“文化年”似乎正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时尚。其深刻的背景在于:我们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中的贫弱状况,或许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交际主体方的母语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在对外交流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种现象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使学生重视双向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使跨文化交际真正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邱仁富  黄骏 《理论探索》2007,(1):107-109
和谐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价值向度。少数民族农村多元文化的不和谐,具体表现为文化冲突、文化孤立、文化霸权等多种形式。少数民族农村多元文化的发展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政府引导型与民间主导型的多元文化交流模式同时并举,使文化的正面价值发挥到最佳状态,跨越文化“卡夫丁峡谷”,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农村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陈新 《侨园》2012,(9):19-21
她辞去大学教师工作,赴法国与丈夫自费共读,日子一度过得非常艰难;她加入欧亚文化交流协会做同声翻译,让自己的家庭成了"名人食堂";在法国已经生活了26年,她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推进中法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李宗博 《侨园》2001,(5):48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还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民俗学家,是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杰出历史人物。目前,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对黄遵宪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逐渐形成为有国际性的专门学问“黄学”。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黄遵宪与中国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就有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嘉应大学、云南大学的教授出席。著名汉学家饶宗颐、钱仲联先生为讨论会题词,祝贺首届国际“黄学”讨论会召开。在讨论会上,香港著名会计师梁学濂先生倡议:为振兴“黄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联络海内外有识之士,成立“黄遵完基金”和“黄遵宪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编  相似文献   

14.
黄自强  苗凯周 《学理论》2013,(19):37-3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意。公共外交旨在树立本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传播和推广本国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8,(11)
正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世界和平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大调整的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让国外民众通过认知中国文化来理解我们的制度理念、发展道路和民族精神,了解真实的中国发展状况,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要义所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金砖国家的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之一,多年的金砖合作形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就不会产生文化交流的势差,也就难以产生文化交流。但这种文化势差,不应该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应该影响文化的"正义"交流。论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认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呼唤着中西文化的"正义"交流,提出在正确认识自我、加强中国文化内在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正义"交流。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     
正一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壮丽的航行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宋元两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广大地区的各个国家的官方交往和民间交流都比以前有所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开辟和延伸,商船往来不断,贸易活跃繁荣。至明初,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传播,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个文化传播高潮的出现,则肇始于号称"明初盛事"的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18.
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民间外交补充了政府外交的不足,顺应了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了东亚认同和共有利益的增长,不断深化着东亚各国的经济依存、政治互信、和平稳定和文化交流,是实现东亚共同体愿景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9.
陈朔 《瞭望》2003,(1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北京市属重点大学,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北京财贸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6大学科、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现有工商管理等13个院系,2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0个全日制专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在籍学生总数13000余名。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生,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夜大、函授生在内的完整的办学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学院,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外文化交流学院实行着这种管理、教学、服务职能为一体的体制,为培养中外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兰政 《侨园》2011,(7):1+18-20
2011年4月25日,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刚教授一行抵达台北,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之旅.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画展是李刚教授多年夙愿.2009年初春,李刚教授随辽宁省政协文化代表团赴台湾参访,宝岛台湾的绚丽风光,台湾同胞的真诚情义,深深感染他的心灵.从此,他设定了两个愿望一,为台湾宝岛捐赠自己的画作;二,到台湾举办个人画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