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谁从未用过公家电话联系私事?有谁从未在上班时间玩过游戏、偷过菜?有谁从未将单位或是公司的办公用品带回家?虽然说,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有人拿得那叫一个凶,但仔细想想,好像我们也总是在占公司的便宜。(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公司”,不是“公家”。因为这年头要占公家便宜,还要看你是否有这个本事。)  相似文献   

2.
幽默与漫画     
徐鹏飞《权威》曹开翔《听说局长家的小狗病了》 只有一个警察 一个孩子跟着父亲回家,在路上孩子问:“爸爸,‘醉’是什么意思?”父亲说:“你看,那里站着两个警察,如果我把两个警察看成4个,那我就是醉了。”“可是,爸爸,”孩子说,“那里只有一个警察呀。” 公 仆 主任妻:“每次开会后,你总要住医院。虽然宴席是公家出钱,可身体是咱们自己的啊!” 主任:“我是人民公仆,身体也是公家的。何况医药费也是公家出的嘛!” 儿 子 送 礼 儿子:“爸爸,给我买作业本去。”爸爸:“今天没工夫。” 不多一会儿,儿子从酒柜里拿出一瓶…  相似文献   

3.
报载,因武汉汉阳区各路口交通信号灯欠费已达6个月,日前汉阳供电公司下达“最后通牒”,如再不缴费,将予停电。读此新闻,心有疑惑,“红绿灯”本是公共设施,又非民企所有,公家怎么就会差这么一点电费钱呢?或说是财政没有把这笔钱列入预算。公车可以上路,公款请客可以报销……为何恰晗事关百姓生命安全的这点电费,就会无从开支呢?我看哪个环节“卡了”“忘了”,这板子就该狠打在那个部门领导的屁股上!  相似文献   

4.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财物的所有者、管理人员实施暴力侵袭或者其他强制力,包括推打、捆绑、殴打、伤害直至杀害等使他人处于不能或者不敢反抗状态,当即抢走财物或者交出财物的方法。所谓“胁迫”,是指以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对被害人实行精神强制,使其产生恐惧,不敢反抗,被迫当场交出财物或者不敢阻止而由行为人强行劫走财物。所谓“其他方法”,是指对被害人采取暴力、胁迫以外的使被害人处于不知反抗或者不能反抗状态的方法。我国《刑法…  相似文献   

5.
贪污罪的对象对于贪污罪的认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贪污罪的对象可以是不动产。违禁品不能作为贪污罪的犯罪对象。对“财物”一词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有体物、无体物是财物,对于经济上和其他的各种利益也应视为一种财物。由于行为导致他人享有利益本身也应是一种利益。如此,必将有利于打击贪污犯罪。  相似文献   

6.
治理公车私用要抽薪止沸王尔龄“公车上书”是上世纪的事情。百年悠悠,而今却有了“公车上坟”、“公车上香”、“公车上学”……名目如此变换,大概是当年“公车上书”发起者康有为始料不及的吧。所谓“公车”,就是公家之车。汉代以官车送贤良方正赴京师,后世遂以“公...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这里所说的“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是指出于某种个人动机和目的,非法毁灭或者损坏公共财物或者公民私人所有财物的行为。“毁坏”,是指毁灭或者损坏。“其他严重情节”,一般是指毁灭重要财物或者物品,损失严重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动机和手段特别恶劣的等。根据本条规…  相似文献   

8.
抢夺罪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款是关于抢夺罪及其刑事处罚的规定。“抢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罪具有以下特征: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二、行为人实施了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如趁…  相似文献   

9.
“雷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全球金融危机带动了减薪、裁员的提速,而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对于金融危机,该如何御寒呢?近日看到互动百科举办了个“学好知识过暖冬”的活动,盘点了关于金融危机的“过冬秘籍”,如“百元周“、“过冬十戒”应有尽有。我对盘点做了个总结,称为“最‘雷人’的10大省钱方式”。  相似文献   

10.
傅茗  肖世艳 《传承》2005,(1):44-45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资制度进行了几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背景。一次小变化解放初期,农民最羡慕的就是吃公家饭,照他们的说法是,吃公家饭的人月月有“收成”,农民因此称城市职工的生活为“月月麦子黄”。而当时,吃公家饭的人不多,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学校和少数国营企业,国家对他们实行工资制,但也可以按本人意愿选择供给制。由于物价不稳定,工资是以小米为计算单位的,那时月工资最高是3400斤小米的折价。家住广西农学院的王老正好赶上了1952年至1955年第一次工资改革。王老1952年参加工作,工作的第一个月他拿到了300分,每分…  相似文献   

11.
1.认识不到位,实施中拖推。在事业单位中,不论是原固定工,还是新进人员,依然认为固定工是长期工,聘用制是合同工、短期工。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出现公家的单位公家管,有利的工作大家管,为难的事情没人管的现象。事业单位除少数由各级党委、政府直接管理外,大多隶属于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由于都是国家举办,大家都争着做“好人”,办“好事”,对于实施全员聘用制持无所谓态度,顺着员工不想签订有固定期限聘用合同的愿望,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迟迟不能全面推开实施。  相似文献   

12.
《今日广西》2008,(2):27-30
送走了2007年,又到了该盘点的时刻。 这一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来自股市;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另一张身份证:股东卡;也几乎没有一个人是色盲——他们总分得清上涨的红线和下跌的绿线。最能让他们内心躁动的,当然是“涨停”与“跌停”。股市里的奇迹,有如大海里的潮涨潮落,既可以把大小船只推上浪尖,也可以使其倾覆于瞬息之间。  相似文献   

13.
涉案财物一律实行网上移交、网上管理、网上监督,实现了涉案财物管理的“随扣随登”、“随取随办”、“随查随纠”,有效压缩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减少了廉政风险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这部“条例”是慈善捐款及其相关团体公开征信的“法案”,是我国台湾地区非营利组织财物阳光化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盘点岁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岁首佳节,春风初度;除旧布新,忆昔祈禧,正是人们盘点生活劳作,计算岁月得失之际。学生盘点着试卷上的分数,老人盘点着额头上的纹路,男人盘点着升迁途中的美梦,女人盘点着悦己者的姿容……人人都在盘点着对自身那份日子的热衷。盘点岁月.也就是盘点那份生活的心情。把生活的辛劳与憧憬的生活细加穿缀而紧密交织,融人人们对来年生活一份独特期盼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第64条内部逻辑关系混乱,并存在与刑法相关条款、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等规定的外部协调问题。“追缴”是“返还”“没收”的或然型前置性程序措施,适用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不在案的情形;“责令退赔”具有实体处分性,包含退还替代物和以犯罪分子的合法财产赔偿损失等两层含义,适用于涉案财物因事实或法律原因无法追缴的情况;“返还”与“没收”都是对涉案财物的最终实体处分;“上缴”是对“没收的违禁品、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以及不需要返还被害人部分的违法所得”进行最终转移的程序性措施。只有充分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在文义与功能层面协调涉案财物处置与刑法相关条款以及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程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敲诈勒索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本罪的行为人为一般犯罪的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行为人必须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财物,这是敲诈勒索罪的最主要的特点。威胁和要挟,是指通过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精神上的强制,使其在心理上造成恐惧,产生压力。威胁或…  相似文献   

18.
签发了空头支票就一定构成票据诈骗吗我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将签发空头支票列入禁止行为之列,但签发了空头支票并取得了财物却不一定构成票据诈骗罪。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信用证诈骗的刑法条文没有规定必须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其他诈骗罪相比,票据诈骗似与信用证诈骗一样,有行为犯还是目的犯的法律之争。笔者认为,票据诈骗法条中虽未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规定了“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的”。要“骗取财物”,行为人主观上必须为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而“骗取财物”的故意内容,应包含非法…  相似文献   

19.
温柔的陷阱     
温柔的陷阱江苏叶燕人们对用金钱、财物行贿深恶痛绝。然而“精神贿赂”却因其套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使很多人蒙在鼓里。其实“精神贿赂”比起钱财贿赂更恶劣,危害更甚。“精神贿赂”手法种种经济上的贿赂是有形的,或钱或物,有数目,有价值,一旦行贿败露,证据确凿,...  相似文献   

20.
颜彦 《辽宁人大》2006,(2):36-37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十一五”开局之际,盘点2005年的反腐倡廉工作可谓是硕果累累,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