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法律新词的发展及其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法律新词经历了词形上由不固定到固定、意念上由附会到理性、译法上由音译到意译、来源上由英美到日本、内容上由公法到部门法等方面的发展,逐步摆脱了语词对应上的混乱现象,获得了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标志着近代法律新词系统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法律教育与中国近代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宏观背景 ,通过对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起步、成长过程 ,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在促进中国近代法学诞生与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 ,阐述了法律教育对于中国法律人才的养成、法学著作 (包括译著 )的出版 ,法学刊物的面世 ,近代各个法学学科的诞生的重要意义 ,并对改革中国现代法律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元 1 5 0 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后 ,人类社会迎来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在这次全球化浪潮中 ,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一幅以法制现代化和全球化为内容的近代法律发展图景。1 6世纪 - 1 9世纪末的法律发展是法制现代化与全球化互动的、彼此交融的历史过程 ,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统一 ,是以西方国家为主要发源地、其他国家共同参与的、多样化的法律发展历史过程 ;同时 ,法制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也暴露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张雷 《河北法学》2008,26(1):153-156
李大钊在史学领域卓有建树,其史学理论及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史学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之功,还对近代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的唯物史观为考察法律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研治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新路径。他不但对法律史的学科归属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新的法律史学科架构,而且提出了研究法律史学的科学方法,为近代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与编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代户政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始于晚清政府推行宪政之时,经过北洋政府的发展,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逐步完善、成熟,形成了"户警合一"的户政管理模式.它的形成对我国的户政管理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庞德与中国近代的法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健 《现代法学》2001,23(5):22-29
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及其社会学法学学说长期在中国流行和传播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后一位来华的外国法律顾问 ,他还从比较法的视角对近代中国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方案和建议 ,其中某些意见对今天的法制建设仍有一定的参考或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8.
19世纪中叶 ,中日两国均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武力威胁之下 ,开始了法律的近代化转型 ,但又有所差别 ,表现在 :一、社会背景不同。二、变革过程不同。三、主体不同。四、立法目的不同。五、具体内容与实施程度不同。六、历史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9.
程燎原 《现代法学》2008,30(2):144-153
在中国,"法理"古已有之。但"法理学"、"法律哲学"名词则自域外传入,并为中国法学家所广泛认知与界定。总体而言,不仅存在着"法理学"与"法律哲学"概念的错混,而且在实质上,"法理学"理论的发展,比"法律哲学"更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身体归属于谁?在中国传统礼法文化的规制下,超越物质性更具精神性的身体在绝大程度上并非归属于自己,而主要归属于家长、家族和国家.身体的归属具有流转性和多重性,归属权的行使要受到礼法的约束,归属状况使得身体成为一种伦理和政治符号.传统的身体归属在近代由于西方法文化的冲击发生了个人归属的法律转向;在重视个人人权、自由的潮流中,虽有家族归属和国家归属的运作,但身体的个人归属及法律保障则应是最主要的迈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以奥斯丁和丘汉平为个案的中西比较,对法律理论的周边语境进行分析,是新型知识社会学在法学中的一种探索,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近代法学理论的历史发动,进而深入理解发展至今的世界法学运作的内在隐蔽含义。  相似文献   

12.
进化论作为近代中国一种社会思潮,它急速涨涌于戊戌前后,主宰了直至五四前后的近代中国思想界。它吹响改良派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号角,成为榫接新民主主义法制现代化的先导,对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运动起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律文书中的模糊词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 《政法学刊》2000,17(2):94-97
法律文书在大量使用确切性词语的同时,还必须适当选用模糊词语,选用模糊词语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确切的表意。法律文书在表述难以具体确定的时间空间、无法或不必确定的程度范围、难于或无需准确描述的频率数量、带有预测推断性质的内容情节、不便或不宜直言的情景事实等状况时宜用模糊词语。运用模糊词语可以使法律文书的语义更确切、表述更严谨、文风更庄重、章法更协调。法律文书在使用模糊词语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超越一定的“模糊度”,不能偏离具体的题旨语境,不能忽略其与确切性词语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法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从事的创办学校、学术团体、报刊杂志 ,翻译西方法律著作、撰写法律论著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其成果入手 ,阐述了西方传教士在西方法学传入 ,中国近代法学观、法律制度和原则以及概念术语等的诞生 ,中国近代法学人才的养成等各个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 ,并对传教士的这种作用的特点与历史贡献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丰富了“国家与法”、“权利与义务”、“平等”、“公正”、“和平与理性”的内涵 ,并体现了现代法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理念。这对于我们构建我国当代先进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Driven by the import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to China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legal and political serial books and magazines b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the late Tsing Dynasty, modern Chinese legal periodicals appeared officially and developed vigorously. These legal periodicals facilitate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and academy in terms of the purposes, editing mode, academic specifications, writing techniques and language styles of some typical periodicals. As the periodicals were widely spread and demonstrated throughout universities, legal communities and judicial and legislative authorities, more people acquired common background in such aspects as thought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As the adhesive of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media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intaining knowledge production, periodicals created some new authority of saying, based on which the tradi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gal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ranslated from Falü Kexue 法律科学 (Law Science), 2003, (5): 25–31  相似文献   

17.
继受与变通: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是典型的双向法律文化流动,蕴含着法律文化交流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诸多理论问题。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和现象是,法律文化的交流不是一般植物学和医学意义上的移植,而是一种相互的吸纳,是继受与变通的给合。这启发我们:人类的法律文化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交流;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制将依然是继受与变通的展开。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政治以个人自由为中心价值取向,自由与民主具有内在统一性.以自由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现代政治与现代民主法制具有着有机联系,它构成现代法制的基础,为现代法制的建立提出要求,现代法制又为这种民主政治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麦杏嫦 《政法学刊》2009,26(5):23-2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了法、道、释各派学说,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以德主刑辅、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追求“无讼”理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来源于西方民主政治,核心在于防范政府权力滥用、确保人民权力得以行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的是政府推进型道路,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立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充分发扬和保留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社会主义法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