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这是人大代表行使法定职权、执行代表职务的基本形式。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有关机关必须认真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这也是法律对建议承办部门规定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履行这样的法定职责,谁来答复代表建议?怎样答复代表建议?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代表建议办理落实效果的瓶颈。首先是谁来答复代表建议。一般的做法是人代会结束后,大会秘书处将整理分类的代表建议转交“一府两院”,政府召开办公会议,根据代表建议涉及的内容分别交由相关委办局承办。在承办代表建议的工作程序上,…  相似文献   

2.
刘能 《人民政坛》2013,(4):38-38
《人民政坛》编辑部:代表法等法律规定,代表有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实践中,代表建议比较常见,但代表批评较为少见。请问,代表批评应如何撰写?佚名2013年3月2日答:2010年代表法修改的过程中,曾征集到一些修改完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相关条款的立法建议。对此,修订后的代表法第十八条规定:"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具体明确,注重反映实际情况和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原则的要求,也是代表提出批评应当遵守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人大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如何履职?如何发挥作用?约见被看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是法律赋予代表的一项职权和执行代表职务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代表对国家机关实施监督的一项法定履职活动。依据《代表法》第22条规定,人大代表按规定进行视察,可以提出约见本级或者下级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被约见的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或者由他委托的负责人员应当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出代表建议,提高代表建议的质量?笔者认为,应当把握好"三性"。把握准确性人大代表针对某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时,首先,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该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明文规定,是怎么规定的,应该如何依法或按政策办理。其  相似文献   

5.
代表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向着成熟与完善的方向发展着;也标志着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过近四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性实践的成果,得到了法律确认。但代表法没有具体规范人大代表的素质要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不需提代表素质要求,人大代表有没有素质要求?如果有,什么是人大代表素质,如何提高代表素质?这是目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君言 《人大研究》2005,(8):21-23
向本级人大提出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向本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简称建议),是人大代表的重要职务行为。办理好代表议案或者建议,是有关机关或者组织的法定职责。近年来,代表议案、建议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这方面的探讨也十分活跃。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1.代表议案与国家机关议案是否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一种意见认为,代表提出的议案与国家机关提出的议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实践中,代表议案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除极少数情况外,代表议案基本上都没有列入大会议程。这当然有各种原因,如果是…  相似文献   

7.
萧仁武  杨原 《公民导刊》2012,(11):10-11
本期特邀嘉宾:陈一化(重庆市人大代表)席宗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办公室调研员)郑俊(开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县人大代表)李泽军(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江群(南岸区龙门浩街道办事处主任)刘霓虹(执业律师、法律专家)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是法律赋予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代表执行职务的重要方式,也是各级国家机关联系群众、了解民意、解决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热情、提高建议质量并发挥其功效?如何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和深化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机制?请听听本期嘉宾的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1、什么是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代表向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交由有关机关、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的,简称建议。代表团或10人以上代表提出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审议决定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也叫建议。2、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范围?第一,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中的各项工作,包括审议议案和审议工作报告方面的问题。第二,对本行政区域内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方面的问题。例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对法律规定的地方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中的问题。第四,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大代表是代表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的利益,还是代表本行政区域乃至全国的整体利益?这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实践工作者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协调好这方面的关系,对于增强代表意识,提高代表的参政积极性和议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传统提法的实践及其弊端 人大代表代表利益归属,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在舆论宣传中有统一的提法,即:全国人大代表代表  相似文献   

10.
对代表的履职行为加以规范,是由这一行为的法律属性决定的,它符合我国代表工作的实际需要,是确保代表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正某市人民政府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代表建议办理措施时提出,终结一批"人大代表年年提、承办单位年年办、年年都未有效解决"的建议。有人认为,终结办理重复建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但也有人认为,提建议是法律赋予代表的权利,重复建议反映了代表的执着精神,终结办理不合法。终结办理重复建议合适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坛》2012,(5):40-41
23.代表议案与建议、批评和意见有什么区别一是提出的人数要求不同。建议、批评和意见可以由代表一人提出,也可以由代表联名提出。而议案只能由一定数量的代表联名提出,并应达到法律规定的人数,  相似文献   

13.
人大代表依法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下简称代表建议),是法律赋予的职权,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形式,是人大代表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的质量,使代表建议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各级人大常委会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代表建议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佳宁 《前沿》2006,(1):84-86
宪法所确认的公民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实施而得以保障;但当权利没有被法律具体化,或当法律与宪法相抵触而侵犯了公民权利时,公民理应获得宪法救济.这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公民在自己的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救济?本文从我国现实案例入手分析我国宪法救济制度,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权利的宪法制度提出一些学术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代表重复提出建议,旨在权力的有效行使,问题的有效解决。笔者以为,这不是偷懒,更不是缺乏履职热情。恰恰相反,这种执着体现了强烈的代表意识和为民情怀。分析人大代表建议重复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五种情况:从代表角度看,一是对已经解决的问题,部分代表不明情况再次提出;二是代表认为应该解决而未解决,或者应该解决但不清楚相关法律政策而重提;三是人代会期间,不同代表不约  相似文献   

16.
建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建议意见不仅人代会期间代表可以提出,闭会期间也同样可以提出,然  相似文献   

17.
建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建议、意见不仅人代会期间代表可以提出,闭会期间也同样可以提出。然而现实中,从代表建议、意见提出的情况看,会内、会外却严重失衡,重会内轻会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代表建议作用的发挥。据笔者对本届某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的调查表明,五年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建议、意见560余件,而闭会期间提出的代表建议仅4件。  相似文献   

18.
七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建议17693件。建议内容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政府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断深化建议办理工作,拓宽工作渠道,认真办理代表建议,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就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是法律赋予人民代表的权利和职责。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17693件建议中,反映政治法律问题的有1887件,占总数的10.67%;经济建设方面的8208件,占46.39%;教育、科学、文化、卫生  相似文献   

19.
熊晨思 《时代主人》2007,(10):45-45
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是代表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一府两院”及时承办好代表建议是法律责任,也是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重要体现。各级各地通过办理代表建议,解决了不少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然而.也存在少数承办单位把代表建议当成一种“包袱”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问责,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本意,也不符合办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一是不符合代表提建议的本意。代表提建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而不是争取答复的速度。虽然代表法明确了建议办理的法定时限,但仅是作为—种普遍的法律要求,实际工作中还要看具体情况。强求答复,往往是一个不着边际的计划。我们如果一味地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