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农二师二十五团以开展"科技之冬"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服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团场女职工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周丽是该团六连一名参加工作仅10年的女职工。2002年团场推行土地长期固定承包政策,她承包了连队的110亩土地,当年由于管理不善,她亏了本。年底冬闲时,她积极参加团工会举办的"科技之冬"农业技术培训班,边学边总结经验,寻找种田窍门。2003年她加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月3日,五师九十一团60余名手工编织爱好者参加了该团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巧女手工编织培训班,为团场广大妇女群众提供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的平台。此次培训内容以串珠为主,同时还普及了编织、十字绣、刺绣等多种手工技艺的理论知识,培训老师现场讲解并操作示范手法技巧,手把手地纠正学员们的姿势,指导她们进行练习,学员们一边拿着串珠编织,一  相似文献   

3.
张兰花,是二师三十三团十九连的一名普通农业女职工,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0年来,她所承包的79亩棉田为团场上缴了40多万公斤籽棉;在生活中,她相夫教子,毫无怨言,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小家庭.她热爱团场,热爱这片土地,像兰花那样给团场增添一点绿色.她连续十年被团评为"先进生产者"和"五好职工";2007年度被二师授予"植棉高产状元"荣誉称号;2008年被兵团评为"植棉高产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被二师评为"和谐家庭",连续三年被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致富带头人,连续两年被评为二师"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光荣的称号是和她辛勤劳动、默默奉献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当你走进二师二十四团七连,只要提起韩灵芝,大家都会说":韩灵芝,终于熬出头,摆脱了贫困,快步步入致富路"。韩灵芝,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屯垦戍边卫士,初中毕业后,她响应团党委号召,扎根团场,建设团场,参加劳动务农,从此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团场职工。这一干就是18年。在这18年里,她在二十四团这片土地上不知洒下了多少辛酸和泪  相似文献   

5.
正二师三十团一连党支部书记、连长石国元,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1998年7月在二师三十团从事科普宣传、新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指导服务团场职工科学种田,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为"棉花华佗"。科研攻关,理论自信硕果累累因为热爱,他在农学的广阔天地里忘我地钻研、求索。他积极参与团场的科学研究,承担并主持了多个三十团农业科技攻关示范课题,并申报了国家、兵团、二师科技项目,其中参与2008年启动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兵团重大技术专项课题2项,已经获奖的师级课题2项,承担的  相似文献   

6.
在农二师三○团有这样一大批女 性,她们紧紧抓住团场改革的机遇,用自 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现代女性自 强不息之歌。 李瑞云--扎根边疆终不悔 就要步入不惑之年的李瑞云是1995 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她和丈夫一起从 河南到农二师三○团八连探亲。一到这 里,她就深深地被团场人的热情、豪爽性 格所吸引,便动员丈夫和自己一道参加 了团场的土地承包。2000年,她积极响应 团场号召,两费自理承包了120亩土地。  相似文献   

7.
农七师一二五团粮棉厂职工贾燕,最近每天都去团职工科技文化中心学习舞蹈表演,像她这样业余参加文体培训的还有40人。自觉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引领团场基层文化活动新时尚, 己经悄然渗透到职工中间。  相似文献   

8.
<正>任琼华,女,汉族,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1988年从天府之国四川来疆,在农二师三十四团落户参加土地承包。在过去的21年,她累计向国家交售籽棉110万公斤,创产值440万元,连续17年荣获团场"先进生产者",2005年荣获农二师"优秀党员"、"五好职工";2006年被兵团授予"兵团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2008年被  相似文献   

9.
正身材单薄的她,说起话来文静中透着腼腆,单从外表上看,很难将尹志琼与"女能人"一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她凭着吃苦耐劳、学习科技、善于经营成为农二师二十二团五连"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2008年尹志琼荣获团"先进生产者";2009年尹志琼家庭荣获团"和谐小康家庭"光荣称号;2011年尹志琼荣获团"五好职工"、"少生快富先进典型"等荣誉。今年42岁的土家族妇女尹志琼12年前从山清水秀的天府之国来到农二师二十二团五连,自愿加入到屯垦戍边、建设团场的事业中。她深深地爱上了兵团这块热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搭筑爱巢,勤劳致富,成为五连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推进法治团场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法律素质.1月14日,八师一四四团在该团职工文化中心举行第二期冬季法制大培训开班仪式,该团15个连队、3个社区职工群众参加了培训. 培训中,一四四团司法所所长孙晓飞以"为法治强国而歌"为主题,从法制宣传日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习近平总书记谈依法治国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对宪法进行了宣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二师三十三团农业生产一线的职工们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科技之冬培训期间,不少职工都在争相报名参加"绿色"证书的培训。该团二连职工徐光举是一名老党员,他是团场"绿色"证书培训班的第一批学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月4日,在四师七十三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一楼培训室内,来自一线的150余名职工走进"科技之冬"课堂学习。在为期7天的"科技之冬"培训中,该团紧密结合团场农业产业结构实际,安排专人授课,以提高职工种养殖水平为目的,培训内容不仅涉及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畜禽养殖、水稻高产技术,团场惠农政策、还邀请团纪委等部门进行十九大精神宣讲,让职工全面知晓国家、兵团、团场的惠农政策;针对时下葡萄园区进入冬  相似文献   

13.
大棚追梦人     
李月珍出生在农二师二十二团八连,是兵团军垦第二代子女.其父母为团场的普通职工,1982年她在八连参加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随着团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广应用,职工采用育苗移栽的农业新技术积极性愈来愈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农七师一二五团工会采取"四抓"的方式,搞好职工素质教育及文化活动,推动了团场文化发展。抓宣传,弘扬兵团精神及团场精神,着力营造团场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设置兵团精神及团场诚信职工标语牌等形式,加大思想教育活动宣传力度,积极营造科技兴农、诚信致富的良好氛围。抓学习,组织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团工会采取集中学习、自学、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1992年,11岁的贾慧荣跟随父母支边来到了五师八十三团,2000年参加工作,在团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她热爱自己的体育事业,更热爱培养她成长的团场。她多年执着体育教育的唯一信念是"历练自我,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和美德,也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用"爱"塑造幼小的心灵,用真挚的感情唤醒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九师一六八团的劳模中,虽然他们职业岗位各异,但他们都用自己的劳动,在团场这片土地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他们是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致富路上的引路人周翠兰是一六八团北区二连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她踏踏实实,辛勤劳动,由于工作努力和成绩显著,她多次荣获师团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兵团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1981年初中毕业后,周翠兰回到团场参加了工作,与父辈们一起投入  相似文献   

17.
农九师一六一团工会以团场进驻裕民县屯垦戍边50年为契机,用"菜单式"文化娱乐形式,吸纳职工群众参加文艺宣传队、腰鼓队、扇舞队等团体,营造出团场祥和、欢快的喜庆氛围。团场"菜单式"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很受职工喜爱,数百名职工根据喜好分别参加了各团体,积极性十分高涨。社区为了让各  相似文献   

18.
<正>农二师三十团二连女职工袁召芬连续多年荣获"好媳妇"、"五好家庭"、"和谐小康家庭"等荣誉称号,2008年又荣获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1994年,从山东来团场参加工作的袁召芬和丈夫高友效结婚成家,当年,在青海老家患有癫痫病的婆婆和双腿瘫痪的公公从青海来到新疆,先在大儿子家生  相似文献   

19.
今年41岁的徐玲是四师六十一团农九连的一名普通女工,近几年她和丈夫王旨斌一起种植了11座温室大棚和10亩果园,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科技致富女能人. 2003年徐玲夫妇承包了10亩果园,他们深知科技是致富能"金钥匙",于是夫妻俩年年都积极参加团、连举办的科技培训,迹多次到周边的兄弟团场观摩、学习,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果园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2006年,徐玲在果树行里套栽了四季草莓,在她的精打细算和精心管理下,果园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 2010年对于徐玲来说,是富有挑战的一年.六十一团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职工承包温室大棚.徐玲的心动了,立即和丈夫商量抓住这次机会,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承包11个大棚,向种植大棚的目标迈出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正>连队干部说,她是一个好职工;连队职工说,她是一个好党员。她,就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职工张丽华。张丽华是团场成长起来的军垦第二代,不仅是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而且被公认为团场妇女的学习标兵。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赞誉。2006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兵团、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敢吃"螃蟹"不畏难在一八三团,张丽华是运用新技术种植甜菜的第一人。张丽华最初承包的土地位于连队南干灌渠下游,是团场周边典型的"戈壁地",没有人愿意承包。2001年,张丽华率先承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