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以社会的系统论视角,把握乡村治理体系。透过社会问题,建构乡村治理体系要处理好社会与个体、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乡村治理主体、内容、保障,建构协同的乡村治理的逻辑基点,建构动态的乡村治理联动机制,建构"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弘扬和传承瑶族文化,对未来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而又深刻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竣的挑战和严重的冲击,世居我国南方的瑶族受到影响不小。本文从瑶族文化的内容、保护的现状和传承着手,探讨瑶族文化守护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建构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贵州“村BA”以其特定的乡村文化场域、普通的文化主体、本真的文化形态,通过多样的文化载体推进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底蕴深厚、生机勃勃的乡村文化空间。凸显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与尊重人民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以文化联合发展的形式保持文化样态的本真纯粹,以乡村文化振兴牵引乡村产业兴旺,是“村BA”的成功经验。基于乡村文化式微的现实,必须对乡村文化空间加以重塑。借鉴“村BA”的成功经验,可从党建引领、主体回归、传承创新、文化交融、科技赋能等方面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空间重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重要保障。乡村振兴需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内涵、价值向度和现实困境,从"护住乡风、抓住乡情、守住乡土、汇聚乡贤"四个方面思考创新路径,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瑶族法律文化研究——以广西金秀瑶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法律文化对构建我国多元法律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知识"意义上来解读法律文化的含义是深入分析瑶族法律文化的理论前提。法律文化中所涵盖的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法律意识是分析瑶族法律文化的基本框架。通过这一基本框架可以比较完整地估计瑶族法律文化的内在含量。当前我国大一统的法律制度很难为瑶族法律文化提供唯一的发展范式。因此,需要考虑瑶族具体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大力发展民族法律教育、谋求国家制定法与瑶族习惯法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瑶族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盘王祭祀的历史和当下意义表明:盘王祭祀是构建瑶族文化认同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瑶族文化认同在建构过程中要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培育主体,高职院校应该从育训结合、强化培训;分类培养、分型发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产业搭台、文化唱戏;依托扩招、大力尝试"现代学徒制"等多个维度展开实践,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文化变迁是民族医药发展的永恒话题,广西金秀瑶族村寨医疗卫生发生的变迁,主要有医疗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成为医疗费用支付的重要部分,人才培养由"带徒弟"方式转向学校、医院培养与"带徒弟"培养方式相结合,卫生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其在民族医药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面临挑战,需要从加大基础设施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策保障、保护与传承民族医药等方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各民族基于我国乡村文化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根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云南省弥勒市有乡村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性,对以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弥勒市为例深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建设需求迫切,但存在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有待优化提升,民族文化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造和培育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等路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互动发展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有必要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坚持价值坚守、多元互动、互利共赢和特色化的原则,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更新互动理念、以共担人才培养重任为核心提升互动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丰富互动内涵,构建地方高校、当地政府、企业、社区等主体协同参与的全方位互动发展模式,促进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高效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亟待理清政府主导的一元治理与多元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供给与乡村美好生活需求、现代化的乡村规划与传统的乡土文化、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四个关系。为此,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建构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代表、乡村精英、社会组织和企业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以村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系,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乡村;解决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透视金锣舞保护图景可以看出,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及文化主体三方在瑶族文化保护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他们在如何对待文化保护问题上既有相应的文化自觉,同时部分人在分配文化遗产的"红利"问题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瑶族与外界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及由此带来的民族素质提高和外来文化涵化密切相关。开展中和位育,正确把握所处的环境并求得和谐发展,是当前瑶族文化保护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区域之间加强了合作,也必将促进我国的政治发展、经济相融;促进各国文化的包容与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瑶族作为"一带一路"的跨境民族,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而发展,这对整个瑶族的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瑶族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如何弘扬自身的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做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得关注和认真探索的。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白山市作为东北抗联的根据地、解放战争的转折地、抗美援朝的后援地,拥有着数量可观的红色资源。用好红色资源,深耕红色沃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白山市红色资源的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调研、相关人员采访等方式,探究白山市红色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白山市红色文化的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增长的双向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逻辑联系,两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诉求紧密相关,如果能够实现紧密互动和有机结合,那么所产生的整合效应将会非常明显,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空间。要想发挥耦合机制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以两者的转型互动发展为重点,通过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和工作机制的互动来促进高校转型,保障政校企协同创新并实现互利共赢。从宏观角度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剖析政校企协同背景之下区域经济耦合机制的影响,可为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中,乡土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乡土文化传承,必须实施乡土人才开发利用战略,从乡土文化创新性发展、乡土人才教育培训、乡土文化与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等方面重点发力,让乡土人才成为乡土文化传承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条件。在传统“非共享”思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覆盖不足、主体单一、内容悬浮、方式传统、效果娱乐等“离散化”困境。因此,亟须以“共享”思路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乡村文化服务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信息基础与传统基础,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协同化、精准化、信息化、复合化,塑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式”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18.
燕赵文化是河北文化的概称,燕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了慷慨悲歌的内在特征,多样性、包容性、独特性的外在特征。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传承燕赵文化是不同发展层次间的社会整合的必然要求,社会互动正常进行的内在保障,实现文化资本转化的内在要求。在传承过程中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原则,可以采用直接接触、媒介接触、外界刺激的传播模式。从而实现弘扬地域文化,树立河北精神,全面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协同关系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题。通过政策执行和平台建构,国家能力以制度化的形式渗入乡村治理进程中,这一过程呈现出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的"嵌入式协同"。从旧村改造个案看,当前乡村治理工作必须有效发挥基层政府在创新政策执行方式、建构长效平台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制度思维转变培育乡村社会内生性力量,进而重塑乡村治理场域以推动基层国家与社会协同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可以巩固脱贫成果,也是现阶段新的消费增长点。推进以旅游和农业为切入点的复合型产业模式,将积极促进丹东旅游产业边界的拓展和产业链的拉长。对此,本文提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创新业态发展模式、强化多产业融合发展和调动农村人口积极性四个建议,加速推进丹东地区旅游业和农业的协同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