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高低关系政府合法性和有效性。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解读政府执行力,以"经济人"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分析地方政府执行力高低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剖析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原因,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增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伟 《理论前沿》2006,488(23):14-15
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制度创新在促进地方政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地方政府促进本地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区划行政模式下地方政府管理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趋势要求地方政府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地方政府管理的路径:一是以公民需求为导向重塑地方政府;二是建立地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解读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由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过程。实施中央政府制定的中部崛起战略需要中部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主要有行政观念创新、行政体制创新和产权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主要表现为争夺资源和控制权的分配、争夺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之间在竞争博弈过程中陷入了“囚徒困境”,在竞争中由于各地只顾经济的发展实行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干预企业等扭曲的竞争手段,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公共物品的浪费。对此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竞争应该逐渐从竞争转向竞合,实施差异化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决定了其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是否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现状来看,还存在供给总量少、质量低下,分配不均等化的问题,这与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存信息收集制度、服务生产制度、财政制度、公共绩效评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通过分析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制度因素,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路径选择,这对于提升我国地方政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外历史经验充分表明 ,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重视地方政府的建设就抓住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和着眼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进行不仅要依靠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强有力的推动 ,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西部地方政府的有效实施和强劲推动。建设好高效廉洁的西部地方政府 ,就找准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口和关节点。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性既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面临的现实难题。制度演化理论为我们分析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基于制度演化理论的解析,多样性选择主体的内生需求、地方政府的适应性学习、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路径依赖、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关系、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制度创新与公共利益的连接点、构建科学的制度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摆脱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竞合、提高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强化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建立起了一些党和国家的制度,这些制度的有效运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作为重要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可以从理论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等角度来进行。同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能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使中国真正地走向现代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充分的研究背景,本文在阐述我国预算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制度约束及约束机制软化的基础上,从预算制度、财政体制、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及公民素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制度软化的原因。认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应建立与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财政体制在强化预算约束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国家预算制度的创新改进与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政府官员考评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地方治理制度创新是近几年来学界、政府与公众议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为什么要进行地方治理制度创新?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球化带来规制变化,推动民族国家以及地区构建更具竞争性、适应性与应变能力的治理制度;二是公共治理理念变化推动各国政府改革陈旧的治理制度与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公共治理转变与制度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地方政府在治理转变过程中居于一个基础性的制度安排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制度建构应从宪法层面、体制层面和操作层面三个层面进行建构。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建构是改变管制型政府形态,将宪法原则贯彻到体制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合作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民营企业响应地方政府行为的可行思路,但这种合作同样需要策略支持。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是一种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的合作,本研究通过分析这种合作的内部机理解析了二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分析了其合作的模式以及提出了二者合作的共同目标在于区域的现代化发展,最后民营企业响应地方政府行为提出了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安排,地方官员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在短期内显示经济政绩”的动力,也使得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地方发展利益,必然对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产生阻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了改革我国地方政府首长选拔制度的程序设计:党员自荐、资格审查、公开考试、民主评议、组织考察、党委推荐、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相似文献   

16.
制定公共政策是地方政府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扩大公众参与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即将进行大部制改革.而同时由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严重缺失,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合法性不足.本文试图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问题以及大部制改革下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主要从制度建设层面着手对加强公众参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权责清单制度契合了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性机理,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的价值选择。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权责清单制度实践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现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实际运行角度来看,仍然存在政府公职人员对权责清单重视程度较低、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程度较低、权责清单制度实际落实情况不透明、权责类别分类不科学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权责清单制度有效落实,未来我国地方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应从建立权责清单+激励约束清单"双单并轨"机制、培养社会组织及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加快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上级政府需求主导型偏好结构、精英政策模式为主轴的政府过程和强制性工具为主体的政府工具选择结构。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形成的制度变量包括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显性制度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隐性制度包括党组织是各级地方政府体系的中枢、上级政府占支配地位、权力运行人格化和非正式关系影响政府过程。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共同构成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形成的制度变量。  相似文献   

19.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访制度,是不断发挥信访制度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安全阀作用的要求。目前,我国信访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悖论和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高度一体化的问题,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才能最终走出目前日益加重的信访困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渐进式市场化变革中,地方政府是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坚力量,其职能定位是影响政府经济行为和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央政府完全决定税率和税基;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仅是改革实践的执行者、改革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单位,没有形成独立的税权收益主体地位.本文从体制改革与"分权化"政府间税权制度改革的逻辑出发,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权关系瓶颈以及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相机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