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以"道德"为基本思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德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重要资源,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识别道德伦理等。本文即探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践行理念、方式与途径,以期两者在实践中更好的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着眼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其体系的完整构建是衔接传统应然、当代实然与未来必然的智慧选择。当下生态文化构建面临表层物质文化片面、中层制度文化欠缺、深层理念文化薄弱的困境。为着实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与困境,需要大力创新培育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生态制度,普及内化生态理念,打造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含了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探寻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推进两者结合的文化心理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推进两者结合的新维度,只有实现两者在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度融合和汇通,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推进两者结合的目标指向,在实践中推进两者的结合要从形式、内容和价值理念三个不同的层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转化发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则是两者结合的关键和落脚点,在“明体”中“达用”,在“达用”中“明体”,更要在实践本位的结合中达到体用贯通。  相似文献   

5.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环境文化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和谐世界理念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世界是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理念和外交实践构想。它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主张的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原则与和合为精神的文化价值体系作基础,弘扬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与致中和等价值观、方法论。取西方文化之长,补中国传统文化之短,将自己的文明传授出去,让文化成果得到共享。和谐世界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就中国传统农业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地体现为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伦理取向和对自然时空审美价值的发现,均直接来自农耕文明的孕育.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协同关系,劝农传统、移民政策和屯田制度等,是中国文化确立其影响力并外向扩张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生态和谐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不同程度相契合。从道家生态和谐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是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生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公众的生态意识、普及科学的生态知识、塑造生态化思维方式,实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生态文化的生成必然立足于此,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本文从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角度,阐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明学”的三种基本的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概述了三种文明观影响下的外交理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论法治文明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和法治两者相互融合与作用的必然产物。法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工程,其中,理念的文明是法治文明的先导;法律制度体系在形式上的文明是法治文明的载体;社会主体行为,尤其是权力运行行为的文明是法治文明的关键;以人权为内核的秩序文明是法治文明的根本归宿。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企业文化与企业文明的研究中,有些同志或者将两者等同起来,或者虽稍加区分,但又缺乏明确的解释。致使人们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文明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两者各自的内涵是什么,把握不准,由此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结合的过程。这两者的结合,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化的转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表现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融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两者的高度统一决定了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汲取其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借鉴应用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融合不是替代和取消,融合之路是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亦应以此为发展路径。从必要性角度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判断的结果和需要。从可能性角度看,两者的相通性搭建起融合发展的桥梁,各自的独特品质则起到促进融合的作用。从实践出发,需改变非此即彼的错误观念,树立文化融合发展的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开展文化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5.
环境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以环境文化为切入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导向,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以后现代生态社群对绿色生存环境的诉求成为主体和引导理念的今天,建成生态社会,培育具有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意识、文明生态意识的致力于生态文明之建设的现代公民的养成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动力.而耻感文化作为我国德育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内核和思想精华,在利用道德的力量育成生态公民的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和合"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它已深深融入了习近平的世界文明观之中,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大体上,"和合"思想可以概括为化育万物、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四层涵义。习近平传承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世界文明观。习近平的世界文明观充分发挥了"和"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了不同文明的价值,主张发挥不同文化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其展示了世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理解欣赏、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形成了平等性、包容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特征,在国际关系中,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风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尤其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是相传承的。特别是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我们以和谐为核心价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相对于西方仅仅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的民主政治更加具有合理性。因此,正是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有信心在理论上建立一个相对更完善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立足当代,又不割断历史,并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应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相似文献   

20.
谢红菊 《工会论坛》2007,13(2):155-156
冷战结束后,传统安全问题日趋缓和,非传统安全中的文化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内的许多学者都用传统的内外因关系来分析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认为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西方文化的侵入只是文化安全问题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依据传统理念来判定内部文化侵蚀就是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因为无论内因的作用还是外因的作用,决定的还是非决定的,都是相对于某种情况、意义、角度、时空范围等而言的,没有简单的定论和一成不变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