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珊 《学理论》2014,(20):122-123
我国当前道德的发展,体现出多元化、宽容性和利益化的特征,总的趋势是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两种规范,存在于各自不同的领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两者之间也出现"越界"和交融。如何把握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契合点,剖析背后深层原因,强化政府职能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2.
甄真 《学理论》2012,(14):17-18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如道德滑坡等现象,道德法律化便随之被提出并不断加以论证。然而,倘若一切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都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其后果也许只能是泛法律化。因此,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认清道德要求法律化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一系列关于告密者如何处罚的难题引发了了人们对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广泛争论。因循哈特与富勒的足迹,运用法哲学的分析方法,探讨道德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以及实证主义法学提倡的道德与法律分离所走入的歧途,在保障基本人权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道德与法律关系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2)
哲学是一个民族思想的集中表现,对一个民族的法律有重要的影响,辩证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主要有整体思维、矛盾思维等,这些辩证思维全面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法律理念、法典编纂体例以及司法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辩证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律经济学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法学思潮之一,其运用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制度共存、相互支撑和功能互补等共存与律动关系,提供了一种解析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崭新而又具体形象的理论智识和研究方法,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生活中交易道德的失范,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冲击了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且在国际贸易中降低了我国的公信力,破坏了中国形象。因此,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谋求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须加强交易道德建设。富有成效的交易道德建设,需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内规与外治的有机结合,尤其需要发挥好法律的惩恶扬善作用,为交易伦理秩序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卢姗 《学理论》2009,(27):162-163
女性作为社会主体以及社会组成、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主体,在现实社会中长期面临着合法权益遭受来自家庭、社会的不同程度侵害。女权遭受侵犯有着历史以及现实的种种原因,实现女性有效维权是真正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德论以道为核心,注重主体对道的理性自觉,遵道悟真,尔后由真而善,达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论的根本在于主体(个人)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拥有及生命本身的长存;其功能在于揭示人生及世界万有之真实,而不注重为善而善的教化。老子道德论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文明视野中,道德与法律之间表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价值上,道德与法律是本体与作用的关系;在政治规范上,法律与道德是主体与辅助的关系;在政治素质上,道德与法律是“灵魂”与“形体”的关系;在政治发展上,法律与道德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戴建春  邓复群 《学理论》2009,(4):101-103
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起着规范主体的思维、言行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目前,道德内在动因推动力与法律外在规范约束力呈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性,从而导致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对象表现出意识、行为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浊。如何实现道德与法律两者的有机协调、互补或聚集,充分体现人们求安全的道德舆论意愿和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使学生既能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又能够与时俱进地把握道德与法律两者蕴涵的价值及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融合——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晓勇 《学理论》2009,(32):84-85
法律与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大社会约束机制,追求融合是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探索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同源、同行和同归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法律与道德的融合提供了内在逻辑切合点。根据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的客观实际,从理念、机制、立法因素等方面来寻求法律与道德融合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让社会道德成为全民信仰,不仅要从道德教育人手,也需要以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当今现实生活中,一些破坏道德秩序的人,非但未受到处罚和制裁,反而从中受益;相反,那些讲道德的人,却常常变成道德社会的受害者或者被现代人耻笑的对象。人们常说“德以劝善,法以诛恶”。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道德作为调节社会的基本规范,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任何社会中都有法律与道德的共同基础,诚信便是商业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共同基础。因此,我国在构建诚信法律制度时不应忽视诚信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控制行政责任的观念史中,一直存在着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种争论.在实践当中,两者分别对应于制度机制与道德机制的运用.将其分别概括成“制度论”和“道德论”两种主张,以揭示两种不同路径的控权技术及其内在逻辑.两者在人性假设、核心技术、交易确定性、实施风险和实施效果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也都提供了控制行政责任的理论启示.现实的道路则是协调和综合两种手段,以实现全面的行政责任.  相似文献   

15.
李映 《学理论》2009,(29):215-216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①这一品德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仍十分重要,也是社会应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但是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代变化,人们的思想、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化和物质化,正义和道德崇尚的缺失,见义勇为成为一个极为沉重的社会话题。针对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同认识,我们在教育中要把握三个问题:第一,见义勇为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第二,要健全和完善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三,把法律衡量和道德评价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王碧碧 《学理论》2014,(6):92-93
当"上海首例婚内强奸案"判决尘埃落定时,由此引发的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界限争议曾掀起过讨论热潮,时间推移,案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则重新回顾此案,涉足法律与道德中间地带的价值判断走向依然面临着最终责任归属的实际选择难题,究竟是接受道德的谴责抑或法律的制裁,模棱两可的说法仍值得人们仔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穆晓霞  马燕 《学理论》2009,(11):115-116
法律和道德的形成、发展,既遵循着共同的根本客观规律,又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中包含道德,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又是法律的源泉。法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教育和启迪公民的道德建设,加强道德社会作用的力度,同时,道德的教育和舆论作用,又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功效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现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功能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较多差异,而且存在着各自的功能优势和局限。要想使二者对社会发挥最大的规范作用,应尽量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使其达到功能互补。利己不损人是法律和道德之间功能互补的衔接点。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以道德动机为起点,引出了"德性""善良意志""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等概念,提出了道德义务论这一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功利化的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给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从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出发,探究了"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命题"和"命令式检验"在其道德义务论中的地位与关系。从德育内容、立德树人、道德评价三方面提出建议,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法律须守护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各类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如经济领域的“毒奶粉”“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政治生活领域的权钱交易、政绩造假等腐败问题;科学研究领域的抄袭、伪造数据等学术造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