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特定的政治概念,与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从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当前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带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和政治诉求,实质是要通过否定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而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当前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对执政党的合法性具有重要作用,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科学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危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意识形态终结"论蔓延、西式教条主义形成和错误理解学术创新的思想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对宣传鼓动效应的追求,是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其危害在于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它通过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瓦解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瓦解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通过重述历史,造成人们历史观和历史认知的混乱。当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重点是要学习、树立唯物史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保持理论上的清醒。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下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各有表现。把握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必须明确其政治指向,并抓住其与资本逻辑之间的关联。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超越需仰赖于一种既能够遏制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负面效果,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价值与道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统摄性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双重历史生发背景:一方面,近代以来开展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奋争是虚无主义得以在中国生发的普遍历史际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思和限定又赋予了虚无主义的特殊表现样态。从资本逻辑出发探究虚无主义是消解虚无的重要路向,以此为出发点的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了抗争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影响大、危害深的社会思潮,其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中国革命史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手法否定和歪曲历史,力图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为"罪史",为全盘西化寻找历史依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它妨碍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割裂革命与建设、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它妨碍历史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股来势凶猛的社会政治思潮,它通过史学、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视频等多种途径出场传播,扰乱视听、混淆是非、蛊惑人心,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毒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干扰了在新的历史高点上推进改革发展的大局。从哲学视阈看,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着五大认识谬误,即政治立场的伪中立性、方法论的形而上学性、人性论的抽象人道性、价值观的极端相对性以及历史观的唯心论。批判和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是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政治利益再平衡,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动的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残渣又开始泛起。近些年在我国思想界时有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受到众多错误思潮的青睐。这种错误思潮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适应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需要,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道路肆意抹黑、攻击,在民众当中造成了比较大的思想混乱。因此,为了巩固我国广大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伺机冒头。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社会政治思潮,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重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对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变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是中国革命、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并借新媒体之势日渐泛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形势紧迫、责任重大。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利影响,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有力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特点、新要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内容、现实关照和未来发展,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定位、重要价值和传承发展,是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思想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抵制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打着"档案解密""还原真相""范式转换"的幌子,通过虚无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从而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潮,因为苏东剧变的波及、西方思潮的激荡、传播平台的失控、特定人群的发泄而沉渣泛起,其流毒甚广,危害至深。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敢于并善于与历史虚无主义持续斗争,才能赢得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历史眼光对推进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具有极为现实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培育历史眼光,推进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要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抓住历史机遇、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真正站在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进步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4.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分析它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思想精神与现代价值,提出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有针对性地阐述正确处理各种文化关系,反对两种虚无主义,重视宣传教育工作等问题。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反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选择,又是积极应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坚持大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独特的学习特点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实践路径,应用新媒体网络渠道,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是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保障与支撑。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现实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就在于经它歪曲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成了"病史""罪史"。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认知碎片化,历史共识空虚化,恶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污染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境,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魏强  王娟 《理论月刊》2014,(1):161-164
整体观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深刻分析和科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对加强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内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无裨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文献考察,可以发现: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愈加重视,重点愈加突出,逐渐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层深入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核,尽管如此,研究的系统性缺乏、研究的方法单一、影响效度研究不够等问题已经凸显,亟待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系统研究、多元研究和影响效度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并为这一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我们应立足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角度,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横断面的角度,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要合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而它本身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认识和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的有机整体,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有其特定内涵,但其仍是基于虚无主义根源的思潮。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复制、拼贴、移植、拷贝与戏仿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任意剪裁中共党史,企图建构一种符合他们自己意愿的意义体系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意图。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沉渣泛起的原因及传播特点,欲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应从其根源、传播特征和市场入手进行围堵和钳制。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各种纪念形式,可以发现一个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纪念性话语--党的领导,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这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话语现象.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以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世纪,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