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吴晓英、郑金都同志《关于人身权保护期限的商榷》一文(见《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6期),笔者有些不同的看法拟提出来商讨。“人身权”也称“人身非财产权”。它是财产权的对称,指的是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权益。人身权是和权利主体不可分的民事权利,它与特定的人分不开,不能转让(法人、个体工商户的名称权除外),不能继承。如姓名权,只属于某个特定人享有,每个人都依法享有姓名权,无权转让。著作权、发明权亦然。版权可以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现场勘查,说到底就是要明确现场勘查这一概念.关于现场勘查概念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绝大部分是对传统观点的阐发和引申.读了吴志明、董文明、谢传新、李彦斌同志的《正确认识现场勘查》(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一文(以下简称“吴文”),顿觉耳目一新,很有启发,在此不揣冒昧,也提出个人对此问题的一些想法与观点,不成一家之言,籍以就教于方家而已.  相似文献   

3.
近读《思想战线》一九八八年第二期王崇理同志文章《云南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设想》,颇有感触,但也有些不同想法,谨陈于后,就教于王崇理同志并诸读者。  相似文献   

4.
罗宁生同志对主体能动性构成的研究(《论主体能动性的构成和层次》,载《求索》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罗文)颇有见地,给人以启迪。但是,笔者认为主体能动性构成包含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必须加以拓展和深化。 罗文指出:“主体能动性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更准确地说,是由能动认知、能动情感、能动意志和能动行为所构成的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5.
张健同志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曲折性提出的看法(见《“发展的曲折性”究竟是什么含义》,载《党校论坛》1991年第12期),虽给人以启发,但失之片面,现提出我的看法,以辨明是非。  相似文献   

6.
吴绍良、林玉顷同志的《组织代表跨区域视察弊多利少》(以下称吴文)一文认为当前一些县、市辖区等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跨区域视察是搭花架子、是作秀,弊多利少。笔者读了吴文后,对文中所提的观点不敢苟同,认为还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7.
董仲其同志在《<基督教的本质>与马克思恩格斯》(载《探索》杂志1986年第4期,以下简称《董文》一文中提出,《基督教的本质》(以下简称《本质》)并没有使马克思成为费尔巴哈派的人。文章立意较新,但似乎论据不充足。笔者在此提出不同的观点,以求教于董仲其和其他同志。一、“一时成为费尔巴哈派”而不是“同时成为费尔巴哈派”《董文》认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已经说阴,成为费尔巴哈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返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时问在费尔巴哈1841年6月《本质》一书出版之前。《董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怀疑时间在1842年——1843年3月,即晚于1841年6月,因而断定马克思不可能成为费尔巴哈派的人。笔者认为,用《本质》的出版时间来衡量马克思是  相似文献   

8.
张雄同志在今年第二期《探索与争鸣》上发表的《从祝提意识走向忧患意识——对十年改革思维模式的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从哲学的高度,把文明发展的过程与思维模式的变换联系起来,认为祝福意识是改革成功的思维障碍,忧患意识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强调危机,提倡“忧患”,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反思》一文过份夸大了忧患意识的作用,同时也偏激地否定了祝福意识的功能,只看到它们的对立,不分析它们的联系和统一。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2003年第10期《人大建设》刊登了王莲芹、刘银谦二位作者的《谈学生在校期间伤害事故的法律适用》一文。该文论述了“学校对在校学生的责任不是监护责任的转移”的观点。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认识。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与两位商榷。  相似文献   

10.
也谈人大主席团的职权问题——与应克复同志商榷□陈虎祺应克复同志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办的《人大研究》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方式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其中“关于大会主席团的职权问题”是该文述及的两大问题之一。文章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 刘耀同志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若开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对近代中国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新看法,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两个意义:一是中国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一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前者是国家地位的变化,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后者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也归结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者归结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相结合,那就会曲解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实际情况”.①对于这些新颖观点,我  相似文献   

12.
近日看到《理论月刊》发表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简称《不等于》)的文章,作者刘烈龙同志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分开来,认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进人社会主义之前的一个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属于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阶段,作者还提出要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并“采取倒位或退位的方式”,“从社会主义向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逆向运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并也想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我们…  相似文献   

13.
一个过早面临的问题大陆开展台湾文学的研究迄今十年有余。近两三年来似乎出现这样一种趋向:最初迈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都忙于将自己近十年来的研究心得,以一种概观性的史著形式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求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肯定下来。于是,一时间听说就有好几部台湾文学史(或类文学史)都同时进入紧张的编撰之中。笔者未能免俗,也参予了一部台湾文学史的写作。从年龄层次看,最初涉入这一领域的学者大都已进入中年或壮年。他们做为一个研究者成长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都带有伴随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中年一代知识分子的长处与不足。这一特点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在他们最初的研究中,表现出长于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入手去剖析文学的诸种形相,而在对文学自身审美特征和规律的阐释与探寻上,则稍有欠缺。  相似文献   

14.
读了彭岚同志《关于"审议意见"的性质与效力》一文(载《人大工作通讯》1995年第11期),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与彭岚同志商榷。正如彭岚同志谈到过的那样,地方人大常委会探索"审议意见"这种新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人大常委会议事多但往往"议而不决"的状况。应该指出的是,"审议意见"是监督权的拓展而不是决定权的延伸,所以,这个"决"一般不是指作出决议决定,而是对"一府两院"某项工作报告通过审议提出意见和建  相似文献   

15.
也谈“什么是哲学?”——与汪信砚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信砚教授的哲学定义把哲学归结为价值论,是离开哲学的历史性、问题性、学派性的结果。现当代哲学在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上,都必须面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以其答案的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学术旨趣。现当代人文学科在事件和规律即人文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上,一些人文学者主张研究事件的个别性,否定史学、文学、哲学的规律论内涵,另一些学者则主张从事件中探寻规律,又以规律论去解释事件。应区别不同的致思方向,不能认为文德尔班的致思方向是唯一的。现当代哲学重视思维方式的研究,哲学是反思的,应当尊重黑格尔的反思论。汪信砚教授的反观说,肯定了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却又在哲学定义中排除实践论所面对的问题。这是前门推出、后门引进的逻辑无奈。现当代哲学还关注人学的研究,以人的未完成性来否定人的现实性,是非科学的人学观。本文在作了上述四点辨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作为学科的哲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周怀玉同志(以下简称周同志)在《社会主义研究》1985年第5期上撰文“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的关系。文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以及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这些思想,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周同志完全否定“为民作主”口号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把它与社会主义民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它“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是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相径庭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这种看法欠当,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黎澍、艾力农和方文等同志先后发表文章,对“谁创造历史”的问题展开讨论。总的来讲,我赞同黎澍同志关于“历史是所有的人创造的”观点,而不赞同艾力农、方文两位同志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但黎澍同志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命题提出质疑并加以否定,这也是我所不能赞同的。对此,我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关于“谁创造历史”的问题,有两个概念必须明确,这就是“创造”和“历史”。所谓创造,按《辞海》的解释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必然有一定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创造的主体就是人,因此,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创造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它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第二,这个结果是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新东西。然而艾力农、方文同志在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制度改革中,如何正确认识国家权力机关与法院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应当如何对法院实施监督,是一个事关宪法的根本性问题。蒋惠岭同志在《论权力机关对法院的监督》(下称蒋文,载《人民司法》月刊1995年第10期)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拜读后引发了我诸多思考,在此谈几点认识。一、关于审判独立和人大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不要对法院进行监督,为什么要进行监督?这是蒋文中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对此,蒋文虽然也承认"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防止法院滥用审判权的一种保障",是必要的,但其基本观点却是人大的监督权"损害法院的独立性,进而损害其公正性,最终影响法律的实施"。同时,蒋文十分强调法院的审判独立,指出"审判独立绝非某种政治体制下的专用名词,如果司法不独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一点早  相似文献   

19.
(一) “振宇”究竟是谁的笔名?多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相当不一致。大约在1979年前,几乎并不知道“振宇”是蔡和森或向警予的笔名,1979年6月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印的《蔡和森文集》(上、下册)就没有将“振宇”发表在《向导》周报上的36篇文章收进去。1980年3月人民出版社编印的《蔡和森文集》首次将“振宇”的上述文章收入。同年6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增订《蔡和森文集》(上、下册),也将这些文章收  相似文献   

20.
本人生长于苗乡苗寨,对苗族习俗虽无研究,但也有只鳞片爪之识,故特提出与石开忠同志商榷。 石开忠同志在《试论黔中苗族牛祭习俗的成因》(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黔中苗族牛祭》)一文中论述了牛祭的三种形式、文献中牛祭习俗的分布状况、牛祭发生的背景和牛祭祀习俗的成因四个问题。对于前面所述,因没有作过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不敢胡言,本文拟就惠水地区苗族牛祭的形式及牛祭习俗的成因略述个人浅见,望有关专家、学者和石开忠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