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耕读传家、晴耕雨读是客家社会的两大祖训。"耕"与"读"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两大本业,"耕读传家"意即忠厚传家,寓义为人本分的优良传统;而"晴耕雨读"则为顺应天时,时间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生活方式,隐喻为勤劳进取的优良作风,两者同为传统客家社会的基本精神。拜读叶双瑜先生的《晴耕雨读》一书,深感其为人、为文与治学的精神实实在在体现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2.
王萍 《理论探讨》2019,(2):83-8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哲学面临着现代西方理性文化与本国传统精神的双重危机,以别尔嘉耶夫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思想精英立足民族宗教文化,批判西方理性文化带给人类的并非是生活的美好而是"无神无信的梦魇";纯粹理性的思辨哲学所追求的并非是生命的真正自由而是对个体精神欲求的遏制;抽象片面的思维形式所获得的并非是真理的知识而是对完整人完整认识的割裂。哲学家们反思抽象理性对完整认识的独霸、拒斥思辨哲学对现实生命的冷漠,诉诸直觉信仰和神秘体验,以俄罗斯特有的思维方式来回应西方理性主义所遭遇到的现代性问题,并试图建立将理性与信仰、主体与存在、认识与生活"两种真理结合为一个活生生思想"的真正的现代自由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3.
一认识亚文化,先要了解主导文化的涵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结果,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它是包括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工作技术和生活方式,以及接人待物的礼仪、婚丧嫁娶的传统,还有更高一层次的宗教信仰、哲学、政治等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正是这一切,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基本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文化是通过社会而传播的,每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素质修养,都是他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的产物。人类之所以形成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传统社会,除了种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3)
三层人格结构的平衡造就老瞎子精神人生的崇高;超越自卑的追求卓越与生活风格的延续完成"瞎子一族"命运的转变;人类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悖论在"走到"向"走向"的转变中得到解决,故而"人皆可成佛",走向天堂。  相似文献   

5.
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光明日报》9月2日刊登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的文章指出,"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人文精神遗产,值得我们长久回味!北京奥运会以"和谐"见证和升华了人类"和平"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追求理想的可能性源于人类具有的一种指向未来的意识取向,也是人的自觉生活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而具有理想的内在区别;信仰则是指超越现实实在并相信一种实际上尚未出现的东西的主体精神.理想存在的根据源于人的类本性,这种本性使人类必然要建构指向未来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类"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信仰又必定形成人的意志、决心等品质,从而在主体那里生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二者形成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并催生出继陆地、海洋、太空之后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社会空间场域——网络虚拟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来调节人们活动行为、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德随着人的虚拟化生存"入驻"网络虚拟社会,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网络虚拟道德。网络虚拟道德的生成有其特定的技术条件、社会背景和实践载体。网络虚拟道德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与传统道德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关于网络虚拟道德的论域,其研究的主旨是重点关注个体道德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学科的归属为技术伦理学的分支。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义精神不谋而合,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与"与邻为善、亲仁善邻"的友善精神息息相关,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与"以义为上、重义轻利"的共赢精神一脉相承,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融合精神殊途同归,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与"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生命精神异曲同工,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交往、发展、平等思想表现出超越性。  相似文献   

9.
<正>担当,是勇于面对大事、难事的责任意识,是一股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拼劲,是一股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韧劲,更是一种"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着伟大事业不断向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特别是对真理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具备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朴素感情上,建立在追求践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不仅需要维持生存的物质性东西,还需要有一定的精神作为动力。可是目前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不容乐观,生活中缺少信仰、道德信念等精神性力量的人们总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精神生活内容的提升和意义的重构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世界走向数字化的世纪。数字化生存世界是指数字化的生存范式及价值原则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深刻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数字化的正常体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适应关系,数字化生存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的穿透力,使生存世界的发展意志更加强硬;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又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商品化,对人类主体地位及其智识能力造成了重大挑战,亦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度殖民化,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应强调人文精神对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建设与意义支持,构建更加文明、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9,(6):121-128
算法伦理是人造智慧体基于大数据和自我训练所生成的一套价值排序规则,采用"最大期望即正义"原则。由于缺乏一个可以与之抗衡的人类伦理的制约,算法伦理一旦出现在人类世界,将打破传统人类伦理的纠缠—均衡态,这一过程与一个外来物种入侵到"湖心岛"上非常相近。如果人们选择过一种便捷的、不思的、被摆置的生活,那么算法伦理将成为终极伦理;如果人们选择过一种理智的、沉思的、自由的生活,那么算法伦理不会成为多数人认同的方案。在被算法伦理入侵的"湖心岛"上,受迫于红皇后假说,每个国家都不得不为人工智能解除元规则的束缚,进而使国民遭到算法伦理的摆置。因此,要想在智能时代继续过伦理的生活,政府就必须积极建立双重围栏来保护传统伦理和限制算法以人形出现。只有算法伦理在人类刻意的训练中演化出伦理特征,才有可能据此探索人机伦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服饰作为人类的物质文化之一,又渗透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文化随着自身的日益发展所富含的精神文化成份也越多。服饰能够极为敏锐地反映文化的变迁。当代中国正处于剧变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波及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恰是传统处于碰撞、交融的整合的时期。服饰文化同样也处于这样一种态势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新的服饰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先进性和包容性的价值体系,它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价值体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偏执,实现了对它们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超越了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争,实现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超越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争,实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超越了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实现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超越了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之争,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存在的价值样态。在人类与数字科技深度交往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生产主体走向多元化、部分产品内容低俗化、传播方式图像集群化与文化品味日趋同质化的时代症候,日渐陷入去价值化、淡化他者意识、弱化审美理性、形塑审美茧房的隐忧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加速流动的现代性境遇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根基,审美资本主义催生"符号审美"的消费意识形态,数字媒介技术制造大众文化的"审美幻象"。对此,只有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培育数字公民的审美素养与科技伦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众文化崇高的审美价值取向,赋能现代中国数字文明新样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支撑,其将人本身作为主体而存在,是人类解放自身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的本质规定,凸显其存在于此岸世界的根本立场,确证其就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指向,它不仅作为精神指引"出场",还作为改变现实生活的强大物质力量"在场"。同时,作为针对现实生活的、实践的科学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当代理论、当代价值,已成为指引人民大众生存生活的必然。从现实的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其为我们指向的"现实的幸福生活",所揭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定会到来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许多描写或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人们决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总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概括说,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思想脉流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寄希望于现实生活中建立理想社会的中国大同思想、西方黄金时代说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二是把理想社会建  相似文献   

18.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必须彰显其公共性,才能真正对公民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建构作用。阶层固化伤害了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基础,使公民缺少"公平公正"的实践经验与生存体验,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甚至主体性基础被严重削弱。从阶层固化的角度探讨公民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困境与突破路径,即是试图突破原有传统研究范式,恢复社会本身的教养功能对公民精神生活公共性的内在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信仰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并由此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传统价值观念冲突和信仰危机时期,因此,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科学理性、人本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价值观念的重塑和信仰观念的重建,及时健全和完善我们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