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本质上说,金融业是一种“信息密集性”或“信息敏感性”产业,对于金融全球化而言,信息技术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信息科技革命引领和推动下,互联网与金融业相互融合,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当代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对国际金融安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一轮大规模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体系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的国际金融格局与既有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之间的均衡逐渐被打破,既有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科技革命条件下金融全球化发展和维护国际金融安全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当代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建立新的国际金融公共秩序,更好地维护国际金融安全的需要,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契机,国际社会揭开了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大幕。在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金融治理框架处于大变动和寻求新均衡的背景下,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坚持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责任、权力相一致和平衡的原则,倡导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加强互联网的运用,为维护国际金融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帅  付争 《东北亚论坛》2022,(6):105-121+126
金融科技发展正推动着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而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理论则为厘清本轮变革提供了合适的分析框架。本文首先梳理分析了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理论,进而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的技术性推动力和变革路径的视角,以中间阶段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为剖析对象,尝试归纳和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研究发现,关联产品(joint products)激励作用得到增强;信息器物型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新老竞争”和“公私竞争”;制度型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中的金融科技国际标准规则正在形成;观念型国际金融公共产品得到新发展,并引领国际金融实践。面对国际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治理的新形势,我国应该积极推动法定数字货币跨国使用,引领新兴经济体国家参与以国际清算银行为核心执行平台的治理体系,同时设立金融科技试验区以对接国际金融科技发展前沿。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来一连串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波后面,人们既看到“减灾防灾”之努力,也看到“攻城掠地”之景象。国际金融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将重绘下一世纪全球金融版图,并影响世界格局。有鉴于此,各大国均加速金融战略调整,力争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中抢占制高点...  相似文献   

4.
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两股重要的力量,正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一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变革。未来10–15年,全球金融体系将出现如下变化: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实现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的彻底转变,而二十国集团的根本缺陷将意味着一个制度更加虚弱的金融治理时代的来临;主权财富基金和信用评级公司将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新的重要行为体,进而加剧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权力冲突;国际社会将加强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监管,新凯恩斯主义将取代“华盛顿共识”,成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从“美元独霸”向“一超多强”的转变,新兴国家将加快推动其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国际货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个转变过程将充满各种新旧力量的争夺和竞争,从而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和不安。与此同时,中国逐渐进入从贸易崛起到金融崛起的新阶段,并开始深度介入国际金融关系,因此积极维护自身日益扩大的国际金融利益和国际金融安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国应该借助当下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各种有利时机,采取积极的金融外交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国际金融地位,夯实自身的金融安全保障,以实现大国金融崛起的宏伟图景。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安全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安全议题,也是当前国际秩序转型期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国际金融安全具有主客交融的属性,既涉及物质层面的客观威胁,又涉及观念层面的威胁认知。金融安全研究的三种基本逻辑是权力竞争、利益互动和安全建构。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可以将国际金融安全观界定为核心治理主体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来源和性质的认知。风险来源和风险性质是国际金融安全观的两个核心内涵,分别对全球金融治理的层级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识别国际金融安全观的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二战结束以来国际金融安全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货币体系安全观、“完美市场”安全观、微观审慎安全观和宏观审慎安全观四个阶段,它们在风险的来源与性质以及治理的层级、逻辑、模式弹性与效力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下,国际社会的金融安全意识在弱化,大国间的金融安全观分歧和竞争正逐渐侵蚀全球金融治理的共识基础,国际金融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说,金融业是一种"信息密集性"或"信息敏感性"产业,对于金融全球化而言,信息技术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信息科技革命引领和推动下,互联网与金融业相互融合,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当代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对国际金融安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一轮大规模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体系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的国际金融格局与既有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之间的均衡逐渐被打破,既有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科技革命条件下金融全球化发展和维护国际金融安全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当代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建立新的国际金融公共秩序,更好地维护国际金融安全的需要,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契机,国际社会揭开了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大幕。在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金融治理框架处于大变动和寻求新均衡的背景下,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坚持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责任、权力相一致和平衡的原则,倡导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加强互联网的运用,为维护国际金融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印度商业银行和开发金融机构的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一年来,国际金融体系所出现的危机让我们注意到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何等重要。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在“金融深化”与“金融压制”孰优孰劣的争论中,过分强调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服务作用,没有对“金融体系缺乏效率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引起足够重视,以...  相似文献   

8.
美国"反恐金融战"对国际金融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融领域的反恐怖主义是美国国际反恐怖战略的重要一环。由于美国“反恐金融战”在国内外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 ,对各国金融行政当局和金融机构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主要国家在反恐怖主义和反洗钱方面有共同利益 ,故多顺势而为 ,积极强化金融监管系统。国际金融领域正发生着近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金融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是战后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结果。金融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反映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态势。因而,国际金融格局变化过程所呈现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向,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傅璇 《海内与海外》2005,(7):19-21,18
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王元龙博士虽然身兼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政府经济顾问以及博士生导师等多个社会角色和行政职务,但他谦和的笑容、严谨的治学以及低调的作风,却使其更像一位纯粹的学者。凭着多年国际金融研究的经验,王元龙博士在其新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一书中,以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在金融全球化挑战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金融安全”再次成为中国金融界高频点击的关键词。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该如何认识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并有效地进行规避和防范?笔者就此采访了王元龙博士。  相似文献   

11.
金融控股公司: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的全球化 ,面对国际金融集团涌入国内市场 ,加快整合我国金融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变得越来越迫切。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现实选择。根据我国的“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 ,借鉴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和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监管、发展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并附之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它 被金融工程的发展、金融市场融资方式的证券化、机构投资者的异军突起以及国际银行业的巨大变 革日益证明。国际金融的发展变革, 冲破了原有的格局, 增大了金融业的风险。传统的金融监管方 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在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油价下跌的冲击后,富产石油的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简称“海合会”,由沙特、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组成)国家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非石油产业,推动“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构建金融资本市场,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整体实力,逐渐实现了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的日本金融改革,是在盟军统帅部要求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金融改革在摧毁战时金融的基础上,进一步试图将日本金融“美国化”,但因美国体制在日本“水土不服”,“美国化”最终归于“日本化”。本文在论述日本金融改革的基础上,考察战时日本金融的状况,得出战时形成的主银行体制在改革期间并未被中止,而是依然延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介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江时学著27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定价:26.00元拉美为什么经常发生经济危机?就内因而言,拉美国家在实施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项目、管理汇率制度以及利用外资等方面有许多失误和偏差。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缺陷以及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等这些重要的“外因”与拉美国家的失误结合在一起,使拉美地区经常面临各种危机的打击。作者力图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拉美国家在应对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创新形成的多重利益链条使次贷危机深化,金融全球化则是次贷危机国际传导的背景条件.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动摇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国际金融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金融版图面临重绘的可能.对于中国而言,次贷危机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目前,美国股市接连发生熔断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金融黑天鹅事件给国际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推进国际金融机制变革就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近年来中国推动国际金融机制变革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包括推动金融稳定理事会完善全球金融监管框架;促进世界银行批准新的增资和份额改革方案;落实新开发银行扩员计划;扩宽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在全球金融治理的合作新领域;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是,美国金融霸权施加的结构性压力、西方国家对于新机制运营政策标准的质疑和新机制的金融公共物品供给能力较弱等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现实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应当在继续促进世界银行和IMF份额改革、完善新机制的政策标准和监察机制建设、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新理念落地化和发挥新机制在全球金融公共物品供给上的增量改革效应等方面积极作为,从而有望将国际金融机制变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及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究其原因在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改革:国际货币金融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国际货币金融环境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至关重要。国际货币体系自战后以来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关键货币之间汇率冲突不断,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根源是美元危机。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十分脆弱,而流动资本加速扩大的“失控”趋势将对其形成进一步的冲击,其中,“美元圈”的金融风险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改革应把维护经济稳定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账户自由化成为大势所趋。考察韩国金融账户自由化政策的演变历程以及金融账户的变动情况,可以对其金融账户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及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