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在人文艺术领域,人们往往非常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体验,关注艺术生活的人文化,以致艺术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哲学、诗性哲学或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2.
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我们将其内涵阐发出来,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梯子     
生命艺术:在于你如何选择,懂得人生应该保留什么,舍弃什么。懂得保留是人生艺术,那么舍弃也是人生艺术。而且是人生艺术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孙际垠 《求索》2008,(7):194-195
贾平凹是“大散文”的提倡者,他的创作历程,是对艺术的探索与试验,也是对自己生命力的享受和宣泄,更是其自身灵魂的搏斗与挣扎。他的散文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有着非同寻常的思索和参悟。他力图探索生命奥秘,对生命的本真意义进行发掘。他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生命,营造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艺术底蕴的世界。他在“大境界”中倾注生命的真诚,字里行间,充溢着禅化的生命意识。这些共同构成了贾平凹散文韵味深长的基本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艺术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杨丽萍在舞蹈艺术创作的天地中,遵循这一生命美学的原则,倾注个体的精神生命,师承自然;倾力主智化的舞蹈表演,富有机趣;倾心于启示生命的真相,意蕴深邃。她以个性化的创造方式成就了一个以真善美为主要价值追求的艺术生命化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陈曦  古尧 《中国残疾人》2009,(12):38-41
中国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 11月13日晚,一场唯美的艺术盛会在中国剧院里开幕,通过全国选拔出的特殊艺术精品荟萃于“迎世博·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晚会以“生命·阳光”为主题,分为生命、阳光和祖国三个篇章。生命篇讴歌生命的顽强与尊严,阳光篇礼赞阳光的温暖与力量,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心道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为宇宙万物之本体,世界变化之根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在察赋自然生命之后,能将人类的生命精神,道德理想,艺术价值扩展到宇宙,使整个宇宙成为备有美、善的价值世界。生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观照,艺术是人的心灵表现,这种表现不是凭空而起,而是受外界刺激的结果。所以,从本质上说,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对自然状态的"心"的体悟。另一方面,表达形式也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然,艺术的本质是成于"心"、源于"道",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首先应该立论于艺术的本质内核,这才是现代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王开琼 《求索》2013,(8):110-112,222
法国朗西埃由于其激进的政治哲学和美学观念,在当下成为了西方左派知识分子与先锋艺术家们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雅克·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关注现代政治,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多种矛盾.雅克·朗西埃的生命哲学对于反思现代性所蕴含的悖论及其与当代危机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认真研究雅克·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对于中国当代生命政治哲学有所裨益,同时,对于评价当代西方政治、思考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侯冬梅 《人民论坛》2012,(17):178-179
近年来理论界对齐美尔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较广泛,涉及文化、宗教、审美等多种领域。但从哲学层面对其思想的审理还未受到关注。文章试图对齐美尔生命哲学思想进行理论概括,揭示其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反观其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而指出生命维度是齐美尔进行现代性批判的哲学维度,现代性批判是齐美尔生命哲学的时代论说。  相似文献   

10.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科学》2008,(4):66-66
《科学哲学与生命伦理》一书近日已由上海杜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著名学者沈铭贤研究员的论文选集,分科学哲学和生命伦理两个部分。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本书即以此视角深入考察和分析了科学哲学的变革、爱因斯坦的文化品格和文化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砚以及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提出同时举起两面旗帜——科学的旗帜和科学与人文交汇的旗帜、不能只呼吸一种文化空气、促进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良性互动等观点。本书不仅理论深刘,更为可贵的是,在阐述理论的同时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思考,深入浅出,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很好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王婉婉  郭其智 《求索》2011,(2):177-179
中国艺术之自觉践行源于魏晋时期,期间,也是中国古代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其思想之余绪、艺术之精神播及唐宋甚至影响到今人。魏晋名士对艺术的自觉探讨与魏晋士人的时间生命意识密不可分,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向内发现了自我深情,在意识到时光荏苒即逝、生命流失不可逆转的前提下,或发现身体之美,或在音声中传递生命意志,或在书法、绘画创作中体现着自由心灵与艺术美的结合,或在发现园林山水之趣中实现心灵超越。他们在艺术种种领域内开始了审美观照,成果丰硕;在时代思潮和生命意志的催发下,魏晋名士做出了多样化的艺术人生选择,集中而深刻地传达着时间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刘继明 《新东方》2000,(6):54-55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她整日卧病在床,回忆自己刚刚绽放的青春年华和艺术生命,犹如窗外天幕上一闪即逝的流星,心里充满了忧伤。在那些日子,她不止一次地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走到钢琴边,但她的手指已经无力掀开琴盖。  相似文献   

14.
张卉 《前沿》2009,(2):92-94
大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的生命同它的艺术价值,总是成正比的。艺术价值越高的作品,存在的时间就越长,有的往往超越时代界限,成为永恒的艺术珍品。藏族文学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专家们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它产生于八世纪左右,有的人却说它是十一世纪以后的作品。即便是从十一世纪算起,距今也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口头到书面,从分章到分部本,这样发展至今,已有百部左右的宏大规模。  相似文献   

15.
正在宽阔的结构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气象融合在一起,人物生活在家园的空间之中,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显示出生机。陈孟昕先生主要作品的背后,浸透着他长久以来对艺术孜孜以求、勤奋探索的巨大劳动。从年少时期踏入艺术之门到人至中年的今天,他的理想是能够借助艺术的表达抒发诗人般的情怀。多年来他担任着高等美术学府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后者尤其耗费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能够把教学、管  相似文献   

16.
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它象征着原始、狂野、自由和对生命的肯定。然而,随着思辨哲学,基督教和科学理性的盛行,狄奥尼索斯精神走向了衰落尼采对狄奥尼索斯进行了改造,把狄奥尼索斯当作艺术和美的象征,其目的就是要让生命意识和创造精神回到人本身,进而提升生命,恢复生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时现身媒体。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便成为以人为本的中国教育的必然诉求,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当前青少年的生命特点与生命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生命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进入 20 世纪, 艺术开始祛魅, 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 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 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 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 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方艺术界的结构和功能、 艺术的法则等的研究, 阐明作为艺术界一般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 为艺术民族志夯实社会和文化层。 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艺术的能动性、 艺术界中人的情感、 感受等的考察, 阐明作为艺术界特殊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 为艺术民族志建构艺术层和意义层。 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知识浑融共成艺术民族志, 两者的结合, 特别是地方感的视角, 为艺术民族志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杨盛龙 《中国减灾》2008,(11):58-58
读了杰克·伦敦的中篇小说《热爱生命》,作品主人公形象在头脑中多少年挥之不去.在于其酷爱生命的巨大艺术魅力.还在于我的生命旅程中与主人公在人生感悟上的相通。他终于徒手制服了那只紧随其后、伺机扑食他的病狼,虽没有足够的力量掐死狼,但他的牙齿却咬进狼脖子,“感到自己嗓子里有一小股热乎乎的东西”,那难咽的铅液般的狼血流进了他的胃。他历经垂死挣扎,获救后倍感生命可贵,生怕饭不够吃,他的床上、褥子里、屋子的各个角落藏匿着无数面包干,恐惧饥饿再次来临。  相似文献   

20.
李云集 《求索》2013,(2):130-13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但艺术哲学在走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诸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即生活之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然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繁琐性、平庸性等又可能使得生活之意义被蒙蔽起来。因此,在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的框架下,如何定义及处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则成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能否走向生活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廓清了现当代艺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分析了生活的双重性质,即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的困境与诉求.最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