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十七八世纪俄国来华商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商队贸易一直是中俄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清政府对来华俄国商队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俄国来华商队和兼有经商任务的使团在从事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同时,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中国人,亲身感受和初步认识了中国文化.他们关于中国文化的记载是早期中俄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
2 0 0 4年 1 1月 5日俄中友协副会长、俄罗斯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科学院资深院士米亚斯尼科夫在我院做了一场极为精彩的学术报告。出席此次报告会的有我院曲伟院长 ,俄罗斯所、东北亚所、犹太研究中心的全体科研人员和院内其他所的对中俄关系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及研究生。米亚斯尼科夫院士的报告题目是“东方文化在俄罗斯历史中的作用”。他首先回顾了俄罗斯与东方国家接触的历史 :蒙古人入侵俄国开创了东方与俄国接触的先河 ,带来了两种文化的最初碰撞。此后西伯利亚汗国并入俄国 ,俄国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随后 ,院士着重分析了…  相似文献   

3.
俄国对朝鲜的最初了解要归功于来华的使团成员,他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朝鲜的信息:和在北京的耶稣会士接触、沿途见闻、和朝鲜人直接接触.这些人回到俄国后,在撰写关于中国的著作中都要用一定的笔墨来介绍朝鲜,这其中涉及最多的是中朝藩属关系.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对朝鲜的了解仅限于这些人的著述.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中叶起,朝鲜人开始进入俄国远东地区。在十月革命前的50多年里,朝鲜移民逐渐接受了俄式学校教育,东正教在他们中开始普及。移居远东地区的朝鲜人在与俄国人的接触中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  相似文献   

5.
所谓社会文化,无非是社会群体的心理心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中国人,俄国人,都是人,这两大社会群体的社会文化当然有许多共同处。但是中国和俄罗斯毕竟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 ,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 ,沙皇俄国把中国东北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1 896年 6月 3日 ,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从此 ,大批俄国人涌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 ,俄罗斯文化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传播以及俄国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进一步熟悉中国文化成了这一时期中俄文化交流的显著特点之一。 2 0世纪初 ,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 ,俄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 ,特别是通过中东铁路传入了中国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与此同时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量地将俄国进步作…  相似文献   

7.
俄国地处欧亚大陆之间,其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呈现出了东西方倾向的摇摆性,19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思想觉醒的过程中,有关俄国历史命运问题的思考成为俄国哲学的主题,恰达耶夫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是俄国思想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对俄国历史的反省和批判,也是俄国历史哲学理论建构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8.
别林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在文学批评中,对俄国文化的历史形态、现实状况和未来命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林斯基对俄国文化的反思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分水岭,改革之后的俄国社会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二是俄国新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上层,尤其是与上层密切相关的知识阶层,他们代表了俄国文化的现实面貌和发展方向。因此,俄国的民族性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成长中的俄罗斯文化必然是多面性的文化;民族传统和欧洲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俄罗斯灵魂。  相似文献   

9.
张凤鸣 《西伯利亚研究》2002,29(2):40-42,55
19世纪中叶俄国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并向该地派遣驻军和移民后,俄国远东地区所需物资、尤其是农畜产品极度缺乏,所缺农畜产品中的相当大部分需从相邻的中国东北购买。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农畜产品的对俄输出,一方面满足了俄国远东地区对粮食、肉类和畜力的迫切需要,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对中国东北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金鹏 《西伯利亚研究》2007,34(3):93-93,95
汉学是海外研究中国学术的总称,它是“吸纳异国文化的智慧之后”,“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异质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汉学一头牵动着本土资源,一头仰赖着国外学术背景,成为比较文化研究热潮中的宠儿。当今国内学术界对欧美、日韩国家的汉学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对中国的最大邻国——俄罗斯的汉学发展情况长期以来乏善可陈,阎国栋教授于2006年岁末推出的这部《俄国汉学史》活时弥补了这一遗憾。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历史和地域环境等因素,中俄两国在文化方面有过极为深远的相互影响。鲁迅先生所说的“中俄文字之交”首先是从俄罗斯文学先驱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开始的,本文是对这种早期文化交往轨迹的探寻。东方、中国,这一切留给古罗斯作家的更多的还只是充满想象的空间。而18世纪俄国作家的中国印象中漂浮着的其实更多的是其自身的映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早期哈尔滨的外来宗教现象,不仅在中国宗教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东正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社会动荡、俄国人为主体的宗教、时间短暂、中国本土宗教等因素,使得东正教在宗教思想观念上对哈尔滨影响不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哈尔滨的城市设计理念、建筑艺术风格、刺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冰雪文化等方面。东正教对形成哈尔滨东西兼容的国际性、多元性城市文化品格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沙皇。他们都曾进行过全方位的改革。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的改革都注重军事扩张、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先进文化;然而二者的改革在文化、宗教、教育领域又有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出现了数百个政党和组织,政党体制初步形成。俄国政党体制受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特点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色。从各党派的意识形态、力量对比、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地位、组织情况、成立的时间和顺序等方面可以认识俄国政党体制的特点。俄国政党体制的特点是决定俄国1917年现代化进程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东铁路建成后,大批俄国人来华工作,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难民涌入中国的哈尔滨、新疆、上海等地.这些俄国侨民把俄罗斯文化引入哈尔滨.俄罗斯文化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并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俄国的传统文化均博大精深,也都深刻地影响着各自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农民战争作为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彰显出两国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即宗教的兼容性与排他性、皇权主义的淡薄与浓厚、崇文传统与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图书交流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现在有史料可查的俄国第一批汉籍获得于1730年,而后又经过俄国早期来华使节和汉学家们的努力,终于使俄国的中国图书收藏在18世纪初具规模,为19世纪上半期俄国汉学的成熟奠定了文献基础。与俄国的汉籍收藏相比,传入中国的俄国文献则显得微不足道。中俄早期图书交流所呈现出的是一幅失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晚年将唯物史观辩证地运用于俄国问题研究 ,形成了其关于俄国道路的著名设想 :俄国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灾难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性文明成果。十月革命后 ,列宁根据俄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倡导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斯大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使苏联脱离了世界文明大道。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江泽民同志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从对当今时代特点的具体分析出发 ,提出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05年,俄国历史上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成立,其政党领袖米留可夫试图引导俄国走上他所倾心的君主立宪制道路。在与沙皇政府和列宁等人的论战中,米留可夫成为俄国自由主义的代表,即将经典的传统自由主义应用到俄国的理想实践中,结合俄国文化土壤中所特有的东西,通过不流血的和非暴力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俄国保守主义的关注和考察始于俄罗斯帝国后期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派,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俄国保守主义是俄罗斯帝国后期民族精英的主流政治思想和民间社会的主导政治理论,具有很强的沉淀性和穿透力,一直影响到现代俄罗斯人。俄国保守主义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以反对西方文明的普世性,坚持俄国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以反对社会变革的断裂性,这种对俄罗斯民族特殊性和俄罗斯文化连续性的青睐是俄国保守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核。当前,俄国保守主义研究由分散性考察向整体性研究缓慢过渡,跨学科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成为考察俄国保守主义的一个发展趋势。但俄国保守主义理论内核的模糊性、俄国保守主义主要思想家和经典作品研究的片面性、俄国保守主义研究的断裂性以及学术界对某些重要主题关注的缺失等,是当代俄国保守主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