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征》《惊涛骇浪》《大决战》《我的法兰西岁月》……这些红色影片都是出自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之手,广电部原部长丁峤称他为“影坛虎将”。与他导演严肃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生活中的翟俊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当他讲述入党历程时,语气轻柔而坚定,记者从中感受到他对党、对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西柏坡人"他是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电影的音乐主创,在《先遣连》《区小队》《有个地方叫马兰》等近百部影视剧中担任全剧配乐及主题歌作曲,曾连续8年担任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总监及作曲……他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人刘礼民。刘礼民是河北省平山县人,在介绍自己时,他最爱说的是:"我是西柏坡人!"他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家乡而骄傲,正是这片红色热土滋养着他的灵魂,也深深影响着他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3.
<正>“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这是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中的主题曲。《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的红色老电影,讲述了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抗日的故事。鲜为人知的是,鲁西南定陶县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曾广泛利用地道进行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4.
《福建党史月刊》2014,(7):42-42
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序列表中,红色娘子军的正式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2独立师第3团女子军特务连。红色娘子军这一称谓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人说是得名于吴之等人创作的琼剧《红色娘子军》,也有人说是得名于梁信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娘子军》。其实,这都是误传。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毛泽东的推崇而形成文件在全党通报的文章没几篇。除郭沫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外,就只有民盟著名政治活动家张申府在1942年1月11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而作的《新华,新华,我看你生长、长大》这篇文章了。张申府在这篇文章中热情洋溢地称颂《新华日报》是“全国最好的报纸”,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的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就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不过张申府在赞扬《新华日报》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他希望“新华日报尽量扩充副刊,尽量发挥教育作用”;他说,《…  相似文献   

6.
“笑谈真理”,是梁衡早在中学时代就熟记在心的一句列宁名言。几十年过去了,他没有想到,这一句话,自己竟实践了大半辈子。翻开这本装帧素约的《红色经典》,你一定会被它安雅平和、清谈娓娓、不矜不躁的自然态度所吸引,也一定会为它字字珠玑、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思想意境而击掌共鸣。尽管《红色经典》里说的都是些政治人物和大事大情大理,但全无干涩生硬味如嚼蜡、议论空洞形同说教的尴尬;有的是平等相待、坦诚相见的言传身教,如师如友,生动亲切,如春风扑面,灯火照人,令你心头茅塞豁然顿开,一扫政治文章在人们眼中的固有成见。显然,梁衡一…  相似文献   

7.
1936年7月16日,在红色中国的中心地——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一孔简陋的窑洞里,红色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第一次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采访者比被采访者小14岁,刚过而立.他有一张英俊而动人的脸.在轮廓分明的长脸上,因未剃须而长满了胡子.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料到,这位美国记者后来根据这次采访和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会被誉为“20世纪一个古老民族用血和肉写出来的史诗”.先后被译成中、俄、法、德、日等十多种文字,他们也没有料到,两人  相似文献   

8.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一度红遍大江南北,与同时代的《暴风骤雨》《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等一起构筑起新中国的红色文学大厦,也使得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作家"。时至今日,已80岁高龄的冯德英仍然没有停止以笔为武器的"战斗"。在他的笔下,随处可见这个胶东人民的儿子对家乡的热爱、对苦难乡亲的同情、对各种反动势力的痛恨……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部名叫《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的电影曾风靡全国,它表现的是一位风流倜傥的阔绰老板,混迹国民党上层,开展经济工作,为党筹措活动经费,发了大财而自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贫如洗的经历。这位“红色资本家”的事迹不是虚构的历史,而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他的原型,是抗战时期战时首都重庆有名的富商——广大华行总经理卢绪章。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掌握的秘密经济机构中,他也是一个主要单位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把“和谐社会”这一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研究其哲学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和谐是事物固有的状态,也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历史传统的主导思想是“合”、“和”。《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这说明,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就只是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实》2003,(Z1):286-287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论及“因物赋形”,如,《仁宗皇帝御颂》:“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滟预堆赋》:“天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纵观苏轼为人为官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因物赋形”,是苏轼的自我写照,也是“东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下面就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苏学专家和诸读者。 我们认为,苏轼“因物赋形”精神有以下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在苏轼的仕宦和贬谪生涯中,始终如一地结合着,也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层面,到了一个地方,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 苏轼在仕宦生涯中,随遇而安是其“因物赋形”精神的起始点。这与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八岁时,便已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得到了张道士的独赏。张易简作为  相似文献   

13.
正朱德,这是一个曾经响彻山河,汇聚民心,震慑敌寇的名字。在中国工农红军之父、八路军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子等称号中,更为突出并贯穿他革命征程始终的仍是朱德之"德"。他的"德",立天地之间,传万世而不竭。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朱德时曾感叹道:"朱德"这个名字对于他本人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朱德两个字,在文字上就是"红色的品德"。实际上,朱德是"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士兵",他  相似文献   

14.
在最近几年的香港十大富豪排名中,李嘉诚都以拥有总计超过200亿港元的资产而名列榜首。他不仅是香港首富,按美国《幸福》杂志的调查统计,他还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华人”,即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在香港知名度很高,也是各国报刊上谈论最多的华人企业家之一。美国最负盛名的《华盛顿邮报》说他是“真正的华人男子汉”,美国《时代周刊》称他为“天之骄子”,香港各大报刊的评论文章中,“风云李”、“李超人”的字样更是举目皆是。但是内地一  相似文献   

15.
《如梦令·元旦》入选三明十大城市名片,这是三明“中央苏区”文化的一次升华。同时,也给正在全力打造红色品牌的建宁,又增添了一道光彩。为什么呢?因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创作于建宁。请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诗词集》(1996年9月出版)《如梦令·元旦》注释:“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在福建省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后,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24日上午,红军老战士王文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安徽省金寨县红军烈士陵园举行。人们从王文的生平介绍中发现,这位从天津魂归故里的老红军原来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式的秘密工作者,而他的夫人王凤岐,则有着电视连续剧《潜伏》中"翠平"相似的经历,她不仅与丈夫共同潜伏在敌占区传递情报,而且也曾担任过游击队长,枪法很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对革命伴侣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先后在北平和上海情报部门工作,向我党我军传递了大量情报,为夺取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演绎了红色特工传奇而精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正>携手《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上,林默涵不仅是领导者,而且是理论家、实干家。京剧《红灯记》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的创作,就倾注了他和周恩来的大量心血,凝聚了他们的智慧。1963年2月下旬,在上海养病的江青观看了根据电影文学剧本《自有后来人》改编的沪剧《红灯记》,认为不错,随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读《水浒》时发了一些议论毛泽东酷爱古典文学。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著作。在这些古典文学著作中,他最偏爱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官场现形记》。对这四部书,他说不清读了多少遍。其中的《水浒》,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读过的。在他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打仗时,他读过《水浒》,也运用过《水浒》中的计谋;建  相似文献   

19.
成书于明代的《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当作“淫书”,但是也有人认为《金瓶梅》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而它的外文译本,则被有关学者认为是世界文学的财富。那么,毛泽东是如何评价《金瓶梅》的呢?“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新中国建立以后,《金瓶梅》被小范围解禁,这还是毛泽东拍板的呢。1957年,毛泽东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毛泽东是把《金瓶梅》当作“明朝的真正的历史”来读的。他还说:“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看一看,这本书写…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曾多处讲到“历史的误会”,归纳为:时代潮流的偶然机缘,将他推向了政治的彼岸,当陈独秀退出中央之后,又“取陈独秀而代之”;“一个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的声名十来年”。据此,史学界大多认为《多余的话》中包含着消沉、灰暗的东西。显而易见,如何认识瞿秋白提出的“历史的误会”这一问题,对于评价他及《多余的话》是为关键。为此,弓力特以《评瞿秋白的“历史的误会”》为题撰文说: 瞿秋白对马列主义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革命问题也提出过一些正确的主张。他留俄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