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许世友,一生以勇猛善战著称。战争年代,他无往不胜,威震敌胆,建国后,特别是到了晚年,却颇为用心地读了不少书。原来,这是与毛泽东的倡导分不开的。许世友在南京军区任司令员时,毛泽东曾托许世友从北京开会后回南京,给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捎过书。那是一种合译本书,包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及布鲁诺的《论无限性、宇宙和各个世界》共10册。毛泽东嘱咐许世友,你也要认真看一看这类自然科学书籍。许世友喜欢读的是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但唯独不喜欢《红楼梦》。他曾…  相似文献   

2.
书解万般愁     
自小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迷、书痴。小不点儿一个,竟觉得薄薄的小人书不过瘾,于是捧起了一寸多厚的大人书,从《三国演义》、《西游记》,读到《水浒传》、《红楼梦》……虽囫囵吞枣,却仍读得有滋有味。当兵以后,从昆明到合肥,到成都,再到重庆,呆了很多地方,而每到一处,图书馆是我最神往的所在。举凡文史哲类图书,只要兴趣所至,都可随心所欲,一睹为快。想起那美好的感觉,真令人心醉!读军校时,每次放假回老家,都要到附近的一些书香人家觅书,找古书来看。毕业后,工作很忙,读书的时间大为减少。可是再忙,也要在睡觉前灯下夜读,手持一卷,清茗一杯,直至倦然入睡。  相似文献   

3.
羽戈 《江淮法治》2010,(12):60-60
1994年版《三国演义》上映之时,我生活的小县城,电视机尚未普及至干家万户,于是拥有一台14英寸黑自电视的邻人有难了。每晚播完电视剧,其家必然是一片狼藉,灰尘、瓜子壳加劣质香烟的刺鼻气味所营造的世俗现场是另一种仓皇的乱世,兵戈扰攘的三国之争则在其家庭内部惨烈上演。这是《三国演义》留给我的最深刻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4.
钟洪奇 《法人》2006,(11):32-33
所有的公关工作可以强化事实,但不能违背事实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仅仅用于消遣的历史文学。但在我眼里,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一部公关巨作。谁给曹操画了白脸?几乎每一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清楚地意识  相似文献   

5.
祝茜 《法庭内外》2010,(8):62-62
继《潜伏》之后,一部红色经典谍战剧《延安锄奸》不久前现身荧屏。而发生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场官司将《延安锄奸》的一位主人公引入公众视野。官司缘起于报告文学《枪杆子1949》一书,书中有着寥寥一句表述:"公安局副局长陈博是特务。"书中的陈博在现实中叫"陈泊"。  相似文献   

6.
阿丁 《检察风云》2004,(3):62-64
扉页之后,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为了追寻中国第一套《毛泽东选集》五卷本的踪迹,笔者走访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等部门,请教了很多毛选研究专家。我向他们提到,我在河南安阳见到了一套民国33年(1944年)版本的《毛泽东选集》的五卷本。专家们都说,他们知道历史上出版过这套书,但他们中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因而这套书很可能是孤本。之后,记者又采访到了参加编选这套毛选的曹国辉老人,他向笔者讲述了中国第一套毛选的出版情况。我想,我已触摸到了毛选出版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的一角。 中国第一套毛选五…  相似文献   

7.
一天,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块儿看电影。影片的名字是《红与黑》。看过以后,大家不免对影片的情节议论一番,客厅里出现了少有的热烈气氛。毛泽东只是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等大家走后,毛泽东看了一眼仍坐在那里的孟锦云问,孟夫子,对刚才的电影有何意见哪?没等孟锦云回答,毛泽东就接着说,有何高见,今日可以不谈。你去借一本《红与黑》,至少看一遍,然后再谈。你不是读过《红楼梦》吗?可以再借一本《红与黑》,对比着看一遍,也许会更有意义。孟锦云真去借了书,仔细读了,并记下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年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学术界的热烈反响,他也因此被新华社等媒体誉为“著名社会学家”。此书被翻译成英语,2004年在英国发行。2011年,英国《卫报》推出了一份荐书榜单,开列了有史以来100种“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有两本列入,一本就是《黄河边的中国》,另一本是《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9.
张社生 《政府法制》2012,(14):53-53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上,毛泽东建议与会者共同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由他来亲自领唱。可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领唱的歌曲,却最早来自于袁世凯。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哲学家.在他的思想组成中,除了马列主义理论外,还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芒.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道德经》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其后,毛泽东对《道德经》这部书深有涉猎,而且引用精当,致成名句.  相似文献   

11.
江峰 《法律与生活》2010,(14):38-40
一部《三国演义》让农家娃张华,燃起了读书的热忱。如今,高墙内的他,在重新品读三国之余,结合服刑人员的现状,另辟蹊径地评点起了三国人物及事件。  相似文献   

12.
苏永通 《政府法制》2010,(14):16-17
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和中国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人们对个体的看法。在中国,人们总是习惯根据一个人与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系来定位他或她的角色。因为涪陵榨菜,我们从小便知道涪陵,它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江城"。何伟于1996-1998年间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到涪陵师专任教。随后,他到了北京,成为《纽约客》和《国家地理》的撰稿人,在中国生活了10年。  相似文献   

14.
布衣 《公民与法治》2010,(19):50-5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至今在耳畔蒙绕,诸多英雄形象历历在目。《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相似文献   

15.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关羽为报曹承相厚恩,居然敢违诸葛丞相之命,拿国家利益作交易,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按现在的逻辑讲,这算不上叛国也得是通敌。然而,关羽的“叛国”和“通敌”千百年来非但没有激起国人对他的愤恨,反而觉得他很有情有义,很够哥们儿。关羽后来被神化为仁义的化身,既和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关,也和人们推崇他重情义有关。  相似文献   

16.
和《冰河世纪》中对橡果怀有狂热激情、不惜上天遁地的超级无敌松鼠斯科特对比、阿桑奇的"橡果"是他掌握的无以计数的真相、机密。由此看来,他所背负的众多法律指控,无非是这部世纪大片必须为他设置的"桥断"。  相似文献   

17.
史飞翔 《政府法制》2013,(23):23-23
吴晗,原名吴春晗,著名历史学家.1909年生,浙江义乌人.吴晗从小爱读书.6岁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谓我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吴晗的父亲吴瑸珏虽身为农民,但颇有学问,能诗善赋,且写得一手好字.吴瑸珏有一书房名叫"梧轩藏书",内有不少线装书.吴晗童年时,即在父亲书房读书. 1916年,吴晗上小学.虽然只有7岁,却非常爱看书,特别是历史书和历史小说.这时他先后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家里的书读完了,他就想办法到处去借.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跑几十里地.遇到人家不肯外借,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看完赶紧还.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看完.然后又立即再去借.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考问他书中的有关内容,他对答如流.由于他看书既多又快,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蛀书虫".  相似文献   

18.
让毛泽东第一次出现在西方视野的是一本叫《生活》的画报,这本画报是那个年代美国文化的标志之一。由此,毛泽东和他的金光闪闪的红五星开始在纽约、进而在整个美国闪耀,后来蔓延到欧洲、南美和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自己也最后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相似文献   

2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的前身是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基础是1989年颁行的《环境保护法》。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虽然不是此次修法的直接文本,但其作为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在奠定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基础的同时,也为后来留下了一些隐患,成为此次修法的争论的起因。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是此次修改的直接文本,这部法律的存废之争一直持续了20多年;在2011年年初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修法程序后,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修改草案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修正案"到"修订案",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几个"第一"。最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立最严格制度的要求,确立了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地位,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