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鸣 《政府法制》2014,(11):8-9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西汉)司马迁2.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东汉)班固3.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孟德斯鸠  相似文献   

2.
法制的发展贯穿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法律体制的演变过程,一方面是国家管理体制以及国家权利动作与制衡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一方面是法令的修定,实行,改正,丰富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两者交互为用,互为里表,相辅相依,本文按照历史顺序对中国各朝代的法制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3,(36):21-21
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4.
刘亮 《政府法制》2011,(30):48-48
电视剧《裸婚时代》的热播让人们熟悉了“裸婚”。“裸婚”让许多人意识到,物质并非是决定婚娴的最重要因素,夫妻应当共同奋斗来创造幸福生活。“裸婚族”的出现,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进步,抑或是一种回归?从古代名人裸婚的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离婚最早始于何时?史上没有准确记载,但自打人类开始通婚姻、组家庭,就有了离婚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6.
佚名 《政府法制》2013,(5):25-25
生活中,常有人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发怒,不仅伤了朋友间的和气,还有损自己的健康。不妨借鉴一下古代名人的抑怒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思想徐臻孙刚法制思想,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制度、法律现象的思考、意识、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是社会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法律制度虽不尽完善,但某些成文法律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理性化。法制思想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受到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鉴于法律对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之重要,又鉴于城市对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包括城市建设、手工业发展、市场管理、环境保护和治安维护等在内的法律制定与实施。中国古代城市演进脉络清晰,相关法制内容丰富,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材料散失,但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仍然能了解其发展梗概,并从中获得教益,提高对当代城市建设的某些认识。"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宗旨,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平与稳定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法治是城市建设的保障,应该提高法律文化自觉,促进城市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先进地位。数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发展,不但形成了一整套对当时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而且也产生了颇具特色、卓有见识的法学理论,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强调“法制协调统一”就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今仍具有借鉴作用。我国古代的法制协调统一思想,主要表现在要求立法、守法和执法的协调统一:既要制定准确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完备法律,又要严格奉公守法,依法办事,从法律活动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来保证封建法律的贯彻实施。在这方面,众多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做出了理论上的贡献:如“垂法而治”,“以法治国”,强调法制的重要性;“礼法以时而定”,“刑罚世轻世重”。要求法制的顺时性;刑不“二门”,“事须画一”,主张法制的统一性;“赏厚而信”,“刑重必罚”,强调法制的稳定性,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本文结合这些主张,着重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两个侧面对古代法制协调统一思想作一粗浅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2):50-5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乏生态文明的积极因素。本文从我国儒道释关于生态环保思想论述开始,探索它们对环境伦理的共同理念,粗析我国古代有关生态法制建设的情形,探寻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法制的历史昭示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1987年7月,在春城昆明召开了中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讨论会。在改革大潮阵阵拍岸声中召开的这次讨论会有着引入注目的特色,其最重要者便是法律史学家们极为重视对古代法制改革以及政治改革的成败得失的研究,注要通过法制史研究为今日改革出谋划策。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提供历史的借鉴是中法史学科现实意义之所在,也是本学科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刘笃才 《北方法学》2012,6(1):134-138
为了统治超大型国家的需要,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结构。地方法制的存在成为国家的必然选择。统一的法律与不同习俗之间的矛盾,是贯穿地方法制历史演变的重要线索。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粗疏而越来越严密,地区性特别法成为主要形式。地方法制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省例的形成便是这种规范化的结果。同时,官府与民间的互动在地方社会秩序形成与维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作了系统的阐述。当前,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如何发挥法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观今宜鉴古,  相似文献   

14.
15.
<正> (四)证据制度在民事、刑事诉讼中,证据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随》:“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信,证据;道:审理。依据证据来审理案件,才能辨别曲直。“明夷”是出示证据的专门术语。明:出示,举出;夷:弓矢。在猎获物的归属发生纠纷时,弓矢是最可靠的证据,因为猎人的弓矢上都刻有符号。《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拯:医治;壮:通戕,伤。一只马的左股被射伤,在伤口处发现箭头,据此查到箭的主人并责令医治马伤,这是对的。“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射伤了一只猛兽,一直尾随追到南方村落,因为兽身上有箭头,当地人不敢拒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易》是西周晚期卜史之官从大量筮辞中抽选出来并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模式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书。春秋以后,卜史用它占筮,使《易》成了占筮之书。尔后儒家作《十翼》(即《易传》),用自己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加以附会。西汉以降,《易》成了正宗儒学的经典之一,故称《易经》。《易经》原文系经过整理的筮辞。它们有的是独立的,彼此无干;有的有联系,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表现出后人连缀的痕迹。它们是西周社会生活和人们思维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中许多涉及当时的法律制度,为我们研究古代法制提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而治”苏钦“因俗而治”又称“顺俗而治”是指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统治者对有着异俗、殊俗的民族,采取的依据其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各种措施。这种政策、方针在古代中国由来已久,它是为统治多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形成的。世界上的各民族在...  相似文献   

18.
试论儒学的等级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国 《河北法学》2002,20(6):74-78
崇尚等级思想的儒家学说自汉代后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和立法原则 ,使中国古代法制表现出较为突出的重血缘、重等级的特征 ,进而直接阻碍了中国封建法向近代法的嬗变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20.
名人家暴     
李阳与妻子Kim的离婚大战,家暴无异是个导火索,从他们相识,相知到相恋,都镌刻着感情的印痕。但在家暴面前,感情却显得如此缥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