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序言的效力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宪法序言中的非规范条文是否具有效力的问题。从宪法序言与宪法正文的关系来看,我国现行宪法序言作为独立的宪法组成部分,其本身不但具有法律效力,并且具有高于宪法正文的效力,同时对宪法正文也具有约束力。宪法序言对宪法正文的内容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2.
论紧急状态下的宪法效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国家遭遇到威胁其生存的紧急情况时 ,一般都要通过行使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紧急权力来摆脱危机 ,恢复正常的宪政秩序。对这种紧急状态下的宪法效力的理解应当从宪法规范本身的价值出发 ,既不能因为紧急状态的出现而完全否认宪法的权威 ,也不能坚持宪法的绝对至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在强调分权制约和人权保障的基础性价值的前提下 ,才能够在紧急状态与宪法效力之间寻得适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李军 《政法论丛》2004,32(6):13-16
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一直就是法律行为理论中较有争议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意思说、信赖说、折衷说、规范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 ,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是意思与法律规范的结合 ,行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关于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 ,从而使之产生法律行为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审判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型案件,在对这些案件进行司法适用的时候,就宪法是否具有司法适用效力的问题,出现了比较大的争议,许多学者提出了当前应该逐渐开放宪法的司法适用效力,向传统的宪法不具有司法适用效力的观点提出挑战。本文就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5.
英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宪法,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从其形成的思想根源挖掘其形成的独特历程,其中契约论对英国宪法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论宪法基本权利在民法中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宪法之控权品质,宪法基本权利对民事立法、国库行为中的给付行政、民事司法解释和法院填补法律漏洞之行为有直接效力;宪法基本权利对国库行为中的行政辅助行为和行政营利行为、私人间民事行为仅有间接之效力;宪法基本权利对民事司法解释有直接效力,对法官造法及法院填补法律漏洞有直接效力。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不是政治口号,是重要的宪法规范;依法治国的权力主体是人民,义务主体是政府;依法治国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和政治上的合理性;依法治国植根于社会的客观实际;依法治国有特定的对象、时间和空间效力;反对把依法治国庸俗化。  相似文献   

8.
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规范,不仅拘束国家公权力,而且随着国家功能的变迁以及现代宪政理念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挥法律效力。由于宪法是由不同特性、不同形态的具体规范所组成,每一具体宪法规范法效力的实现在方式和程度都并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规范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予以判断。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探究“规范效力”的概念以及得以谈论宪法规范效力的一些前提问题,说明宪法的规范效力以及其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分文首先针对“规范效力”的意义做初步的界说,并讨论一些使得宪法规范效力得以成为问题的先决条件,这其中包含对于宪法历史型态的简单说明,简单分析形成宪政主义宪法的社会条件以及该型态宪法目前遭遇的挑战,由于社会系统论对于宪法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分析非常精辟,本文在描述与分析现代宪法发挥规范效力的社会条件之后,将转向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说明现代宪法作为法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桥梁”角色,并藉此省思“宪法规范效力”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宪法基本权利的民法效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传统宪法理论中 ,宪法只以国家权力作为约束对象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不能适用于私法领域 ,但现代德、美等国宪法理论将宪法效力逐渐向私法部门拓展 ,这是现代宪法发展的普遍趋势。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由于对宪法的功能认识不清 ,在民事领域中如何适用宪法规范的问题难免存在简单化的倾向 ,即对适用的条件缺乏细致的分析。事实上 ,宪法规范在民事领域的直接适用是有条件的 :在普通法对具体事项缺乏相应规定时 ,司法机关可以适用宪法基本权利条款 ,这时能起到填补立法空白的作用 ;宪法规范与其他法规范相冲突时 ,可以直接适用宪法规范 ,这时能有效地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 ,维护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完善宪法文本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社会建设目标。从法治视角看,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心是社会运行机制的和谐。宪法文本在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建构现代宪政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宪政制度的发展,人们有两种基本的需要:一方面,人们希望制度本身在宏观上具有合理性或现代性;另一方面,人们希望制度能够直接满足个体的需要。有必要依照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宪法文本。  相似文献   

12.
宪法理解与宪政的建立和巩固——一种宪政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之维系和宪政之建立与巩固,有赖于对宪法的复合式理解。宪法的内容构成、属性、层次以及宪政之建立与巩固过程,都是多元化的。宪政经济学视野下的契约宪法观、协作装置宪法观、惯例宪法观与自发生成的制度宪法观都把宪法简单化与单一化。要建立和巩固一个宪政体制,宪法的制定必须与某一共同体的惯例保持一致,同时,宪法必须具备稳定性、有效性、效率性。  相似文献   

13.
王菁  张正 《河北法学》2012,(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
对于宪法解释的概念、我国宪法解释的实践,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但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现实的担忧和完善的渴望。用问答的方式,从宪法解释的含义出发,通过思考宪法解释主体和客体的维度,来限定宪法解释的概念;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的实践与否、实践的次数进行整理,来分析我国宪法解释缺失的原因;通过总结我国宪法解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完善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制度。期望通过思考,改变我国目前宪法解释进退维谷的困境,使我国的宪法解释在层层浓雾中透出一丝希望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平等:和谐社会之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邓世豹 《法学论坛》2005,20(4):70-7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平、宽容、开放与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平等是支撑和谐社会之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平等。当前社会中不平等现象是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保障平等适用法律,还要消除法律歧视,更要通过立法禁止歧视。  相似文献   

15.
宪法解释的功能、原则及其中国图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苗连营 《法律科学》2004,22(6):34-42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宪法解释是宪政理想现实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功能就在于宪法的适用,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只能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历史解释原则和共时解释原则皆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但它们在我国目前所能发挥的功能都是非常有限的,且难以得到实证支持。"宪法该由谁来解释"这样的问题只有在宪法得以真正适用之后,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欧盟宪法的出现,为欧洲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预示着法律在区域层次的治理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宪法为何能产生,这种新的法律诞生的背景是什么?这样一部旨在独立国家主体间调节的亚国家主义性质的宪法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它又将遭遇什么问题?本文试图从欧洲治理以及欧盟宪法的性质特点、目前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其前景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国华 《法学论坛》2005,20(4):91-94
和谐社会乃宪政国家之基础。所谓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即指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于宪政国家建设的助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助动性和积极性集中体现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有助于宪政国家所必需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形成。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促使社会各阶层的融合与团结,就是要推动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就是要塑造公平与正义的公民文化,就是要构建规范、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机制。而所有这些,都是宪政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高轩 《政法学刊》2003,20(3):30-32
英美法系国家的宪法监督权,通常由普通法院和专门机关来行使,这些机关均享有宪法解释权和适用权,宪法监督主体享有宪法解释和适用权是行使宪法监督权的关键和保证。  相似文献   

19.
沈桥林 《政法论丛》2013,(1):93-102
清帝逊位之初十几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史。国民党试图凭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袁世凯或明或暗地破坏该法,欲使中国社会回归传统,让自己君临天下。然而,最终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何也?在袁世凯,大概因为封建传统思想严重,过于迷信武装的力量和政治手腕,以至于公然逆民意和历史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民党,大概因为没有真正接受宪政文化的洗礼,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时局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以至于不知不觉地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诉权入宪: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人权的重要内容,是公民获得司法救济、实现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诉权启动的司法审判程序是保障人权实现的最有效的机制。从宪政的角度把握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诉权入宪作为宪政实现策略的实践意义,必须首先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诉权,提升诉权的保障水平,并通过诉讼法和实体法对诉权加以具体化和规范化,完善诉权的宪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