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管是低收入者,还是高收入者,似乎对"贫富混居"这一政策都不可接受,这一点或许在兰州市政府的意料之外. 而且,就算政府在土地出让时对房地产开发商降低一定幅度的土地价格,要求开发商开发出一定比例的限价房,但是这能够保证开发商会拿出好的房子给低收入者吗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作为股东的房地产开发商与项目公司人格独立,即使项目公司解散,通常也无法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承担责任,房地产开发商获得了有限责任的庇护。项目公司的"短命"现象并不符合公司永续存在的特征,房地产开发商涉嫌滥用了项目公司的公司人格。从常理出发,房地产开发商是项目公司的所房地产项目公司,是作为股东的房地产开发商专为开发特定的房地产项目而成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股东以资金或是土地使用权入股建立项目公司,以开发特定房地产为其经营目的 ;各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由公司章  相似文献   

3.
曹天健 《法人》2013,(1):64-65
以租代征、占用耕地是许多地方政府常玩的把戏,而江苏沭阳的一个乡政府则把这种把戏玩到了极致——在租用的149亩耕地上大搞房地产开发,甚至把乡政府也搬进了违建房屋,而租卖所得的巨额资金至今去向成谜"你能想象吗?一个乡党委书记竟敢在没有任何主管部门审批、也没有任何书面合同的情况下,将149亩好端端的耕地拱手送给开发商开发房地产?"不久以前,一封按着鲜红手印的实名举报信放在了《法人》记者案头——江苏省沭阳县峁圩乡青坊村及和睦村数十名村民实名举报该乡原党委书记刘周清私卖土地、涉嫌贪污腐败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VOlCE声音     
《法人》2014,(2):11-11
“有腐收,就有宫商勾结。房价高企,政府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但是,如果开发商没有背景,没有行贿,哪有那么多腐败官员?房价哪能长期居高不下?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哪能用万亿计?”  相似文献   

5.
王娜 《法人》2005,(2):74-76
政府的一句"不再扶持",让高枕无忧了七年的京城房地产业彻底惊醒.对于开发商们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融资过冬"更要紧了一月的北京透着彻骨的凉意,走在三九天的街头,北京市通州区某房产项目开发商陈先生深深地吸着一口口凉气,不过,在他的心里,有比这天气更寒冷的东西.自2000年从事房地产业以来,陈先生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开发了两个楼盘,目前正经营着一个不到20万平方米的项目.在资金密集、大腭如云的房地产行业里,像陈先生这样的开发商就属于"小不点"了.每周一,陈先生都要组织公司的高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热的兴起,我国沿海开放地区逐渐引进港、台及海外一些房地产开发的通行做法,楼花按揭便是其中之一。楼花按揭源于香港,它是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以下称开发商)和购房者三方共同参加房地产经营开发的一种融资业务活动。楼花按揭走进现代社会生活,不仅为我们解决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给传统民法学中的抵押权理论带来了新思考。 一、楼花按揭的法律性质 楼花按揭是香港法上的概念。所谓“楼花”是指没有建成的楼宇,那些尚没有任何地面建筑的已奠地基亦被视为楼花。依香港法律,楼花是可以买卖的,买卖  相似文献   

7.
正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教育地产,其实就是购房者买单、学校卖品牌、房地产开发商受益的一出剧目。在中国流传2000多年的"孟母三迁"故事有了现代版本,为了让子女上一所好学校",现代孟母"不惜代价,以各种方式追逐学区房。商机之下,引入名牌学校的教育资源已成为不少房地产开发项目创造销售神话的不二法宝。但神话一旦突破法律的边界,纠纷和官司也会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8.
谢良兵 《法人》2004,(1):88-90
虽然,全国的房地产商众多,仅北京就有3千多家,但注册拥有全国知名品牌的房地产开发商却少之又少。在北京通过认定的173件“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件是房地产商标。这里不仅有开发商对知识产权的漠视,还有目前我国房地产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当中存在许多瓶颈等原因。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为应付资金紧张,需要进行融资,并以在建工程进行抵押。为确保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债权并优先清偿,商业银行等债权人一般会要求开发商出具"承包人放弃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承诺书或者直接与开发商及承包人签订一个三方合同,要求承包人放弃"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那么承包人自动"放弃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效力究竟如何?一、优先受偿权可否承诺放弃的三种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0.
陈真诚 《法人》2008,(11):8-9
在一些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转让、并购等方式退出了房地产行业的同时,一些拥有资源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同样面临机会中的风险,难以高枕无忧。杨国强的多元化战略会成为碧桂园的救赎之路吗?  相似文献   

11.
聘政府工作人员当"开发顾问"、在土地费上做文章、少交基础设施配套费、送钱物"摆平"政府官员后逃避项目抵押金、"套"住银行获得贷款、雇用"黑社会"成员强行拆迁……日前,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向媒体披露了他们违规开发房地产的内幕。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读者栏目:您好!我们是河北省保定市万和城B区底商部分业主。在2011年~2013年间我们购买了保定隆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预售的万和城B区底商。开发商为了利益,利用合同约定面积与房管局测绘部门测绘面积的巨大差异,欺诈我们10%~17%的房款。在预售房屋时,开发商以底商分摊系数为5%核定建筑面积、单价和总价与我们签订《商品房买卖协议书》,收取全款并将数据备案。2013年11月23日,我们违背真实意愿换签《商品房买卖合同》。其中,该《合同》第5条规定,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瞿林昌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 由于打抱不平的性格,他不知不觉成了义务代理官司的角色.1994年3月,他的女儿向一家房地产开发商预购了一个门面,一共交了30多万元;到了交房的时候,那家房地产公司却根本没有建房资格,当然也就没有房子可交.女儿平时又忙,想打官司又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瞿林昌于是自告奋勇的当起了女儿的代理人,查资料、搞咨询,忙得不亦乐乎.胸有成竹后,他将这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告上法庭.1998年4月终审判决下来,他们终于胜了诉,但开发商却赖着不还钱.瞿林昌又用了三年时间四处奔走,追讨债务,终于拿回了全部本钱和利息,瞿林昌好好过了一把"律师"瘾.  相似文献   

14.
林海 《检察风云》2013,(22):76-77
王先生:余律师您好!半年前,我们跟开发商签了合同,在上海买了套一手房,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总房价款为人民币400万元。开发商的法定代表人张经理在收取我们10万元定金后,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离奇的要求:“我们开发商只要你100万元,剩下的钱打到陈先生的账户上。”  相似文献   

15.
林哲 《公民与法治》2008,(10):34-34
于清智,现任河北宏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理事会员、河北省房地产协会会员、沧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沧州市慈善协会理事会员、沧州市运河区政协委员、沧州市公安局特邀督察员。他从事建筑业、房地产行业多年。先后创立了河北宏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沧州宏宇建业有限公司、沧州市宏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沧州运西力达建筑设备租赁处等多家实业单位,有着辉煌的事业,也有着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朱大鸣 《法人》2010,(9):24-26
开发商不会挑战政策调控者的决心,既然中国是政策市场,开发商们早就适应了接二连三的调控。没有正确的思路解决房地产供需失衡,再多的新政策也没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7.
微风 《经济与法》2002,(5):15-17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尽快筹集资金,收回投资利润,在以预售方式销售房屋的同时,借鉴香港、台湾等地区地产销售的经验,出现了一种新的商品房促销方式——商品房包销。这一促销方式的出现,对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搞活房地产市场,发挥房产包销商的特长,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异化的房改政策公民享有居住的权利,这是基本的生存伦理。国际公约对公民的居住权也多有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市居民的个人住房由国家统一安排。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买卖,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国家统一安排公民住房制度使得我国的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房地产开发商恶意损害购房者利益所带来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则司法解释,意图以惩罚性赔偿责任来威慑、规范开发商的销售行为。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该司法解释缺乏存在的依据,其法律效力值得怀疑。如果回到既有的法律框架内,只要区分购房者身份,严格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仍可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这也反映出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该司法解释时未能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20.
《法制与经济》2005,(1):62-62
编辑同志: 我于2001年在张家围地段购买了由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一套三室二厅的商品房,房款早在2001年8月购买时已经付清,房屋已经装饰并入住,购买合同约定在交房后5个月内办理房产证,但直到2004年年底,开发商还没有办下产权证,经多次联系,开发商总是以种种理由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