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1927年鲁迅坚辞中山大学教职的原因,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顾颉刚从厦门大学来中山大学任教,鲁迅不愿与其合作共事.但这只是一个加快他辞职进程的催化剂,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是广州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鲁迅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然辞职.鲁迅善于斗争,注意在具体的斗争实践中保护自己.他并不直截了当地以国民党背信弃义、同室操戈,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一事实作为辞职的公开理由.由于有了顾颉刚的到来这个借口,鲁迅遂坚决辞职,离开广州.  相似文献   

2.
改造中国社会是鲁迅一切思考和行动的最终落脚点,其中又以社会人的改造即"立人"为其首要途径."立人"观是贯穿了鲁迅一生有关中国社会改革的全部思考的基础、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这种"立人"观体现在他早期关于自然科学和(文艺)文学的论著中.本文意在通过对鲁迅早期有关自然科学和文艺(文学)论著中体现出来的"立人"思想的考察,分析它对中国当代生活中出现的诸多有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4.
像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胡乔木也非常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在他家里众多的藏书中,鲁迅的书籍占了相当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同时期的鲁迅全集、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和各种单行本.胡乔木在许多场合都热情地宣传鲁迅,在他的文集中专讲鲁迅的文章就有《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战士》、《鲁迅对中外文化的分析态度》、《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来纪念鲁迅》等,散见于其他文章中对鲁迅的评论就更多了.他不仅对鲁迅研究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且关心、支持鲁迅著作的出版.胡乔木严肃地捍卫鲁迅的旗帜,他曾说:“鲁迅的旗帜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两位伟人.毛泽东是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文学造诣很高.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同为思想家,毛泽东与鲁迅看问题都很深刻,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党对鲁迅非常信任,非常尊重,在关键时刻给他以力量和支持;鲁迅则不遗余力地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为党而奋斗.本文概述的是中共与鲁迅交往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余裕"美是鲁迅散文的魅力之一.鲁迅从日本夏目漱石倡导"余裕"小说得到启发,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夹杂闻笔、"游离"题旨、舒缓语句.鲁迅散文的"余裕",有一种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是对现代散文艺术规律的不懈求索和虔诚守护.  相似文献   

8.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8,(3):113-117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前者创作成就超过后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9.
王灿 《党史纵横》2001,(3):29-29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读书人家.童年时期的鲁迅,衣食无忧. 鲁迅13岁那年,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曾是清朝翰林学士的祖父不幸坐牢,父亲又生了重病.少年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在当铺,他将衣物或首饰递到高他一倍的柜台,然后在侮蔑的眼神中接了钱币,再到药店,在与他齐头高的柜台上买了药,返回父亲身边.  相似文献   

10.
散木 《党史博览》2007,(3):24-25
长期以来,《鲁迅全集》是书店里的常销图书,而《鲁迅全集》每一次的新版也都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力推出的,尽管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综合了最新的收集和考究成果.这倒又让人想起第一版《鲁迅全集》出版时的情形,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当年第一版《鲁迅全集》竟是由一家"地下"和"民间"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个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现代杂文的先驱;一个是现代文坛巨匠,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他们就是鲁迅和郭沫若.就是这两位文坛巨擘,曾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结下了缕缕笔墨情.鲁迅比郭沫若在文坛上成名要早.1920年郭沫若正在日本东京留学,他在国内寄来的刊物《学灯》上,第一次阅读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就觉得鲁迅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不由产生了敬佩之情.1926年,鲁迅参加了北京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同年8月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此时郭沫若正在广州大学(即中山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他得知鲁迅遭通缉的消息后,便马上同广州大学校长协商,极力举荐鲁迅担任广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后由于各种原因,鲁迅去了厦门.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试图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以突破传统文体的束缚,在颠覆既有文体的同时寻找更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形式,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体世界.而在对传统文体的颠覆中,鲁迅的文体又经常是以杂糅的形式出现,鲁迅杂文集中就既有小说、散文诗、散文、论文,也有狭义的杂文.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为鲁迅作品进行全面文体分类的全集,由于鲁迅文体的杂揉性也使这种分类具有巨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不仅在思想和行动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就是在鲁迅日记中对于这种联系也有鲜明的表露和翔实的记载.仅在鲁迅日记中记载的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就有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3人.不妨在这里将其所记载的情况和有关内容记述出来,我想这自然也是大家所热切希望知道和最为感到欣慰的事.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宁夏区党委、政府和全区各族人民在“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蓝图壮丽、前景诱人,但宁夏条件有限,极具挑战.因此,我们要善于变劣势为优势,扬长避短,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翻译和介绍爱罗先珂作品最早最主要的作家.憎恨充满罪恶、不平等的世界,对旧世界的攻击不遗余力,作品充满直率、激烈,是鲁迅与爱罗先珂友谊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力求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为"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两课"教学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三进"方面创造新的更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其杂文和散文诗<野草>中,还零散地存在于他的小说<伤逝>中.本文将从文化哲学、生存哲学以及哲学美学等角度探寻其哲学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于1936年不幸病逝.其实,鲁迅先生是这年10月19日凌晨5时20分突然死亡的.去世前两天,还在写作,还去访友,进书店.17日傍晚,周建人往视鲁迅,见兄精神很好.鲁迅还与之谈及搬家之事.当夜,鲁迅气喘复发,请日本医生须藤注射,病情急剧加重,遂停止呼吸.  相似文献   

19.
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郭沫若.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发了财就气粗,升了官就不认人,便是一种可憎可厌的世相。对此,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篇中,一针见血地斥之为“一阔脸就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