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直被认定为孙中山所言。其实该语句既非出自孙中山之口,也非出自孙中山之手,而是从《总理遗嘱》中精缩出来的,《总理遗嘱》又是汪精卫等写的,孙中山听后,认可签字同意的。1925年3月14日《晨报》第2版《筹备中之孙文丧务》一文中写道:“……灵堂,正中供奉孙  相似文献   

2.
订立 孙中山遗嘱的订立过程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汪精卫临时草拟根据汪在《“接受总理遗嘱并努力履行之”提案》所作的说明,1925年2月24日,汪精卫同孙科、宋子文和孔样熙4人一起到孙中山病榻前请求订立遗嘱。汪精卫说:“去年1月1日先生由天津进京时吩咐过几句话,他积四十年革命之日的,是求中国之独立、自由、平等……除这句话以外,先生此时还对我说明革命的方法,要特别注重两点:  相似文献   

3.
家事遗嘱     
1925年2目24日,孙中山(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866——1925)病危的,留下了一份《家事遗嘱》:“余因自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急。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3月11日,他在上述口授的遗训上补签了名字,次日便溘然长逝了.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奔走呼号,艰苦奋斗四十余年,功勋卓著.但他终生廉洁,从未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置办过田地产业。他任过国家临时大总统,可谓高官,但从未追求厚禄。临终时留下的遗物只有自己生前的一些衣物,两千多本书籍杂…  相似文献   

4.
世纪声音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时间:1925年3月11日 作者:孙中山 解说:1925年3月11日,为中国民主革命奋斗了一生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去世前一天亲笔写下著名的“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5.
刘明钢 《广东党史》2011,(11):51-52
鲁迅从来没见过孙中山,也很少论及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而专门评论孙中山的文章更是只有两篇。其中第一篇就是写于1925年3月21日的《战士与苍蝇》。该文最初发表在3月25日《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14号,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古老的北京,辽阔...  相似文献   

6.
封面所刊照片,为宋庆龄、何香凝、向警予同国民党女党员代表1925年4月17日在孙中山故居前的合影。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决心完成这位革命先驱者未竟的事业。在此期间,她在何香凝的陪同下,往来于南京、上海之间,一边积极参加孙中山的殡殓、移灵等活动,一边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临终遗愿和三大革命政策。孙中山逝世后,由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组成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全市范围内及外省市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悼念和宣传活动。3月22日,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青年妇女部部长助理…  相似文献   

7.
正《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是孙中山的国际法律顾问林百克撰写的一部叙述孙中山生平的著作,译者根据美国纽约世纪出版公司1925年译本译出。全书按照时间顺序,把孙中山从幼年到晚年的活动分为9个时期,叙述每个时期孙中山亲历的重要事件。作者撰写本书,主要是根据孙中山口述  相似文献   

8.
正宋庆龄:完成孙中山亲临东北的遗愿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和1924-1925年两次北上时,孙中山都曾计划到东北对白山黑水进行实地考察,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阻挠,以及疾病的拖累,孙中山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1929年和1931年,宋庆龄两次途经东北,弥补了孙中山的遗憾。1929年5月15日至18日,宋庆龄在从德国途经苏联回国,经东北转赴北平(北京)参加孙中山奉  相似文献   

9.
为官者,既要讲政绩也要追求“家绩”。这里说的“政绩”,并不是某些人搞的“虚政绩”、“假政绩”,而是指为官者做出的实实在在的政绩;这个“家绩”,则是指为官者管家治家的“成果”与“成效”。政绩与“家绩”,如同两面明亮的“镜子”,能映照出一个为官者,是高风亮节还是利欲熏心,是勤政为民还是尸位素餐……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病危时,留下一份《家事遗嘱》,其中写到:“余因尽瘁,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0.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2-32
正"同志"称呼从何而来?它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书稿中出现的"毛主席"字样,通通被圈去,改为"毛泽东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想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随后,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  相似文献   

1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不久,廖仲恺被戕.孙、廖之死,让历史走进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躁动不安的时段,不仅将国民党置于有多种走向、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岔路口上,也让孙中山手创的黄埔军校,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简讯     
《湘潮》1987,(1)
△最近,湖南安化县委党史办又征集到一件珍贵革命文献:《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同学录》,是研究北伐军第二军的珍贵史料,鲜为人知。《同学录》于一九二六年二月出版,按秩序分七个部分,内有孙中山遗像、遗嘱,廖仲恺遗像,军长谭延  相似文献   

1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一心追随孙中山北伐的建国军川军第一师中将师长贺龙,正驻军在津澧一带。听到噩耗,十分悲痛,他命令官兵停止办公和操练一日,降半旗三日致哀。孙中山的逝世,使革命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复杂。各派势力你争我夺,愈演愈烈。湘军总司令、湖南省长赵恒惕借口“湘人治湘”,逼走了川军总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2,(12):22-23
2010年1月7日,孙中山次女孙婉的干女儿、美籍华人司徒倩女士从美国发来一个电邮,打开电邮后,我惊讶地发现在她发来的孙中山家族的旧照片中有一张宋庆龄亲笔签名的孙中山半身像片。司徒倩女士在来信中这样写道:“1925年3月,国父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亲笔签名在国父的一张大照片上,  相似文献   

15.
早在辛亥革命后不久 ,伟大的列宁就曾在《涅瓦明星报》和《真理报》上发表《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 ( 1912年 7月 15日 )、《新生的中国》 ( 1912年 11月8日 )、《中华民国的巨大胜利》 ( 1913年 3月 12日 )和《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 ( 1913年 5月 18日 )等文章 ,赞扬孙中山的思想“是真正伟大人民的伟大思想”,辛亥革命的胜利说明“四亿落后的亚洲人……已经从酣睡中清醒 ,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孙中山则属于较早向往十月革命的中国人。1918年 1月 ,孙中山指出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27日.是宋庆龄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今年11月24日,则是刘少奇同志百年华诞。早在20年代初.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就互相知晓。从1925年“五卅运动”.到1941年“皖南事变”.这期间他们曾多次间接合作。他们盲接的交河则是从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开始。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数十载间接合作与直接共事的过程中.交往密切.友谊深厚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4月12日,上海10万市民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先生的…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10,(4):40-40
春秋时期的《国语·晋语四》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礼记》云:“同窗为朋,同志为友。”孙中山也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规定:"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作为代书遗嘱见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26日,应邀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其中谈到:根据2004年10月14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双方勘界  相似文献   

20.
国立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是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于1924年2月4日,在改组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提议并亲自创办的。1924年9月19日正式开学,并于11月11日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典礼。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廖仲恺在中国国民党第一届第71次会议上正式提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后经筹备就绪,国共合作期间在广州成立的国民政府于1926年7月17日下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广东大学创办及其后改名国立中山大学以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多位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中共“一大”代表和“一大”前入党的中共党员,纷纷到校任教或指导工作。对学校师生参加革命活动,树立优良的学风、校风,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特别是成为大革命策源地广州的一个重要阵地,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