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叙事的范围并不囿于狭隘的小说领域,它的根茎伸向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2,28(5):114-118
叙事理论的发展正经历着从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叙述学的转变 ,并从 9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叙述学的多种分支 ,从而扩大了其研究范围 ,更新了研究方法。提出审美文化叙述学这一新的学科分支的构想 ,意图使局限于叙述本文范围内的研究不仅涉及本文自身 ,而且扩展到与叙述本文密切相关的多重语境 ,从而进一步丰富叙述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张新军  杨慧 《理论月刊》2002,(10):19-20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为背景,讨论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叙事理论,认为“政治无意识”概念旨在解决叙事与历史的对立,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宏伟叙事重建合法性,建构后现代语境下激进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4.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5,31(2):80-86
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努力,标榜并正在不断实现着艺术与当代大众的广泛对话,其基本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艺术、艺术家和大众由此获得了共同体验和表达对于当代生活/世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态度的新的可能性.这种艺术的大众化努力,在与大众对话进程中将成功地架设艺术自身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通道,日渐改变艺术的传统职责,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现实生活方式向艺术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历程,是一颗被无数学术家和思想者嚼个不停的大泡泡糖,许多人自以为在以天下为己任,而实际上是以自己委任于天下,他们都从这颗泡泡糖上撕下一块,然后从嘴里吹出奇形怪状的泡泡,以博得喝彩.  相似文献   

6.
吴三冬 《求索》2006,(5):185-187
余秋雨赞扬范钦的藏书是“基于健全的文化良知”。但天一阁的藏书是不让人阅读的。本文对比古代西方私人藏书的开放性,从古代中西社会制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范氏家族藏书私而不公的原因;指出宗法制度和建立其上的儒家文化,导致我们的古人没有公共意识,只有家族权力认同,范钦藏书实为文化荒诞。余秋雨的意识中有一种文化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与宗法等级文化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以下简称《闺塾师》)是一部妇女史的译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作者高彦颐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原书是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所写的博士论文,本书的翻译者是李志生教授。虽然《闺塾师》是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党的执政理论研究,已发表的论著不少,但最近读到了陈家超、赵理富、唐岚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顿觉新风扑面,亮点闪光。该书从执政地位、执政思想、执政基础、执政宗旨、执政体制、执政职能、执政方式、执政能力、执政政策、执政作风、执政目标等十二个方面,较为透彻地论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论和较为深刻地总结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经验。回首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顺利还是挫折,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继续执政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规模最大、活态利用最好的人工水道,在华夏大地上贯通南北,沟通庞大水网,打破地域界线,催生城市文明,滋养两岸人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调研,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他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0.
陈伟东博士撰写的《社区自治 :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一书 ,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4年 1月出版。该书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安排与运作机制”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中国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按照统一计划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以及塑造人的行为模式 ,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 ;这种全能型政府模式是以政府垄断权力和资源为条件的 ,是以牺牲公民自组织能力为代价的。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12.
在“七一”讲话中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以此为契机 ,国内理论界迅速掀起了研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热潮 ,涌现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南京政治学院赵学清教授主编的《劳动与劳动价值新论》 (以下简称《新论》 ,解放军出版社 2 0 0 2年版 )就是一部在理论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专著。仔细研读此书 ,感到“新论”二字名副其实。1 《新论》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新论》以大纵深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揭示…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中小学第三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到来之际,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贺的好事、喜事,既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思维养料,又为大力宣传和推动民族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参考读物。有幸作为比较早的拜读本书的读者之一,深切地感到阅读的愉悦、精神的满足和思想的魅力。我以为,本书最鲜明、最突出、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匠心独具地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这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文化研究领域,身体可以说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形形色色的身体文化中,美国社会学者黛布拉·吉姆林博士的《身体的塑造——美国文化中的美丽和自我想象》(以下简称《身体的塑造》)一书因为它的选题而格外引人注目,它来自于对当代美国妇女身体实践的第一手调查,是一项从社会学角度关注妇女如何通过身体实践来应对文化规则的研究。登陆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网站,看到该书正在热卖。书店的推荐词声称:“该书以真实的女性声音,揭示了女性被迫面对美国文化不可企及的美丽理想时的复杂情感和理性抉择。这项女性主义研究明确、彻底地…  相似文献   

15.
从巫术到审美——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说:“人经过了几十万年才在进入人类生活方面迈出第一步,他经历了一个以巫术无所不能的自我陶醉阶段。”显然,弗洛姆所谓的“人类生活”,是指人类的文明时代,而那漫长的人类史前文化时期包括了“一个以巫术无所不能的自我陶醉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的感官逐步“人化”,也由于巫术的无所不在,人类的审  相似文献   

16.
198 3年 ,由云南大学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教师集体编著 ,朱宜初、李子贤任主编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问世 ,在当时全国同类教材中独树一帜。全书体现了从多学科角度研究民间文学 ,重视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文学的制约作用 ,力求从宗教的、民俗的、文化心  相似文献   

17.
亲和力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特征去调整教育策略,令学生对教学行为产生亲近感的一种能力。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被冠以严肃的、客观的标签,这虽然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但从学生视角来看,这种比较严肃的话语模式容易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语言的独特就在于作为文化的承载和表达手段,把文化中的其他要素融汇于自身之中,使文化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都能在语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文化在语言中的“共时折射”或“共时浓缩”。李树新先生的《开门七件事文化熟语探析》一文(发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底,广西大化籍作家班源泽先生的长篇小说《市长秘书马苦龙》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在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国内外知名作家的高度评价。小说以一个虚构的地级市——石山市为故事背景,通过秘书马苦龙一段段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今秘书群体的生活与思想状况,真实地披露了秘书群体中鲜为人知的一些内幕:在这里,高手如云,压力如山,  相似文献   

20.
杨向荣  雷云茜 《探索与争鸣》2022,(7):118-123+179
木心的《从前慢》不仅是一个怀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慢速审美”生存的镜像文本。当下《从前慢》以二次创作的方式被广泛热议,诗中的“慢记忆”书写隐喻了一种“慢速审美”理念,表达了现代人对加速现代性文化镜像的回应和反思。“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观念为对抗竞速文化下的新异化提供了一种美学反思路径。现代人提倡慢速的生活态度,呼吁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正反映出竞速时代的审美救赎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