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08,(5):86-86
《台声》:看你的作品,让人会有种梦幻且唯美的感受,很奇幻。你希望通过作品给观者传达怎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陶艺的历程不足30年。纵观这段发展,恰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步——从封锁到开放,从封闭到对话,目前正朝着有益于中国陶艺家健康成长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3.
黄威廉 《台声》2009,(5):28-30
我祖籍台湾新竹县关西镇深坑乡。上世纪初,父亲黄国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台湾外出谋生,先后在日本,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后定居大陆,担任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蚕桑系主任《详见《台声》200B年12期)。我1925年出生在南京,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与台湾有什么关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南京,父母不得不带着我们背井离当逃难到当时的大后方贵州。我在贵州读了7年书,直到大学一年级。后来,日寇又进攻贵阳,一度打到了独山,形势紧迫,  相似文献   

4.
牛瑜 《前沿》2014,(23):226-227
饮食文化是生存文化的核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蒙古族陶艺饮食器皿作为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诠释了其产生的地域背景、文化背景、工艺背景。  相似文献   

5.
郑坚 《台声》2010,(1):1-1
<正> 又到了迎新送旧时辰。将迎来的新年是21世纪10年代的开始,而将送走的是21世纪的00年代,其时标意涵更深更远! 即将逝去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经过改革开放而发展迅速的中国被全球公认是头条新闻、首件大事。积弱百余年的中华,已成为引领世界走出经融危机的头号功臣,作为在台湾的河洛子民——中华优秀好儿女,能不与大陆祖家的13亿同胞兄弟共振奋、共自豪吗?  相似文献   

6.
杨谊兴 《台声》2014,(2):104-105
2014年到来之际,北京福建水产农特产商会于2013年12月29日在北京再一次迎来了台湾尊贵的客人——台湾青莲党丰席何俊元先生及发展部部长陈世埔等一行。《台声》杂志协作理事会副理事长、商会会长叶华贵与何俊元主席一行就架设海峡经贸发展桥梁,发挥平台建设职能,开拓食品行业市场、实现两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取得了意向性的成果。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监事长黄新兴,常务副会长吴永强、杨杰,执行副秘书长杨谊兴等参加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7.
易靖茗 《台声》2011,(10):68-71
9月16日,由来自台湾的21名获奖选手组成的“龙脉相传·共创未来——2011创意中国研习营”,结束了最后一站——上海站的行程,返回台湾。自此,由台湾《两岸彝报》和《台声》杂志共同举办的首届“写给未来的一封信”征文比赛活动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8.
梁爽 《台声》2014,(2):75-75
小学时,对台湾的印象在语文课本的《日月潭》里,在《外婆的澎湖湾》的童谣中;初中时,隐约征邓丽君“靡靡之音”里,在琼瑶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里;高中后,听过了张震岳的“忠孝东路走九遍》,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大学时,认识了那个来自淡水擅长“绕舌”曲风的周杰伦,看过了李安拿下首个华人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曾几何时追看过《流星花园》后去校园操场看流星雨……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8,(5):84-85
《台声》:请您介绍一下,莺歌陶瓷博物馆创建的背景是怎样的?它所要秉承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尤拉 《今日上海》2013,(7):51-53
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影《人鬼情未了》中双人共塑的经典场景依旧是浪漫爱情的最佳代言。如今,上海街头也出现了不少陶艺DIY的小店。这个周末,不如和他(她)共赴一场与陶瓷的约会吧,浪漫尽在不言中。  相似文献   

11.
刘建林 《台声》2014,(1):50-51
2013年是我与《台声》杂志结缘的第二个年头。在写了名胜古迹后,突然觉得应该用自己擅长撰写历史人物的方式去诉说台湾。就这样,我开始了用历史人物触摸台湾历史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13.
林承铎 《台声》2003,(1):20-21
我是1998年到北京的。那一年刚到祖国大陆,人生地不熟,虽然说对周围的环境都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但是,对于当时就读的母校中国政法大学所招收的台湾本科学生,我还是头一位,尤其是母校的本科生院与研究生院是分别处在北京的卫星城昌平县(现改制为昌平区)与海淀区的蓟门桥,所以当时的我,距离市区是比较远的,而且在昌平,没有半个老乡,所以也就没有机会泪汪汪。自然而然,对于自己生长的家乡台湾,有着相当程度的想念。那时候对于台湾的新闻或是时事动态,基本上来自于中央电视台,因为祖国大陆很大,中央电视台要报道的省份很…  相似文献   

14.
吴彤 《台声》2003,(1):34-35
《台声》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当我手捧着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杂志时,与别人相比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在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台湾网站大规模改版后重新开通了,像是披一身朝霞的孩子,面对着精彩的世界。而《台声》杂志此时已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了。就是在这个时候,《台声》与中国台湾网的手握在了一起———是《台声》的领导们作出了富有远见的决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共同携手发展,让《台声》插上网络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台声》与中国台湾网进行合作,作为中国台湾网来讲感到由衷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15.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1,(1):3-3
新年到了,北京的雪却迟迟未到,台北的冷在几天里却超乎往常,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新年最纯洁的渴望,还有,久存心中最圣洁的祝福。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1,(2):3-3
在北京,一直等雪,近百天了,雪没来,兔年到了……这不,我们紧忙慢忙,收拾打扫完虎年里留下的叮叮当当,以崭新的心情,把自己——《台声》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随喜人的兔兔,来给您拜年来啦——  相似文献   

18.
蒋碧辉  王培珊  程朔 《台声》2014,(1):94-95
开栏的话 各位读者、各位台生、各位朋友们,你们好! 自2014年元月起,《台声》杂志将为在大陆学习、生活的台生们提供一个吐露心声、彼此交流、加强联络的平台,她名字叫做《台生聊聊吧》,一个新专栏呵。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台声》2011,(2):108-108
浙江袁先生来信:《台声》编辑你好,我也算是台声的老读者了,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呀!现在可以个人赴台湾旅游吗?还想了解一下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0.
郭平坦 《台声》2003,(1):15-16
《台声》创刊20周年了。我是1985年被选为全国台联专职副会长的。当时《台声》已经由郑坚等同志创办,初具规模。因工作需要,我分别于1985至1986年、1988至1995年兼任《台声》杂志社社长,先后与《台声》共度10年。《台声》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阵地《台声》是由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的民间团体———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杂志,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增强乡亲情谊为目的,发挥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时有“台湾人办给台湾人看”的意见。但我觉得和平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应动员一切力量,建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