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禹康 《党史纵横》2009,(11):10-11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多卷,洋洋四千余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书,一是兴趣使然,二是为现实计。他在阅、批史书的同时,常常把从中获得的史料连同自己的心得绘声绘色、富有哲理地运用到他的谈话、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多卷,洋洋四千余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书,一是兴趣使然,二是为现实计。  相似文献   

3.
黄禹康 《党史博采》2006,(3):40-41,43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3200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是领袖,而且也是书卷气极浓的读书人。他终生以书为伴,以书为友,以书为膏粱。他尤爱读史书。他不光是读,而且是研究,是评点,是紧密联系现实的分析与思考,是以史为镜进行借鉴和比较。所以,毛泽东的读史,实际上是“治”史。在毛泽东读过的史书中,最重要的是二十四史。对于这样一部长达5259卷,约4000万字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不仅从头至尾进行了仔细通读,而且对其中许多卷、章、节竟反复研读了四五遍之多,留下了一串串极富哲理而又耐人品味的故事。在读《史记·张仪列传》的时候,毛泽东从苏秦对张仪的冷漠接待…  相似文献   

6.
徐中远 《党史文苑》2012,(19):53-54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它是工作人员根据毛泽东阅读中国古籍的实际需要,于1952年添置的。毛泽东特别喜爱它,每次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和调查研究时,都嘱咐工作人员带上这部史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读到哪里。无论在住地的办公室里、在外出的火车上,不分白天、黑夜,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他凝神静气地读《二十四史》的身影。这部《二十四史》与毛泽东朝夕相伴24年,毛泽东对其堪称手不释卷,阅读之刻苦,阅读遍数  相似文献   

7.
明察历代政治得失,以驭现实治乱风云,是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的突出特点。毛泽东读史,有其明确的现实目的和价值取向。他是把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领导现实运动走向胜利的三个条件。因此,他在阅读《二十四史》时,尤为关注的是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治乱兴衰、成败得失的根由,以及有关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继而从中寻绎经验教训,以为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1,(30):60-61
毛泽东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从《尚书》到《诗经》,从《论语》到《孟子》,他都熟读成诵。他在演讲、讲话和与人交谈时,常常上天入地,海阔天空,纵横古今。对于国学典籍,他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了如指掌。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整整17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了。他的史论常常石破天惊,他的史识往往发人未发。  相似文献   

9.
1.《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作者:徐中远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编辑推荐:一部《二十四吏》,与毛主常朝夕相伴24年。就是在主席生命的最后粤月.许多个夜晚.在灯光的陪伴下,他还聚精会神地读着《二十四吏》。翻开这部《二十四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计多顷面上都留有主席当年阅读时的批画符号和批注文字。  相似文献   

10.
杨义 《党的建设》2011,(12):61-62
毛泽东一生批阅《资治通鉴》十几遍,通读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历史思维已经成为他的政治思维和诗词思维的重要运思形式,诗中蕴史,诗史合壁,出入古今,他的诗词饱含情怀。  相似文献   

11.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2.
每逢节假日,子女们来团聚,是毛泽东的一大乐趣。他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聊聊天。毛泽东最爱和子女们谈的话题是读书。他总是希望子女们能多读些书,多掌握些知识。 岸英的爱人刘松林是学历史的。一些年代、朝代她老是搞不清,在谈话中,她总把这个年代的事串到那个年代。毛泽东常常笑着说,你一下子就把历史抹掉几千年。历史是毛泽东最精通的学科之一,他以通读二十四史闻名于世。他从思想上要求松林注重对历史的学习,也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并亲自为他开了一些学习的书目,《资治通鉴》、《前汉书》、《后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出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梦》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说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极深的史学造诣,令许多同他有过接触的中外人士惊叹不已.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博览群书,尤其酷爱阅读历史书籍,中外史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从世界通史到名人传记,几乎是无所不读.他不但注意从历史和古籍中吸取鉴借和营养,而且重视将这些丰富的历史遗产运用到现实当中去.翻开《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在这130  相似文献   

15.
<正>鉴古可以知今。历史巨人毛泽东一贯强调"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读历史。《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中著名的"前四史"之一,更是他反复研读的对象。据统计,毛泽东晚年读的《二十四史》文本,写下批注文字的共有15种史198条,3583个字。其中对《三国志集解》的批注文字就有25条,1739个字,几乎占了所批字数的一半,可见毛泽东研读《三国志》所下功夫之深!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认真研读他深刻精到的批注文字和有关讲话,至今仍有醍醐灌顶的深深教益。  相似文献   

16.
明镜篇     
《湘潮》1987,(4)
“活到老,学到老”,是毛泽东常常称道并躬行不移的一条准则。毛泽东认真看书学习是有名的。到了晚年,他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学习追求知识的精神丝毫未减。1975年后,他还重读了“二十四史”和鲁迅的一些杂文,还看过《考古学报》、《历史研究》等杂志,并且提出给他印大字本《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到1976  相似文献   

17.
《古文辞类纂》是毛泽东很爱读的古籍线装书之一.全书他读过很多遍,写下的批注文字达16条.毛泽东读书不尽信书,而是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看法就表明什么看法.比如他读苏洵((明论》、《(谏论》下、韩愈《与崔群书》等后写下的批注,就是用唯物辩证分析方法读书的生动体现.对于书中的内容,毛泽东总是历史地、唯物辩证地、具体地进行分析,从不死读书,也不唯书,这是他读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76年8月26日,重病在身的毛泽东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来到自己的书房。他稍事休息了一下,就扫视着那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提出要看一部书,一部已跟随他老人家刀多年,不知已看过多少遍的书──《容斋随笔》。工作人员一时没有从他那浩繁的书架上找到,便匆忙到北京图书馆借了一套。过了5天,这部书又用大字体印出来了。但毛泽东病情急剧恶化,不能再看书了,不几天就与世长辞。《容斋随笔》,是清代乾隆59年(1794年)重刊的。当年延安马列主义研究所图书室珍藏有这部书。毛泽东偶然借得,从此爱不释手,无论战争多么激烈,工作多么繁忙…  相似文献   

19.
在毛泽东阅读过的大量历史典籍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他情有独钟、最喜爱读的史书之一.毛泽东谈论三国故事纵横捭阖,如数家珍;他谈及三国人物也是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虽然他所说的、写的多是片言断语,但反映了毛泽东敢于反传统而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一部完整的史书同济大学教授后培青;《毛泽东年谱》不是普通的史料书,而是撰写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完整的史书。这部史书的特色有三:一是史料翔实具体,全书没有笼统含糊之处,每一历史事件均有具体的年月、确切的地点和扎实的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从中得出明确的概念。二是史实确凿可靠,所有史实都经过认真仔细的考证和核实,字字句句令人信服,使读者感到这是真史,而不是假史和野史。三是史料是按照观点精选,读了史实观点亦就在其中,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受观点的影响或接受书中的观点。所以,这是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的完美结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