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克思以现代生产力发展为主轴,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生产推动的世界历史变迁,彻底改变以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社会,明确提出民族交往空间由民族性、区域性拓展为世界性,逐步形成以现代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世界交往空间格局,阐明了民族、民族交往、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认识与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方法和基本原则,为我们探索中国各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必须以现代民族国家为政治载体,民族问题必须从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下来认识和解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要求,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理论的时代特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5,(5)
文化软实力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文化交往范畴。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交往时代,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个民族之间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领域不断深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加剧,各个民族面临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危机和挑战,唤醒了各个民族的文化自我意识与文化"软实力"意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便由此出场。可见,文化软实力是在文化交往中生成的,因此,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离开文化交往来实现。文化交往是软实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路径。为此,必须从文化交往出发,通过"一体两翼"文化发展格局,既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注重对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借鉴与吸收,大力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严复悖论"的实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的"两难"写照:历史规律的需求与现实国情缺乏实现这一需求条件之间的"悖论".它给我们带来的根本启示是:解决这一"悖论"的质底不在于现代化学理的"启蒙",而在于脚踏实地的现代化实践.这包括三个具体的历史启示:其一,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离开作为"国性"的传统文化,只有将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中介,才能现实地展开现代化实践.其二,引入外来的现代化思想必须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能胜任这一历史任务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其三,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社会存在的"现代化",在中国的现实中,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之具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徐根兴 《探索》2001,(2):40-42
我国企业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本文认为创业意识创业群体的培育,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素质的提升是企业改造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企业改造的重要途径是实行资产重组,企业改造的关键是观念革命.在计划经济中成长的中国人要造就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必须与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彻底决裂,必须对在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理念与文化传统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具体而微的情境中的实践,是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在特定地区的文化场域中展开的,本文围绕温州文化场域,分析其间的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要素,并在马克思主义与这些文化的交往互动中考察马克思主义区域化,进而提出在文化融合中实践马克思主义区域化。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往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除了传统的硬实力竞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注重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盛畅 《新湘评论》2003,(9):24-24
(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三点: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是借鉴和吸取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还必须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要注意克服“左”的思想的影响,一概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搞什  相似文献   

8.
建立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依托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历史根基。以亲缘宗族为基本构成形态的传统社会,是优秀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载体;汇集了历代文化巨人思想精华的经典著作,是优秀传统文化凝练、传承、创新发展的文本载体;中华民族在发展中总结和提炼的优秀价值观念,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把握好这三个方面,我们就能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建立文化自信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简析文化底蕴与领导方式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桂萍 《唯实》2001,1(12):20-22
文化底蕴与领导方式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体现并反作用于前者.文化底蕴对于领导方式的影响,从文化底蕴角度看,主要通过影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现实领导过程以及他们的基本素质和潜意识来实现;从领导方式角度看,则是通过作用于民主结构和影响结构来完成.提升文化底蕴对于改善领导方式具有多重意义.为达到这种改善,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提高文化的水准,对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中外文化互动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外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机会大为增加 ,从而使其共同性、普遍性因素大为增加 ;另一方面 ,每一种文化也会越来越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性与个性。中外文化是在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冲突与融合将是中外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挑战 ,警惕文化孤立主义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扬弃 ,并在观念上作好对文化转型的价值调适 ,把握机遇 ,实现向现代文化转型的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11.
关菲 《世纪桥》2010,(1):120-121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取代传统理性占据统治地位,工具理性所引发人们对科技、金钱、权力等的追求渗透在方方面面,甚至颠覆了人们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直面传统理性的缺失和沦丧,以重建理性为目的,发现并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在交往中重新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其理论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引发我们更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的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主张将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和话语伦理学运用于处理不同文化传统和政治、宗教信仰的相互关系,在各种文化价值之间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与和谐共处。哈贝马斯对亨廷顿等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反对西方文明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文明的做法,抨击了妄自尊大的自我价值至上的狭隘文明观。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不能凭借其优势地位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不同类型文化之间应平等地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城太原建设文化强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基础。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使千年古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融合,彰显太原地域特色的文化亮点,走出一条历史名城与现代新城完美结合之路,是太原城市精神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对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和行为的考察,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发现人类走向未来的方向.在农业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主要存在于人的互助关系和行为中;到了工业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被掩盖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协作体系中.在今天,我们需要努力建构的是一种合作的交往,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理性的交往,是排除了权力支配的"真正的交往".合作的交往发生在合作制组织中,是合作社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定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在新的信息时代下,价值观形成中存在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当代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正确诚信观、金钱现、进取精神、正确交往观念等,是目前道德教育的重要意蕴.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作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是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全方位的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因而也必然包括政党政治.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面临双重任务:一是要以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施正确领导,以保证现代化顺利进行;二是必须不断改革自身以适应领导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在当今中国,政党建设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有效互动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这个机制产生持久效能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7.
傅守祥 《探索》2005,6(6):116-119
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全球化而必然走向衰落,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怀古倾向却极有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衰萎。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仍是现代性的建构和培育。应彻底抛弃“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造,“会通中西”,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构建起先进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文化观各有千秋.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认为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与前提.全球化集中各民族的文学推动世界文学的形成.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全面交往的时代.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体现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全球化运动在深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类公共的认知方式,即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各民族文化交融及整合的时代要求推动世界文化形成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的考察,首先是基于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内在推动作用的生产力及其交往,实现世界性进程的主体力量的转化,以及真正实现世界历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是狭隘民族交往转向开放性世界性交往的趋势进程,在当下资产阶级占据世界交往主体性地位的历史,其前途应当而且必须是世界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考察路径展示了其研究与分析的确定范式,即研究世界历史必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最终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整个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范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价值上更具有独特实践性导向,所以我们主张与敬重他们这种确定范式.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就业和传承文化的富民产业和绿色产业。伊宁市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元、民俗魅力十足,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伊宁市旅游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是拉动就业链条的民生产业、是立足当地特点的富民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整合介质,是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产业桥梁。旅游业的发展对伊宁市民族的融合、开放意识的形成、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