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筠 《前线》2008,(9):60-61
今年是《前线》创刊50周年。我作为《前线》的老工作者,对《前线》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回想《前线》的点点滴滴,有很多事情值得追忆。  相似文献   

2.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3.
请接受我这个《前线》杂志老朋友的祝贺!我知道《前线》杂志,是在“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之际。我同《前线》杂志的交往,则是1993年初我从上海社科院调到中宣部理论局工作之后。《前线》杂志恢复刊名以来的10年,也是我和《前线》杂志的友情不断加深的10年。10年间,我已从《前线》杂志的读者、作者,成为你们的老朋友。因此,在《前线》恢复刊名十周年之际,我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向《前线》杂志表示祝贺。值得指出的是,我们之间的友情是以党的理论事业为纽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0年前,我们在贯彻落实十四大提出的“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4.
一本杂志,就是一种文化,读一本杂志,就是读一种文化。从读者的角度讲,是欣赏、接受一种文化,从杂志的角度讲,是介绍、宣传一种文化。《前线》恢复刊名10年,作为读者,我看《前线》、读《前线》也有10年,从中,我看到、读到的是:《前线》矢志不渝地弘扬先进文化,励精图治地打造先进文化的品牌。我们说,《前线》无愧于党刊的称誉,无愧于先进文化品牌的称誉。《前线》是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又是如何精心打造先进文化品牌的?我谈三点看法:一是善于引领作者的思维。每个刊物都会有自己的作者,这是自不待言的;但作者和刊物的关系却并不尽然。有的刊物…  相似文献   

5.
李光远 《前线》2008,(9):59-60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前线》杂志走过了50年历程。 50年来,《前线》杂志一贯秉承发刊词的宗旨,始终站在党的理论宣传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前线,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从政治思想理论上回答问题,力求‘解渴’、管用”的办刊方针,几代前线人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影响日益深远和扩大。 值此《前线》50华诞之际.众多老领导、老作者、老读者、老编者、老朋友,抚今追昔,不仅为了纪念,更是对《前线》提出了殷殷期望,为《前线》越办越好出谋划策。 本刊特开“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专栏,摘要刊发这些文字,以示激励和鞭策。  相似文献   

6.
程曼珍 《前线》2008,(10):59-59
“文革”前,我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年轻记者,在市委大楼《前线》编辑部对门办公,就接触过《前线》。“文革”中《前线》被迫停刊。“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前线》没有复刊,而是由市委于1980年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1993年8月,我从《支部生活》调到《学习与研究》任主编兼社长。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我被任命为前线杂志社社长。  相似文献   

7.
《前线》2008,(12):1-1
《前线》杂志社:值此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创刊5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共北京市委表示热烈的祝贺!《前线》杂志创刊50年来,特别是1995年复刊后,坚持以马克思列  相似文献   

8.
王学勤 《前线》2008,(10):62-62
与《前线》的接触始于任职《前线》社长之前。自1994年到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后,即分管理论工作,参与了《前线》复刊的整个过程,参与了每期《前线》评论员文章的审读,也参与了多次《前线》的发行研讨活动。2001年,我到《前线》任社长。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其中还有一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但这段经历无疑值得怀念。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07年第7期发表杜梅萍撰写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座谈会"综述,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的一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前线往事     
李明圣 《前线》2023,(11):94-95
<正>今年是《前线》创刊65周年。我是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第七任总编辑,在这里工作了六年半时间,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继承《前线》“开门办刊”“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从理论上回答问题”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2017年以来,《前线》杂志入选全国百强期刊、中国社科院中文社科核心期刊,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时任市委书记蔡奇批示:“各级党员干部要阅读《前线》杂志”。在前线杂志社工作的经历中,有4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候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发表在《前线》半月刊一九六五年第十期上),主要论点是:“第一、真理,就其客观内容来说,也就是作为客观真理来说,是不因不同阶级而有所不同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没有阶级性的。第二、但是,在阶级社会,人们对客观真理(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真理)的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8,(12)
正2018年11月24日,纪念《前线》杂志创刊60周年座谈会召开,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同志出席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前线》杂志在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及时传达中央和市委声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在新时期进一步办好《前线》杂志提出了明确要求。座谈会上,来自首都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和有关方面的代表,回顾了《前线》60年来走过的  相似文献   

14.
今天,与大家一起参加《前线》杂志复刊五周年的座谈会,我感到非常高兴。作为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战斗在思想理论战线的最前沿,为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理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和《前线》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既是她忠实的读者,也是热心的作者,对《前线》所取得的每一分成就,每一点进步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前线》杂志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坚持和发扬自己的理论宣传优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继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  相似文献   

15.
民益为重随遇而安─—彭德怀元帅简朴生活片断赵国祯谈起布衣将军彭德怀同志的一生,凡读过《我的自述》和《中国元帅故事丛书》的人,莫不为之感动。民意为重随遇而安五十年代初,彭总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以后,就住在中南海一座古式建筑的院子里,居室的老名叫“永福堂”...  相似文献   

16.
吴树青 《前线》2008,(11):59-59
《前线》创刊于1958年。当时我还是社科理论战线的一名新兵,它就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刊物。那时社科理论刊物不像现在这么多.我作为一个社科理论战线的新兵十分需要从它那里吸取营养。作为《前线》的忠实读者,我获得了很多教益。不幸的是它在“文革”中被迫停刊。失去了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7.
正当年邓拓先生在主编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杂志时,开辟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发表了一批短小精悍、文字优美、针砭时弊的优秀杂文。他自己同时还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文字短而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5年《前线》杂志恢复刊名以后,继承前辈的文化传统,创办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同时开办了"画里画外"漫画栏目。至今两个栏目已坚持二十余年,发表了大量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相似文献   

18.
回忆与祝愿     
我谨代表在座的扣年代末到m年代初在《前线》工作过的老同志,衷心祝贺《前线》恢复刊名5周年。我是1959年4月到《前线》工作的,1961年2月就离开了,时间不到两年。这两年,我还做了些别的事(如编教材),真正做编辑工作并不多。时间虽然不长,但在邓拓同志领导下,和编辑部肖远烈等老同志同心合作,学有长进,收获还是很大的。借此机会,我想简单地回忆一下邓拓同志在《前线》编辑工作中的领导思想和领导作风。它给予我的启发和教育是终生难忘的。在领导思想上,邓拓同志总是认真体会中央的精神,坚定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到…  相似文献   

19.
回顾和祝贺     
《学习与研究》编辑部的同志想办一个杂文专栏,取名为《三家村后学札记》,嘱我写点什么。推辞不掉,只好随便说几句。记得《三家村札记》缘起于1961年9月中旬或下旬的一天,《前线》编辑部的同志将我同邓拓、吴晗两位邀集在一起,商量在《前线》开辟一个专栏,署名吴(吴晗)南(邓拓的笔名是马南邨)星(我的笔名是繁星)。邓拓说,既是三个人,就干脆叫《三家村札记》,行不行?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同意。至于文章的內容和写法,并没有议  相似文献   

20.
自《三八节有感》与《野百合花》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出来后,毛泽东深感延安的干部思想问题严重,颇为忧虑。在这两篇文章发表之后不几天,毛泽东在他主持召开的一个高级干部学习会上,即对两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想不到过去的文小姐,一身戎装,扬鞭策马上陇东前线变成武将军,写下《彭德怀速记》和《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的丁玲同志,竟写下《三八节有感》这样的文章,丁玲同志担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时发表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新的信念》、《我在露村的时候》等文学作品,我看过,也不错嘛。反映了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与劳动生产,歌颂了英雄模范。虽然有的地方也批评了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良现象,但是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