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个体自身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两大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的印象管理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和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加深对印象管理的理解并为后继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民航高职院校已经参加实习或参加就业面试3次以上的二、三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进行求职面试印象管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人格特征学生的印象管理策略,试图了解行业性质办学院校学生与一般院校学生在面试印象管理中的差别,从而为高职毕业生求职面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刻板解释偏差(SEB)的方法,对大四学生和在职人士关于“官二代”和“贫二代”职业发展的内隐刻板印象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大四学生对“官二代”和“贫二代”职业发展持有明显的内隐刻板印象,在职人士不持有明显的职业发展刻板印象;大四学生将与“官二代”职业发展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多归于个人的内部因素,将与“贫二代”职业发展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多归于外部情境因素;大四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对“官二代”和“贫二代”职业发展的内隐刻板印象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乔哈里窗(JohariWindow)沟通模型为基础,结合电视求职真人秀《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中的真实案例,探讨应聘者在面试互动过程中实施印象管理的沟通方式、印象风险以及风险规避策略。应聘者可通过暴露隐藏区、探索盲区、突破封闭区三种信息呈现手段来扩大公开区域的信息共享,增进招聘方的认同。然而,公开区的信息扩张有可能导致应聘者的印象风险,为了规避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格等信息传播的偏差,应聘者可以采取聚合策略、期望破坏策略、自我客体化策略、危机印象管理策略等,对其求职印象实施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5.
以青岛3所高校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样本抽取与问卷调研,对获得的264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刻板印象的5个构面:女性职业刻板印象、男性职业刻板印象、女性特质刻板印象、男性特质刻板印象与行为刻板印象。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刻板印象与毕业生就业情况之间的关系的结果表明:女性职业刻板印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显著性负向影响,且毕业生在该构面的测量值上每增加1分,“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比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概率将减少7.96%;男性特质刻板印象构面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且毕业生在男性特质刻板印象的测量值上每增加1分,“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比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概率将增加15.36%。  相似文献   

6.
(三)判断关系当我们考察他人情况并形成印象时,我们也就面临着一项感性的任务,即决定自我的(Self)哪些相应方面适合于这种情况。以及该怎样表现自我与他人之间形成的关系(relationships)。1、自我监控:决定做什么样的人现在,我们要着重了解:自我概念经常同我们对情况的阐释产生关联。在我们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我们也使他人产生对我们的印象。这种使自己的形象与现时情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了在名声判断中存在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实验采用的是错误名声实验程序,结果表明:(1)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名声判断中存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2)性别与成就是内隐地联系的,并且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多地与成就相联系.(3)在给被试以突出的性别暗示的实验条件下,被试仍表现出了在名声判断中存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这说明了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探讨了1980~1985、1986~1989、1990年后出生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90后"群体的看法。结果发现,负面刻板印象确实影响了人们对"90后"的评价;现实生活中"90后"存在很多优秀品质;社会对"90后"的负面刻板印象与现实状况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情感性、民主平等性、多样性是良好师幼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为了形成良好的师幼人际关系,教师应形成有关幼儿的准确印象;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与理解;综合运用各种交往手段.  相似文献   

10.
扎根理论下的印象系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以质性研究之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指导,对张艺谋主导的旅游文化创意典型实例"印象系列"进行研究发现:"印象系列"的旅游文化创意具有"名人效应牵引→文化创意为产品→利用符号意义创造旅游产品价值→实景就地展演为知识产权保障"的发展轨迹和特色。从张艺谋"印象系列"特征中归纳此类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通过创意者"天赋"对高社会知名度文化主题进行创意生产并使其旅游商品化的新兴行业,该创意生产需要高科技手段和高资金投入为支撑,并通过原生地展示来保护该创意产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种种问题。慈善发展缺乏包容心态,媒体和大众不断考问捐助者的慈善动机和行为,捐助者强迫受助者签署"道德协议",慈善组织的经营运作饱受质疑。普通民众对慈善主体形成了刻板印象,普遍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是政府的事,与普通人无关。慈善参与存在从众心理。社会普通大众普遍存在仇富心理,对富人慈善带来了伤害。  相似文献   

12.
试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是最常见、最普遍、渗透人类生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制约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个人形象则是人际交往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本文拟就印象形成的主观制约性规律、中心评价性规律、核心性规律及场合规律角度试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诸种心理效应,以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3.
管理就是通过他人做好工作。这里的他人就是员工。要让员工做好工作,而每一个员工又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意志,要影响改变员工的意志行为,以使之做好工作,也就·必须借助于能影响和改变他人意志行为的方式方法。这也就是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V拥有众多的粉丝,既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政府和官员进行监督,促进公益事业;同时部分大V会利用某些议题进行炒作,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依靠谣言积累名气,依靠谣言进行敲诈。大V制造谣言并不是随意的,他们多利用民众对一些问题的刻板印象赢得网民的支持,这些问题包括:官员的贪腐、特权,环境和食品的安全,某些名胜或企业的不当得利,等等。要想防止网络谣言的泛滥,除了对谣言的制造者进行制裁外,还需要提高网民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让民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非法获取、传播他人身份信息资料的行为给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有效地惩治此类犯罪.节约社会成本.建议刑法对非法获取他人身份信息资料的行为予以规制,具体在刑法第280条第三款后面增设一条非法获取、传播身份信息罪,并将刑法修正案(五)的相关内容并入此处,作为条款之一。非法获取、传播身份信息罪是指窃取、收买或者非法传播他人身份信息资料,数量较大的行为,该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侵犯的客体为身份信息资料管理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犯罪对象为他人重要的身份信息。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获取、传播他人身份信息资料.数量较大的行为.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窃取、收买或者非法传播。非法提供、持有和收集他人身份信息资料的不构成本罪.必要时可由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调整。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身份信息资料管理秩序和当事人合法利益带来损害而仍决意为之。  相似文献   

16.
内隐联想测验(IAT)揭示出当代大学生对夫妻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内隐偏见。大学生普遍认为,丈夫在家庭生活中具有支配地位,而妻子则更趋向于顺从;丈夫具有理性优势,而妻子则相对比较感性。大学生对夫妻双方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并无性别差异且不受相关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家庭教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读王玉樑教授新著《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给我一个总的印象:它既是对100年来世界价值哲学研究历史的总结,又是21世纪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起点。王著站在哲学高端,以最广阔的视野,极深入的思考,对百年来世界价值哲学的研究作出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和评价,这在当今世界价  相似文献   

18.
侵占罪的司法适用问题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认定侵占罪必须归结到对"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合理理解、阐释上,产生"代为保管他人的财物"状态的法律行为或事实主要有他人的委托,行为人的借用,行为人的租赁,行为人对担保物的占有,个人合伙财产的经手管理,无因管理财物,不当得利等.如何界定"遗忘物"关系到行为的罪与非罪,也是区别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他人之物除所有之物外,还应包括占有之物;行为人自己的财物在被司法机关依法查封的情况下对行为人而言不属于侵占罪中的他人之物;抛弃物能否成为他人之物关键看其权属,抛弃物所有权之归属一般由拾得行为决定而不是由管理场所决定;他人之物必须以行为人明知非自己之物为必要;物主死后之物可以成为他人之物.  相似文献   

20.
论侵占遗忘物、埋藏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侵占遗忘物、埋藏物是侵占罪的特殊类型.遗忘物是持有者因疏忽未带走而遗留在他人能有效管理之场所的财物;埋藏物是埋藏于地下属于他人所有而又不在任何人占有之下的财物.在我国,侵占遗忘物、埋藏物之外的脱离占有物不构成侵占罪.第三者非法取得已置于他人管理范围内的遗忘物、埋藏物的,也不构成侵占罪,但可能成立盗窃等财产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