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人文特色,深埋于城市的历史发展之中,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尤其是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人文精神对城市发展更具有决定意义。准确把握杭州的人文精神,我们首先应该科学地、客观地梳理杭州的人文历史,把它放在杭州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杭州pk国内都市杭州是一座精致的城市,一如它的自然风景和美女。这一点估计人们没有多大疑议。杭州的人文精神在长三角都市圈里,它所独具的特色就是“休闲”。杭州有着天然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个城市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和旅游中心。杭州在舆论上一直被人家误认为“很女人”,这与杭州的特色有关。城市的性格是历史的沉淀,容不得随意抹煞。其实杭州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每一次回杭州,都能深刻感受到一种理想化的美丽。这种美,是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积累起来的成果。白居易、苏东坡等文化大师,为杭州城市美学树立起了一座标杆,让人难以逾越。”作家余秋雨曾面对美丽的西湖风光,发出如此感叹。如果说余秋雨当年对杭州城市美学的感叹,是基于人文历史和生态景观的“双剑合璧”,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展示城市素质、城市风骨和魅力的世纪。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这是一个明智而战略的选择,它对于提升城市的人文发展水平、建设国际化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杭州人眼中的杭州人,是惬意的、有福气的,却也是被束缚的、小家子气的。生活在这样柔软的城市里,也许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而然;可是,此时的杭州人,对于自身,或许也该思索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杭州市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为引导,立足于杭州城市发展特色,联合有关专家、有关企业共同探讨,对杭州创业发展特色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开展了深入的讨论,旨在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杭州特色的创业发展道路,现将有关观点摘录如下:杭州城市发展特色:从杭州城市发展的总体看,杭州的文化(包括科技)、经济、环境等并重,互相融汇,文化内涵渗透在经济关系中,经济运行体现文化内涵,形成发展的软硬环境,构成了杭州丰富多样、和谐创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总体上,杭州是一个文化、经济和环境和谐创新、适宜生活的城市。这种…  相似文献   

7.
<正> 人文篇:杭州地理之优越,其实并不在于一个西湖。西湖最多只能作为一种平台,如果没有历代文化人吞吐烟霞蕴涵精神华章,西湖也就只是一个后花园而已,而类似的后花园在全国有的是。游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杭州。尽管偏处中国东南一隅的杭州无论在人口、城市规模以及经济总量等方面均不能和京沪等大城市相比,但是无论从历史的积淀还是从现时期的发展,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和西方,对人文及其精神核心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这两种不同的人文核心出发,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的素质也会迥然不同。而作为“学问”的人文科学,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成为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科体系,其发展经历科学化与反科学化(人文化)的倾向,从而取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并修正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它为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人文素质是某种内在于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们对人文的核心的理解不同,将决定着人文素质的历史结构和当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工业遗存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承载着城市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和特色魅力的体现。杭州作为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挖掘工业遗存价值,让工业文明清晰地镌刻入杭州8000年文明史,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课题。而位于运河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简称馆群),正是杭州向世人推出的点睛之  相似文献   

10.
王保畲 《学习与实践》2006,(12):150-156
生态城市应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迭加,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自然生态靠一条“生物链”维系,人文生态靠一条“文脉”传承发展。人文生态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以文为魂。城市人文生态的丰富多彩和延绵传承,构成一个城市的个性魅力和“城市记忆”。构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应以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凝炼城市人文精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着力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11.
《今日浙江》2008,(8):F0002-F0002,I0001
临安地处长三角南翼、杭州市西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是杭州至黄山国际黄金旅游线上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临安人民在这方土地上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临安多次跻身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县级市中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2.
城市灯光夜景是城市品味的展示,也是城市魅力的体现。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定位、社会功能和结构特点等,因此城市亮灯工程不是静态的平面设计,而是立体的、持续性的、扩展性的、孕育文化认同感的一种深层次活动。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杭州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近一段历史时期 ,由于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的冲击 ,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社会的附庸 ,“唯智教育”取代了人文教育 ,因而 ,功利主义取代了人文精神。公安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也有相似的经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科技一体化、教育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从世界范围上看 ,目前各国高等教育都在呼唤人文精神 ,重倡人文教育。我国公安教育要适应新世纪和“入世”的需要 ,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倡导人文教育 ,重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杭州之美,名扬天下,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贺誉。苏堤春晓,夏日荷花,三秋桂子,断桥残雪,让人们感叹杭州是自然美的典范;西湖的淡妆浓抹,柳浪闻莺的浪漫空灵,九溪十八涧的深遂清幽,植物园的婆娑古树,则让人们感叹杭州是造物主的杰作。杭州是美丽的、醉人的、具有经济活力的,那么,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里的杭州人又是怎样的呢?在外地人眼中,杭州人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素养是否跟这座城市相匹配?在这里,我们以一些外地人的视角来解读这座江南名城,出发点是善意的,并不是想攻击杭州或杭州人,而是希望杭州能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5.
或许从“爱情之都”到“东方休闲之都”,杭州从理想主义的浪漫中实现了现实的回归,开始了实实在在的城市品牌塑造;从中国体闲国际论坛的隆重召开到投资数十亿的世界休闲博览园的奠基,无一不体现了杭州人为此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杭州的美不仅仅在西湖,还有如珍珠散落般的人文历史、名人踪迹、民间传说、老店故居、传统佳艺和勤奋又闲适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的倾向,对于人文精神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具体的人文教育实践中,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人文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为人文素质,使得创新教育中人文精神动力不足.本文从创新教育中知识与素质的关系入手,围绕人文体验这一核心,明确提出创新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注重人文体验,做到外灌与内输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刘士平 《人权》2013,(5):30-32
一、人权教育对人权发展的促进作用 1、人权教育造就人权发展的软环境 人权教育具有的人文性决定其对人权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种人文性通过文化这一软要素,促使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从而提升人文价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更适应人文进步的现代社会。人权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权教育的人文性表现为人权教育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徐小军  谢晓锋 《传承》2008,(8):88-89
近年来,人文研究热闹不凡。就人文精神研究而言,"人文精神"概念的多次诠释,"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多维探讨,使人文精神研究的内容、话题日趋深入广泛,且激发出诸如"中国文化究竟有无人文精神"等富于时代气息的学术争论。这些基础性、实质性的探究,为新世纪构建更具理性的中国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漫步翠湖     
北京有北海、南京有玄武、杭州有西湖、昆明有翠湖,有山有水的城市,才称得上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何况翠湖承载着昆明的人文情怀和历史积淀。漫步翠湖一周,等于回望历史一遍:明初,西平侯沐英在翠湖西侧今云南省图书馆和农展馆一带建“柳营别墅”,颐养天年;明末,大西军抚南王刘文秀将“柳营别墅”改建成“南府”;建文帝走投无路的逼死坡;  相似文献   

20.
王献军  王向红 《新东方》2008,(7):31-32,33
近几年,古城镇旅游热正在悄然兴起,古城镇旅游实际上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的中和镇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既是中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发展中和旅游业的根基。充分开发中和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中和旅游产业,推动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现代中和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