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从全国讲,城市社区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从根本上讲,试验中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对中国城市进行社会重构的探索,这一社会重构意味着在新形势下要对城市社会组织体系、社会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本文将集中围绕几个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领域,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试验探索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和探讨。 一、社区建设中的“管理”地位 “管理”与“稳定”。十五大强调要“协调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经济领域政府抉择的切入点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政治领域政府抉择的切入点是“改革…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项关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改革,拉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紧接着民事和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司法改革的步伐开始加速。随后.在中央部署下,各地方法院、检察院的司法改革方案遍地开花,一些试点经验还上升为法律,开始引领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九七”香港回归,在中国现代史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将有许多的“变”与“不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九七”回归, 香港社会的“变” 随着“九七”香港主权回归,意味着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时代的结束,中国朝统一大业又迈进一大步,香港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九七”回归,香港社会将发生一系列同主权回归密切相关的“变”。  相似文献   

4.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改革高凤仪在美国1994年国内政治日程表上,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是仅次于医疗保险改革的一场重头戏。还在竞选总统时,克林顿就许诺要对“糟糕的”现行福利制度大动刀斧。现在,经过一年多准备,改革方案已基本成型并即将出台。美国现行社会福利制...  相似文献   

5.
对于转型社会的发展来说。制度创新与政治稳定是两个基本要素,并形成“双向联动结构”共同作用社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发展中国家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并提出了发展模型的构建,借以考察分析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的道路选择,提出了中国的改革是一种准“强制性制度创新──自主性政治稳定”型的综合“革命”。  相似文献   

6.
<正> 邓小平同志最近谈话指出,中国的改革要更大胆地闯。改革,文雅地说,即革故鼎新,除旧布新;通俗地说,改革就是一个字:“变”。“闯”也是“变”;“更大胆地闯”,也就是更快更有效地“变”! 说改革就是“变”,是指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下的变,是向着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方向变,是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媛媛 《传承》2012,(7):52-53
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理想性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不仅迎来了经济改革的热潮,而且也经历了思想和价值领域的全面转型。这场转型与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相伴相生,即以对西方理论著作的大规模引进和研究为特征的“翻译热”。  相似文献   

8.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颇为关注的问题,中组部、人事部等五部委根据邓小平人事管理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拟定了“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改革方案;确定了在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事业单位要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事业单位现有产权制度改革、领导班建设和改革现有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8(5):229-229
我国城镇供热收费制度今年将出现“大的变化”。热费补贴由“暗补”变“明补”的改革将在今年冬季全面推开。这意味着实行了几十年的供热收费由职工单位向供热企业统一交纳的福利制度将在各地陆续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热费将以专项补贴的形式按月发放,由使用者直接向供热企业交费。实行热费补贴由“暗补”变“明补”是推进供热计量收费、供热节能、供热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如果实施“暗补”变“明补”和热计量制度的改革,就可在其他方面都不动的情况下,节约能耗近30%。根据建设部的有关规划,各地要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热费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谁用热、谁交费”的机制,实现供热的商品化、货币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历史巨变,处于由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与这场社会大转型相伴随,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生活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摆脱不了变迁的命运。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伴随着政治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许润丽 《前进》2010,(4):46-48
一定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的界定,必须考虑该时期的特点。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从“文化大革命”和“继续革命学说”的阴影中走出来,要确立人性和人道的合法性,那么在当代,主要任务则是要面对转型时期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而现实,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中国社会尚处在转型过程之中,必要的法律、制度体系还未建立完善,社会失序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2.
马克强 《今日浙江》2013,(24):29-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不少浙商存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后认为,未来十年,浙商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速度之变,也许还会是轨道之变。可以预料的是,更多颠覆性的革命将在中国经济领域发生,这一切都将冲击传统浙商的传统思维和原有商业模式。如何趁着改革的东风,化危为机转型发展,是所有浙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旭东 《探索与争鸣》2022,(9):53-66+177-178
重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其对乡土之变的发问,重新设定了我们理解过去中国、当下中国和未来中国关系的一个全新的起点。今天的乡土中国正在面临着一种乡土性之变,即所谓静态和秩序的阿波罗遭遇到动态和躁动的浮士德,或者说稳定性遭遇到不确定性。新乡土性意味着人心之变,同时表现为社会之变以及文化之变。所谓“新遇到旧”,意味着一种乡土中国在基层的草根式生长模式的转化,由此而生成一种旧乡土和新乡土之别,以及新旧二元变奏的乡村构造——“旧”的东西在顽强地应对各种“新”的形式的出现,同时尝试着各种可能的自我适应性的转化。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生活变奏,才真正保证了乡土社会自身的韧性力量的生发,即如费孝通描绘的乡土社会的总体性结构中一种生命力的动力性根源。  相似文献   

14.
阿计 《公民导刊》2007,(4):9-11
物权法架构了一套富于中国特色的物权规则,并为未来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对于正处于改革转型途中、全力奔向国富民强的中国社会而言。也许正可以套用一句话——“物权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物权法是万万不能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白2008年中央的“千人计划”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向“人才回流国”逐渐扭转。中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吸纳人才,还在于引领和驱动目前亟需的发展模式的转型,高质量的人才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罗萍中国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转型”,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全面转型”是指社会整体性的变革,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观念的各个方面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它不是指社会的某一个方面的变革。全面的整体性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政府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的建设是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其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转变政府施政理念、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政府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政府转型。本文以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经济主体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主体型政府转变为前提条件,提出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政府转型的思路:以大部门制为突破口,建立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等在内的的权力架构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哲生 《民主与法制》2007,(9X):26-27
近期结束的上海基层人大换届选举,在全国率先试行了“选民登记信息化”改革。从传统的手工登记转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登记,不仅是登记形式的跨越,也折射了选举理念从“要我登记”向“我要登记”的重大转型。本刊特刊发相关调查报道,披露此次改革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1,(1):11-11
“十二五”开局之际,汀苏正处于发展的转型关口。转型之中,要工作出新,首先要思路出新;要事业出新,首先要观念出新;要发展创新,首先要思想解放。省委要求,“要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因时之变,以为之备”,“当变不变,必受其咎”。但凡关键时刻因循守旧,僵化保守,不思进取,必将断送发展前程,如邓小平当年警示,不解放思想,不改革发展,“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救助方式仍然主要局限于款物接济,这种社会救助方式不仅高度依赖于财政状况、面临着“搭便车”和“养懒汉”等道德风险问题,而且未能像社会企业那样创造出公平、有利的工作条件和就业机会,发挥受助者与生俱来的潜能和创造力。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博士、孟加拉国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银行(乡村银行)及格莱珉公司群是典型的社会企业,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救助方式,为中国社会救助方式改革提供了“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新思路。本文对我国如何结合实际,借鉴国际经验。从理念构建,政策扶持、资金支撑以及非社会企业转型等方面支持社会企业充分发展,拓宽社会救助理念与思路,进而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救助资源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