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民族与宗教是两个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在民族的构成要素中宗教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几乎世界上所有民族在历史上或现在都信仰过或正在信仰着一种或多种宗教。宗教是一个文化范畴,其实际载体是人,人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人,所以在当今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相互关联,显得尤为突出,是当今人类所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民族与宗教又不能等同,且不能把民族与宗教混为一谈,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各个民族、各个宗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合作,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和谐相处,共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出了不平凡的团结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3.
环伺宇内,当今世界的冲突多与宗教、民族问题有关。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往往全民信仰某一宗教,宗教氛围浓厚,信仰虔诚。从扑朔迷离的宗教现象中,剖析假宗教之名的民族分裂行径,是本文的主旨。文章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宗教的特点,透过宗教、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之间的外在关联,剥离出宗教极端主义与少数民族宗教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以及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之间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五教俱全,信教人数比较多和影响比较大的是伊斯兰教。全区47个民族成份中有10个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信教群众逾万人,宗教工作任务很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宗教工作无小事。  相似文献   

5.
以民间信仰抵御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境外宗教势力加紧对我国的渗透,但从其传入中国伊始,就遇到一个和中国民间信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受到排斥的问题,遇到一个如何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的问题。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对待民间信仰问题,既不能等同于传统宗教,也不能等同于一般文化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封建迷信加以禁止。必须理顺其与社会的关系,使其吸收现代元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重新塑造我国民间信仰系统的形象,使其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与时俱进,继续发挥民间信仰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内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宗教种类最多、宗教形态最为丰富的省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宽容并存所呈现的宗教形态多样性与民族信仰多元化交相辉映、宗教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相得益彰、宗教种类国际性与世居民族跨境性枝叶相连等现代景象,折射着中国宗教的历史传统与前进方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中公私关系的结构性特征,使得宗教信仰方式具有私人性与公共性表达的双重性。其私人化的体现,仅只是因为公共化表达方式所需条件的不足而不得不局限于私人层面;而在宗教本身所包含的公共性层面则因制度支持的缺失,未能在公共领域中建构公共性的信仰方式。这就构成了欧洲社会中因为宗教的多元化所导致的那种私人化信仰方式的基本差异。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分别所具有的私人性、公共性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表明了公私关系界定模糊的社会结构对于这两种信仰方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宗教种类最多、宗教形态最为丰富的省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宽容并存所呈现的宗教形态多样性与民族信仰多元化交相辉映、宗教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相得益彰、宗教种类国际性与世居民族跨境性枝叶相连等现代景象,折射着中国宗教的历史传统与前进方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平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上的平等概念是指基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每个人的人格价值都是平等的 ,在法律面前不得因性别、出身、民族、宗教、信仰、财产状况等先天的或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的具体地位与生活状况的不同而受到差别待遇 ,任何人亦不得享有特权 ,或特别的不利的待遇。平等历来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 ,平等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和标志。平等观念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斯多葛学派所提出的个人、人种和民族在普遍理性名义之下的平等观念 ,被许多西方学者视为生而平等人权观的最初生成而给予极高的…  相似文献   

10.
布努瑶在祝著节期间如发生死亡现象,死者家庭及其后代将不能再祭祀,不能过祝著节。他们认为这是鬼神破坏生活秩序,敬而远之或愤而弃之。它是一种宗教禁忌,冲击着信仰。过节与否围绕"秩序"进行,信仰与实践在秩序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1.
对宗教的界定是宗教观的逻辑起点。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多从革命的意义出发,忽略了马克思本人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他对宗教问题看法的特定视角,也忽略了马克思从多视角对宗教的界定。从多视角看待宗教,也就合乎逻辑地从多视角分析宗教的功能。宗教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一种文化使人远离动物;它作为一种信仰和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起着道德的作用;它作为一种中介,既可以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联结起来,也可以造成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它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为人提供精神家园,从而使人通过心灵的慰藉找到人生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人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迷茫和原有社会整合的解体而新的整合又未建立的缘故,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状态,而大学生作为未来一代,其理想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点点击     
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牟钟鉴在《中国宗教》2006年第一期撰文指出,一切民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一切宗教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民族的宗教性是指民族在其产生、演化过程中都有宗教的发展与之相伴随,民族文化都带有宗教色彩,民族关系中都有宗教的因素在起作用,宗教性成为民族重要属性之一。从发生学上说,原始氏族或部落发展为民族,宗教文化形态起了重大作用;从民族史和文化史的综合角度看,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构成民族文化发展的主线之一;在民族关系史上,宗教既是沟通不同民族的桥梁、渠道,又常常成为民族冲突、民族侵略压迫和民…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青年信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民族青年信教有着宗教文化影响、形势政策变化、文化程度以及国际宗教势力渗透等各方面的原因,为应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无神论教育和宗教管理。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与宗教不可分的紧密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民族宗教化与宗教民族化。宗教使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使宗教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民族通过宗教彰显其个性和特色,宗教通过民族扩大其声望和影响。民族和宗教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将是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的主旋律;国际社会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机制显著增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文化融合的势头强劲;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走向明显。21世纪民族与宗教关系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新时期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产生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传统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混淆,导致了国家权力秩序与宗教信仰的复杂关系。中国人的"私人"信仰是一种既基于宗教却又不完全基于宗教的信仰方式,十分独特而又难以把握。中国社会中公共信仰与私人信仰的彼此分别,促使其神圣资源分配原则在公共权力、社会与私人之间形成一种三角变量关系,而公共信仰及其对权力秩序的制度依赖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其中的主要变量。因而,当人们只信任自己、不相信私人之外的存在的时候,就会最终导致信仰如何被信任的危机。要走出陷阱,就要促使私人信仰方式逐渐获得现代社会认可、理解的交往结构及其行动逻辑,为此,必须兼顾宗教信徒和国家公民的双重身份。这对于保障私人信仰及其权利、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坚持宗教发展中国化方向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遭遇了生存意义危机,其重要表现便是法律不被信任与宗教不被信仰,伯尔曼研究法律与宗教便是想解决此问题。在伯尔曼看来,法律与宗教共同具有四种要素,即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而宗教所要求的爱、信仰和恩典等要素与法律相契合;法律与宗教应该超越原先的二元论束缚并形成综合以破解分离的困境。然而,法律与宗教之分离是反思中世纪以及近代实践的一种经验结晶,它造就了现代的个人自由与有限政府,伯尔曼的解决途径则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共产党人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即历史唯物论者。坚持历史唯物论,科学地认识产生有神论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承认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占人口比例不高.但绝对人数不少的有神论者即各民族信仰宗教的或准备信仰宗教的人民群众同我们在世界观上的区别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全面迈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为社会舆论和社会意识搭建了新的传播平台,开启了新的自由空间。借助新媒体,宗教类信息在传播中极易形成虚拟信仰空间--互联网宗教。新媒体与宗教的边界淡化,使各类人士便于接触宗教、学习宗教乃至信仰宗教。但是,宗教信息也变得难以把握,不能确保符合法律、伦理乃至宗教戒律。此外,新媒体上传播较为广泛且容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响的往往是各类涉及宗教的负面新闻和危机事件。更为严重的是,宗教界对各类宗教事件往往不能做到快速、及时、人性化的回应,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熟练、不习惯、不迅捷。宗教工作应积极借力新媒体,实现新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