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依法执政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璋 《行政与法》2005,1(8):40-43
实现依法执政应从观念、法制、体制和机制四方面创新入手。观念创新即实现观念上的五大转变: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从权力至上人情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泛道德主义向德法并举转变、从国家本位观向人民本位观转变。法制创新:实现国家权力资源的配置法制化、党的执政权及其行使程序法制化、党执政活动的监督法制化以及完善宪法监督制度。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和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健全权力分离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道德推动机制、执政党社会双轨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权力缺乏约束和监督乏力是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主要表现在:未能形成严密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制网络体系;监下容易监上难;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没有被纳入法制监督体系;新闻舆论监督未能充分普遍地发挥作用;权力监督机制重叠,监督费用庞大,但收效却不够明显。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着它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强大的文化演化的历史惯性。  相似文献   

3.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从周老虎、躲猫猫到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掀起了阵阵舆论监督的热潮,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更是将其推向高峰。本文指出舆论监督发挥着制约权力、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积极引导媒体合法监督、独立监督,对我国法制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浩铭 《法制与社会》2013,(24):139+159
权力天然的侵略性与扩张性决定了权力必须要受到监督与制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民主与法治的必由之路。司法权属于一种权力,具有权力的属性特征,所以司法权也必须受到监督与制约。现代民主社会中,除了国家固有体制与机构对司法权的监督外,舆论的监督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如何保障民众的舆论权,如何更好的引导舆论监督司法权是本文探讨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制发展中短期态势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之伟 《现代法学》2008,30(3):140-153
我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架构,内容包括若干基本宪法原则、公民宪法权利的范围及其保护、国家权力的横向和纵向配置,以及宪法的保障实施。我国宪制发展面对的课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使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保障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执政党与国家关系的法治化;形成独立的有权威的司法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我国完全可以在今后5-10年内实现一些具体的宪制改革目标,其中包括:初步实现政党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法制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乃至全国人大代表由选民直选产生;修改选举法,容许人大代表选举实行竞选;实现不同职业选民的平等选举权;使司法机关相对于本级地方党委和本级地方其他国家机关有较大独立性;采取立法措施弥补公民基本权利法律保障方面的缺失;消除地方因权力过度集中于执政党的领导机构而形成的党的书记破坏法制、搞个人专制的问题;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作为设立宪法法院前的过渡措施;逐步终止地方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员选举和补选环节普遍违反法律原则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梁丽案引起的民众质疑会动摇民众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体现在权力中,也体现在权利中,权力和权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民众的权利在权力保护下实现。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工作,有利于民众法律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高元庆 《行政与法》2002,43(10):28-30
执政党依法执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政要靠制度来保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依法执政。制度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制度来规范执政党领导权的运作;用制度来加强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用制度来改进和提高党管干部的方式和水平;用制度来规范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用制度来促进执政党的权力道德建设;执政党要充分运用法律制度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检察监督使行政执法权得到控制是法治社会对行政执法的期待,更是民众对行政执法监督的希冀.社会期待着对行政执法有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监督,防止行政执法权力的过度扩张,必须以法律监督来约束权力.对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相关程序、范围以及监督方式进行必要的分析,厘清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权力边界,为建构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体系提供创新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人民监督员制度设置之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积极拓展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外部监督路径的一项重要尝试,符合权力禀赋、权力制衡理论。该制度兼顾了个案监督手段之刚性与社会监督范围之广泛性,消除了检察机关与涉案人之间以及检察机关与社会各界在案件处理时认识上所存在的矛盾与偏差,树立了民众对司法的信仰和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监督者如何接受监督”的司法难题,是中国检察制度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0.
石磊 《法制与社会》2011,(27):138-139
我国民主监督一直以来是参政党参政的薄弱环节,其实效性不足主要没有很好的根据民主监督的特点,遵循监督规律来设计制度。我国应结合参政党民主监督的特点,从保证参政党的独立性、加强监督的动力、加强监督的约束性、执政党对民主监督的配合性制度安排、加强民主监督制度的法制化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就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问题,作了许多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丰富而全面的执政党监督思想。邓小平论述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途径和措施。深刻领会邓小平的执政党监督思想,对于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克服党内腐败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律监督的外部关系是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过程中与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优化符合权力规制的统一目标,有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各种监督制度合力的形成,以及消除司法中的隐形程序.从宏观而言,法律监督外部关系的优化,一要改革和完善党和人大对检察机关的领导,确保检察机关的相对独立;二要完善相关立法,确保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有章可循;三要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确保法律监督的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3.
作为执政党,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把“治党”和“治国”这两个伟大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治党”的出路在于制度化,“治国”的出路在于法制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无论是制度化还是法制化,最终都要体现科学化,既要符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又要符合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即要制度化。制度建设包含有两层内容:一是党内的权力配置,包括监督制约体系;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从党风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权力即社会主体以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与社会权力紧密相关的是公民社会,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公民权又是公民社会和社会权力的核心。社会权力论与近年执政党所宣示和倡导的某些理念和任务也是有关联的,对它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改革的路向:一是与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相补充;二是对执政党领导人的新权力观的引申。权为民所赋是指执政党和政府权力的来源;权为民而用是执政党和政府权力的根本归宿;还权于民则是进一步确认:非法或不当地、过度地被执政党和政府垄断或侵犯的权利和权力,应当还归人民;权为民所用则是要求权利和权力直接由人民掌握和行使。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举报在民众监督反腐中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不同于传统的民众监督方式,网络举报快捷便利、安全低成本,为民众参与权力监督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然而目前,关于网络举报还没有完善的制度与法律保障,在看到网络举报的先天优势、欢喜于网络举报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要理智的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建立相应的法治保障,为网络反腐铺就一条平坦的法治大道。  相似文献   

16.
法律控制行政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但现有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关注如何监督,忽略了应当监督谁、应当由谁来监督这些重要问题。基于我国行政权的特性及我国的现有国情,所有实际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都应当是法律规制的对象,即国家、执政党、行政机关、授权组织和公务法人;同时,现有监督主体如权力机关、特定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切实履行法定监督职责,社会监督主体亦应创造性地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石磊 《法制与社会》2010,(14):137-138
权力监督的模式从历史上看可以分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三种。本文指出从对三种模式的分析中,当前我国可选择的改革路径包括:1.合理配置权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2.发展廉政文化,促进伦理法制化;3.大力发展公民社会,壮大民主力量。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一顼重要的治国方略,也是亿万人民群众期望实现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形态。对於民众来说,依法治国意味着将政府权力的运行纳入法律轨道,民众可以通过法庭来寻求正义,防止权力之滥用。对於执政党来说,依法治国是获得社会信赖的基本手段,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从而连长治久安的功能。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依法治国是使统治规范化、减少随意性、不可预见性,并保持社会稳定的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的党内监督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内部监督,在各种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加强执政党的党内监督的核心环节,是各种监督机制发挥有效作用的根本保证。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党委常委会权力过于集中,在监督中重“盯人门对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监督的思考执政党的党内监督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内部监督,在各种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加强执政党的党内监督的核心环节,是各种监督机…  相似文献   

20.
基于路径依赖的微观视角分析,中越两国在权力监督改革方面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异同。即,在正式规则方面,两国在改革的深层动力与实践取向上具有共同性,而在宪政制度、国家治理模式、法律规制等方面由于历史传统不同而表现出了差异性;在非正式规则方面,两国改革的共同障碍来源于权力崇拜与服从型政治文化的影响,而意识形态与文化信仰的差异则导致各色监督学说亲疏有别并使得两国权力监督改革表现出不同的变数;既得利益群体在体制变迁惯性推动力方面,其共同性表现为态度认知与风险成本使得内发式监督几无可能,而差异性则表现为由权力红利的积累速度、总量及对社会分配的影响而导致不同的改革难度与压力。从本质上看,中越两国权力监督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执政党对改革是否保持有效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