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女性主义理论评介(二)杜洁3.激进女性主义顾名思义,持这种观点的女性主义者总有较激进的言论和行为。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往往是满脸怨气、怒火冲天、憎恨男人的偏执狂。在美国,新闻舆论常对她们挖苦和嘲弄,一度使“妇女解放者”成了贬义词。为...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哲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女性主义实践运动和女.f生主义各项理论探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女性主义哲学家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对与现实有关的哲学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女性主义哲学指南》(The Cambridge Corn—panion to Feminism in Philosophy)即体现了女性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它是一本能给读者带来新视野和新启发的好书。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 ,但其主要的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质疑、修正和补充。本文以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对阶级分析的批判、性别分工、家务劳动和异化等关键词为主阐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内容 ,着重探讨该派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之间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双性同体观念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术语,是国外诸多女性主义理论家,如英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及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所长期关注的一种基本文学观念。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双性同体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流变轨迹进行较为详实的再次书写记录与重新定位,有助于更好地审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本质,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运动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而作为一种理论,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女性主义理论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而是分化成为不同派别,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且不同派别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为中心,从女性的视角来看世界,试图为女性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前七子派的兴起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磊 《求索》2007,(12):186-188
本文从唱和的频仍、主张的提出、立派的自觉意识、标志性事件等方面探讨前七子派的成立时间,认为其正式成立在弘治十五年(1502)至十八年(1505)之间。前七子派的发展分“合”(1493-1506)、“分”(1507-1511)、“散”(1512—1529)三个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合”期虽然是前七子派的兴盛期,但“分”期是前七子派同茶陵派斗争激烈此长彼消的关键时期。而“散”期,何景明受到茶陵派的影响,通过何李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七子派某些主张,并逐渐取得了与李梦阳并驾齐驱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7.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文斌  罗艳 《求索》2005,(2):157-159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 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 的传统。本文着重从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 主义诗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 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简论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敏 《前沿》2008,(3):108-109
后现代的名词、观念与思潮自20世纪后期以来在中国学界纷至沓来,影响十分广泛。后现代主义不仅迅速波及全球,而且几乎影响所有学科领域,包括法学、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表示女性主义已经结束,而意指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并质疑女性主义在语言学上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论述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特点及其给我们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赵伟 《前沿》2014,(13):196-200
从1970年代以来,也即是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进入学术视野期间,缘起于英语国家的西方女性研究就致力于行动主义(activism)、理论建设和方法论上的创新,由于其研究来自于社会中各种复杂与异常的问题,其理论棱镜难免复杂多变。一般来讲,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三:“差异、发声和再现”。在这个弥漫着的传播的现代社会里,这些理论框架与传播和媒介领域的研究有着不解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主义法学是西方现代法理学思潮的一个流派,本文在对这一流派的起源、特征及主要派别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女性主义法学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以及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理论"旅行"到中国已近30年。从译介引进到实践运用,再到学科化发展,女性主义理论正在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如果拿它和新时期以来"进口"的诸多理论作接受层面的比较,就会发现,女性主义理论前期"水土不服"症状明显,而后期发展则呈现出较大的"本土化"潜力。可以说女性主义甫一引进就面临"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尴尬,"femi-nism”究竟译为“女权”还是“女性主义”的争论不仅是知识转译准确性的问题,更折射出受众潜在的抗拒心理,  相似文献   

12.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侯天皓 《求索》2008,(10):161-163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以独特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多维视角的女性主义解读,对男权主义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的事实进行批判和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主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构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心理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同化和淹没,提倡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3.
妇女与福利: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评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福利理论的思想渊源、代表性人物、国家角色、市场作用、家庭功能、社会观念,以及女性主义者对福利与福利国家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介女性主义的福利理论。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说明,妇女与福利是当代社会涉及面广和影响大的核心社会政策议题。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福利理论为我们理解妇女与福利议题提供了独特和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相似文献   

15.
李晓光 《思想战线》2005,31(2):9-12
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受国外女性主义思潮影响,国内女性主义迅速觉醒,表现出主题多元、形式多样、制度建构和强大社会动员力等特征,其在唤醒女性意识的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稳定带来一些挑战。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的极端化、政治性倾向有所凸显,需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研究中的女权主义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崛起并产生影响.在后殖民研究中,女性主义者的社会位置,尤其是她们客居异国的主体性造就了其独特的理论视域.即:她们试图寻求一种跨文化的空间和话语来张扬第三世界妇女的理论、实践和主体性.因此,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不仅致力于对主流后殖民理论和欧美女性主义理论的质疑,同时倾力于建构其自身的阐释视角和理论话语.这篇论文主要对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的出现、理论动向及其影响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的父权制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法国的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流派,其社会性别理论集中反映了作为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它质疑了生理性别是自然的观点,指出生理性别是一种阶级的区分,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性的概念被自然化的过程,提出了社会性别先于生理性别等激进主张。它与以法国女性主义闻名的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理论趋向。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研究主题的变化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挖掘主流范式性别中立背后的性别故事,批判主流范式的男性特征,将妇女与妇女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第二个阶段,与主流范式就性别与国际关系、女性主义议题和女性主义方法论等问题展开论争,实现从国际关系的"女性化"到真正性别化的转变。目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启了理论体系和方法伦建构的进程,这是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成为成熟理论范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中国女性学基本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思想,女性学揭示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状态及其发展规律。21世纪,中国女性学须创新;须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现实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探讨;须吸收和借鉴国外女性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