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熙凤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红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已有不少研究者发现王熙凤形象在《红楼梦》整体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王昆仑是较早注意了这个问题的,他指出:《红楼梦》“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在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去,《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的.”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当中,王熙凤被公认为是最成功最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一.王朝闻先生甚至认为,王熙凤比贾宝玉还要真实、生动,是《红楼梦》中写得最活的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权威管理,大家耳熟能详。作为王熙凤的助手,平儿在处理贾府家政时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与气度,异乎常人的聪明与出色的管理才能,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管理灵活亲切、温柔体贴、润物无声,有别于大观园的任何女性。她主张"把复杂的事情办简单贡献,把简单的事情办复杂太累"的管理哲学,依人格魅力之道、靠人本管理之术构建了一个相对和谐的贾府。平儿的管理理念及方式是值得当今组织和管理者学习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林黛玉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最为人们所称道。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他的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他的个性特征。同是小姐,黛玉语言机敏、尖利;宝钗语言圆融、平稳;湘云语言爽快、坦诚,个性分明。同为少妇,秦可卿语言柔和,李纨平淡无味,凤姐机智诙谐,性情各异。当然,这只是就人物语言的主体特征说,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物语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林黛玉作为《红楼梦》里除贾宝玉之外的又一个重要人物,有着机敏、尖利的语言,这主要是因林黛玉伶俐孤傲,光芒毕露的性格和时代的生活环境使然。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最为人们所称道。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他的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他的个性特征。同是小姐,黛玉语言机敏、尖利;宝钗语言圆融、平稳;湘云语言爽快、坦诚,个性分明。同为少妇,秦可卿语言柔和,李纨平淡无味,凤姐机智诙谐,性情各异。当然,这只是就人物语言的主体特征说,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物语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林黛玉作为《红楼梦》里除贾宝玉之外的又一个重要人物,有着机敏、尖利的语言,这主要是因林黛玉伶俐孤傲,光芒毕露的性格和时代的生活环境使然。  相似文献   

5.
《史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写人艺术成就出色的两部代表作品。《史记》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红楼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典型。司马迁以其独到的眼光选择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为其立传,使这些历史人物形象名垂千古;曹雪芹用艺术家的眼光塑造了《红楼梦》中的经典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也是熠熠闪光。综观《史记》和《红楼梦》两部作品,尽管一为史传文学,一为小说,但《史记》的写人艺术对《红楼梦》里的人物塑造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在艺术创作手法上分别从文学形式、表演形式以及美学形式等三个方面借鉴了戏曲的元素.《红楼梦》大量借鉴戏曲元素的原因,一方面与曹雪芹家庭环境有关,一方面是时代风貌使然,另一方面则与戏曲作品演出的一些特殊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只有把《红楼梦》还归其人文环境,才可能揭示这部伟大小说的深厚生命内涵。本文对《红楼梦》的阐发从两个层面着手:情属于直接的层面,心性属于根本的层面。《红楼梦》既继承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中的有情世界,又能够超越二者的隐晦基调;而后一目标的实现,实有赖于《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中洋溢的心性精神。从这两条线索,可归结出《红楼梦》的文化生命结构——心性之情。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巨著,这部被中国人视为登峰造极的作品,已成为民族的骄傲.与华夏历史中的诸多创造交相辉映。事实上,就思想容量而言,在中国小说史上,《红楼梦》确是无可匹敌的。作品揭示了封建末世的无情和虚伪、普遍人性的扭曲与异化、真挚情感的践踏与毁灭,写作手法颇类似于拉美风行的魔幻现实主义。采用了亦真亦幻的场景,描写了乖张浪漫的人物,营造了荒唐悲抑的气氛,从而反映了一个所谓“盛世”的真实面貌。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深层意识,一是场景,二是人物,前者着重于事件的分析,后者主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史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人物成就最高的两部作品。作为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文本《史记》记载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对《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有一定的原型意义。曹雪芹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的进步女性观,吸收了《史记》中女性描写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经典的女性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史记》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彰显了《史记》的文学典范意义。通过对《史记》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研究,结合《史记》中具体的女性形象和《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显而易见《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对《红楼梦》女性塑造极有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红楼梦》中的詈语尽可能地进行了穷尽性梳理,共得詈语407个,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詈语”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从詈语的语义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共分为七类,认识到《红楼梦》中詈语是一个种类繁多、语义丰富、形式各异的庞大的詈语家族,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对《红楼梦》詈语以文化透视,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积淀。最后,分析詈语在《红楼梦》创作中的作用及詈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封建社会的正面人物形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臣子,他力图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迫使他的整个人生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2.
新旧红学派之所以忽略《红楼梦》及其主人公贾宝玉的审美意义,是他们缺乏一种能够达到洞察作品人物深层意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中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新文化运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构建了《红楼梦》的革命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揭示出,只有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认识《红楼梦》特别是贾宝玉的审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人创造或者改变世界,必须见之于一个具体的对象,然后人在这个被改造的对象上留下自己的主体性痕迹,使之成为可以直观自身———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无论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如此。《红楼梦》之“善写人情”,本质上就是创造了人性的感性化对象化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人公霍尔顿与贾宝玉具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和精神气质。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对抗着成人世界,拒绝长大;另一方面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艺术情境和复杂的思想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态,在文化和审美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红楼梦》以较重的笔墨描写了各种人物所患疾病,其各自不同的病征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引导情节走向的关键,与人物的命运发展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关联,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相关的社会历史情态,本文分析了书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病征,并由此对其背后所隐含的当时整个病态社会的社会情态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林黛玉将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引作"留得残荷听雨声"。各版本《红楼梦》均将黛玉引句写为"残荷",李商隐原诗在各版本中均作"枯荷","枯"、"残"之异并非版本异文所致。《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说明曹雪芹本人对李商隐诗歌十分熟悉,不会出现记忆误差,"残"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残荷"在荷花生长阶段上更符合故事发生于秋天的时间背景,并与林黛玉的感伤性情相契合。一字之异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炼字锻句"的手法,以及清代小说创作的文人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与日本平安时代晚期作家紫式部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作为参照蓝本,阐述了中日两国的尚悲文学传统在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作品中人物被礼仪道德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束缚之下的悲剧命运,进一步探索两部作品所包涵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王熙风的才智是有其独特性的,它集中体现为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势利善变.从本质上说,王熙风的才智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一个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者为满足其对金钱权力的贪欲所呈现的复杂的外在形式.它主要通过王熙凤在贾府逢迎贾母、当家执政、敛财整人来体现的.而王熙凤逢迎贾母是出于其当家执政之需要,当家执政则是为了更方便地敛财、抓权,整人成为其惯用的手段.王熙凤得势于斯毁于斯,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译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译文往往与原文凿枘。以霍克思英译本《红楼梦》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文化性误译、阐释性误译、创造性误译、关照性误译等四个方面是文学翻译中误译的主要肇因。  相似文献   

20.
清人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是现存最早的题红诗,其中有许多首诗和今本《红楼梦》以及《石头记》所对应的情节不符合,显现出《红楼林》早期稿本的一些面貌,对研究《红楼林》的成书过程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